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观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9
/ 2

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观察研究

韩海红

淮安区河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 2232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干预在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入组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常规干预基础上实行早期康复训练,评价2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盆底肌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纤维与盆底Ⅱ类纤维持续收缩压、盆底Ⅰ类纤维收缩持续时间、盆底Ⅱ类纤维收缩次数高于/长于/多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利于干预有效性提升,利于患者盆底肌力、盆底肌肉功能、尿失禁症状、性生活质量等改善,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早期康复干预;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疾病,在我国成年女性中的发病率超过18%。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众多,妊娠与分娩则是其对危险因素之一,据调查45%以上产妇产后存在盆底功能障碍[1]。受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容易出现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子宫脱垂、下腹酸痛等问题,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做好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干预工作。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早期康复干预应用效果,探寻科学、有效康复干预措施,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选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初产妇。纳入标准:(1)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2)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确诊;(3)签署知情协议。排除标准:(1)伴有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疾病等;(2)无法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干预活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般资料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干预,如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利用盆底肌康复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频率8~31Hz,电流0~60mA,20~30min/次,每周2次,一疗程10次,持续治疗90d。

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早期康复训练,如产妇产后第2d指导产妇做凯格尔运动,每日150~200次,42d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90d;利用阴道哑铃或盆底功能训练相关康复器具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常康复期留置时间20~30min,每日1次,持续训练90d;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单次训练时间20~30min,2次/7d,连续治疗42d。

1.3观察指标

(1)干预优良率:优秀: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消失,盆底肌肉强度大幅度改善;良好:症状、盆底肌肉强度显著改善;较差:病情变化不明显或进展;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

(2)盆底肌力水平:参照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评价,根据0~5个等级计0~5分,得分越高说明盆底肌力水平越高。

(3)盆底肌电活动情况:测定盆底Ⅰ类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与盆底Ⅱ类纤维持续收缩压与收缩次数。

(4)相关功能状况:采用尿失禁评量表与性生活质量评量表评价,前者1~5分,分值越高尿失禁越严重,后者0~24分,分值越高性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数(n)、率(%)表示,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由表1可知,2组分娩方式、年龄、孕周、体重等差异较小,P>0.05。

1 两组一般资料[n(%)、(±s]

组别

n

分娩方式

年龄(岁)

孕周(周)

恶露时间(d)

阴道分娩

剖宫产

对照组

50

38(76.00)

12(24.00)

26.36±3.36

39.58±2.25

4.68±2.58

观察组

50

40(80.00)

10(20.00)

26.39±3.58

39.59±2.54

4.62±2.71

或t

0.233

0.043

0.021

0.113

P

0.629

0.966

0.983

0.910

2.2两组干预优良率比较

由表2可知,观察组优良率96.00%,2组比较P<0.05。

2 两组干预优良率比较[n(%)]

组别

n

优秀

良好

较差

优良率

对照组

50

18(36.00)

24(48.00)

8(16.00)

42(84.00)

观察组

50

28(56.00)

20(40.00)

2(4.00)

48(96.00)

——

4.000

P

——

0.046

2.3两组盆底肌力水平比较

由表3可知,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水平更高(P<0.05)。

3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50

2.05±0.58

3.48±0.24

16.109

<0.001

观察组

50

2.06±0.61

4.57±0.43

23.781

<0.001

t

0.084

15.651

——

P

0.933

<0.001

2.4两组盆底肌电活动情况比较

由表3可知,盆底Ⅰ类纤维与盆底Ⅱ类纤维观察组持续收缩压更高,盆底Ⅰ类纤维收缩持续时间更长,盆底Ⅱ类纤维收缩次数更多,P<0.001。

4 两组盆底肌肌电活动情况比较±s

组别

n

盆底Ⅰ类纤维

盆底Ⅱ类纤维

持续收缩压(kPa)

收缩持续时间(s)

持续收缩压(kPa)

收缩次数(次)

对照组

50

2.68±1.26

4.62±1.05

3.85±1.24

3.95±1.25

观察组

50

3.74±1.34

5.78±1.11

4.89±1.66

4.79±0.58

t

4.075

5.368

3.549

4.310

P

<0.001

<0.001

<0.001

<0.001

