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问题及优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8
/ 3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问题及优化建议

赵冰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75

摘要: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既有助于解决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带来的废弃资源累积、生态污染加剧及气温波动异常等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本文主要就分析了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低碳;循环

引言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碳排放量大、碳吸收量少的特点明显,两者长期不平衡造成的气温波动、空气污染及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制定的碳中和目标,能够通过能源替代、节能减排、产业调整和植树造林控制碳排放量,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因此,研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状问题的优化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对于保障城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

推进城镇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打造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城镇。

1.1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伴随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需求逐渐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始终围绕居民关切,切实解决城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需要积极促进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

1.2是全面实施城镇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就需要加快推进以整治提升城镇人居环境为重要内容的城镇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城镇现代化,为城镇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1.3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镇的有效抓手

通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工作,多举措改变城镇脏乱差现象,可以有力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推动城镇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更好实现城镇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2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时代趋势

城镇居民数量增长造成的废弃资源积累、生态污染加剧及治理资金消耗问题,不仅给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对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是指建设人类生存、生产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其建设重点之一是将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创建可持续发展性强、舒适度好、生态意识广的人居环境。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则聚焦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预测到2035年全面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总体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碳排放量大、碳吸收量少的特点明显,两者长期不平衡造成的气温波动、空气污染及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制定的碳中和目标,恰能够通过能源替代、节能减排、产业调整和植树造林控制碳排放量,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因此,研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状问题的优化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对于保障城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自然资源过度损耗、碳排放量加速攀升、碳吸收量明显下降等问题,致使人居环境不断恶化。

3.1车辆尾气碳排放超标影响空气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地区私家车、长途汽车、公交车、客车数量增长迅猛。车辆保有量的逐年增长,带来的是对人居空气质量的极大挑战,对城镇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车辆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等会使人群患呼吸道感染、贫血、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对于敏感人群甚至有急性死亡的威胁,是城镇人群健康的一大隐患。汽车数量的增加也是造成城镇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重度雾霾天气中的PM2.5污染已经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人们一边享受着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进步,一边面对着空气污染的难题,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车辆尾气过度排放导致的碳超标问题,提升人居环境空气质量,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话题。加大机动车尾气处理工作是推动绿色低碳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建设宜居人居环境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3.2废弃资源处理不当破坏土壤状况

作为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城镇面临着资源回收率低,垃圾无处安放等困境,以及废弃资源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镇废弃资源主要来源于建筑工业与生活垃圾。垃圾分类无成体系的标准,干湿垃圾混合,有害垃圾未进行专业分拣和储存等,导致在垃圾回收环节中,原本可回收的资源被浪费。填埋和焚烧为处理废弃资源的两大主要手段,废弃资源焚烧方式不规范、地点分散、混合焚烧等问题不仅会导致刺鼻气味的释放,还会导致有害物质的扩散。在城郊地区露天堆放或进行粗略填埋处理,导致废弃资源里有害物质的可溶性成分随雨水向土壤转移,这些有毒的废渣长期堆存,使大量垃圾滤液从地表向下渗透,严重的会导致附近土质放射性、重金属含量过高、酸化等问题。培育新兴行业最大化利用废弃资源,将回收利用的思想与产业规划相结合,深入探究资源与回收闭合循环的复合生态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是可探寻的路径。

3.3绿地建设面积不足导致气温异常

近年来,全国乃至全球频繁出现极端天气,日温度波动幅度一再增长。城市的各种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热岛效应,造成城市中心温度高于郊区温度。树木被钢筋水泥代替,加上城镇地面建筑高耸密集,发热体多,人群密集,使碳吸收与排放无法达到平衡。而城镇绿化能够很好地解决城镇人居环境气温问题。资料表明,绿化面积与温度呈反比关系,在变量唯一的条件下,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温度则会降低0.2-0.9℃。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吸收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供给所需氧气,且绿化面积大而集中能明显地改善人居环境温度和湿度。

4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中绿色低碳循环优化建议

4.1有效优化改进整治工作理念

要想使得现有城镇居住的环境得到转变,那么最为核心的前提要点之一,便是使得工作理念得到优化与转变。首先,应当转变改善工作的引导者,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将绿色理念融合到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制定城镇居住环境的实施方案,并且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展开操作,科学化展开城镇居住环境整治,在根本上改善城镇居住的环境。其次,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转变生态环境的意识,对生活垃圾等展开无公害的处理,减少没必要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对城镇基础环境予以重视,真切意识到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优化以及改进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整治的理念,因为这完全符合全新时期新城镇建设的要求,对科学改善城镇居住环境,起到最为重要的保障效用。因此,注重优化改进整治工作理念,将是具体工作开展的首要内容。

4.2树立正确的城镇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理念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各地城镇发展的一个难题。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城市规划的阻碍,相反,环境保护可以和城镇规划并肩而行。新形势下,城镇的建设者要转变原有的城镇规划理念,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城镇的规划过程中,建设者要完善城镇基础的环境设施,做好城镇的环保工作,构建相应的监管措施,尽量让城镇的生态规划在初期就一步到位。同时,城镇的生态规划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离不开城镇居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城镇的建设者要做好城镇居民的宣传工作,必要时可以成立专门的政策普及小组去普及城镇生态规划的具体理念和政策,加强居民对政策的理解,从而让居民意识到生态保护和家园建设的相关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积极参与到城镇生态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来。

4.3打造生态文明智慧的传承体系

生态宜居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套系统性的人类智慧,体现在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生态宜居理念是城镇人居环境设计的关键,其利用这套系统性的人类智慧来形成一个能够指导城镇人居环境设计的体系,从而使这些人类的生存理念和智慧在每个时代都能够以物质空间和环境的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当代即表现为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层面实现二者协调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结合我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现代的生态景观保护和利用技术,以及传统民族和园林的造景理念,营造一种安居乐业的城市居住场景,将多样化的休闲、游憩、交往等活动融入现代城镇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有力地将“生态”与“宜居”进行关联融合,将传统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的生态城市建设思想植入其中,以打造生态文明智慧的传承体系为原则,形成“居有所感,心有所依”的归属感,以及与生态共生的人类责任感,实现一种“结合人作,自然协同”的居住环境设计理念。

4.4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区,完善生态环境配套设施

城镇的生态规划关系到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的城镇大多是由较大的村落发展而来,发展方式主要就是土地在原本村落基础上的不断扩张,功能区布局极不合理,尤其城镇的中心区域住宅区和商业区混杂,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制约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科学地规划城镇功能区,合理地布局住宅区、商业区、娱乐区、工业区的位置,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为城镇的后续发展指明方向,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镇科学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完善城镇的生态环境配套措施,例如在城镇的外沿建设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在工业区附近建设环境监测机构,时刻监测工业的污水废气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只有生态环境的配套措施到位,城镇的生态规划才有了更坚实有力的保障。因此,完善城镇的生态环境配套措施是城镇生态规划的关键部分,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的必由之路。

4.5构建完善科学的城镇基础设施方案

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以及资源,所以,为了更好应用这些资源,那么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对完善的计划。在具体操作中,首先需要解决有待解决的问题,依据需要来渐渐的展开福利设施建设。比如,解决一些地区出行困难的问题,普及硬化的道路,提升公交系统的覆盖效率,构建相对集中的商业贸易区域。其次,需要对城镇饮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等展开调查与覆盖,使得饮用水的质量得到更好保障。对居住地区的污染与垃圾处理系统展开治理,确定出合理的污水排放措施与处理措施。分离居住地以及牲畜圈养区域,做到对有机肥料以及科学运用和处理。展开针对污水和生态的长期调查和治理工作,在根本上保护城镇自然资源。最后,有关网络、电力以及供暖设备,需要渐渐的加以设立和完善,渐渐的使得城镇人口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4.6产业转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城镇人居环境的整治改善,不仅是让城镇暂时变美,更是为了保持这份美丽。要实现城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当地城镇经济,使居民有动力去保护环境。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行清洁生产,开辟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调整产业结构,并引导现有企业搬迁至已规划好的化工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内,便于“三废”集中处理。推进新业态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升级。

4.7卫星遥感监测溯源碳排放

在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收支相抵的过程中,通过实时跟踪监测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数据,量化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利用图像进行可视化展现,为高效率管理碳平衡提供辅助是一种可行的优化手段。而卫星遥感正是帮助实现该优化措施最合适的GIS技术工具。卫星大气遥感对地球监测的反演技术,可利用航天卫星遥感影像,对二氧化碳的集中释放点、气体扩散路径、浓度覆盖范围进行实时精准动态监测。获取城镇交通道路用地、居民住宅房用地、工厂产业用地等不同建设用地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值后,通过图像色彩差异可视化反映出区别。比起传统利用各城镇区域燃料使用量计算碳排放量的方法,这项技术获得的数据误差显著减小,能够及时定位碳排放超标区域,进行控制整治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4.8设计建造绿色建筑

建筑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基础。高频率的建新拆旧是当下建筑领域的常态,但却造成了过度的建筑碳排放和大量废旧建筑材料浪费及能源消耗,并不利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建设更加绿色环保的高质量人居环境,采用绿色低碳建筑成为了建筑领域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推动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是绿色建筑规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可以通过在建筑区域内加大绿植多样性和覆盖度,采用节能设计电气设备打造高效使用空间,在实践绿色建筑理念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健康居住环境的需求。

4.9营造绿色人本的社区交往场景社区

作为城镇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宜居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城镇人居环境的生态宜居问题。联合国人居署提出:“宜居社区的环境必须高度绿化、清洁;体育设施、场所充足、完备;居民生活设施全面、环保;日常生活充满激情、活力,人际关系贯穿关爱情怀,居住环境洋溢文化气息”。从中不难看出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要以自然要素作为居民活动的基础,还要引导居民的行为,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和谐的氛围。从本质上来看,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现着最根本的宜居理念。因此,从支撑和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营造绿色人本的社区交往场景是城镇人居环境设计满足居民健康身心活动的重要策略之一。

结束语

现阶段,城市居民逐渐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镇人居环境设计的主导目标,而生态宜居理念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支撑理论和指导思想。将居住环境与城市环境契合相融,能够提升城镇人居环境的归属感,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关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机结合,正向引导健康、优质的生活方式,推进城镇人居环境的改善,营造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尹小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46(11):22-26.

[2]杨怡康,蒋毓琪.绿色发展视阈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21(06):137-140.

[3]陈婉.绿色城镇化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J].环境经济,2020(19):48-51.

[4]李艳玲.对小城镇建设中环境绿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09):21-22.

[5]辜胜阻,李行,吴华君.新时代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4):107-116.

[6]王芳,黄军.小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及其现代化转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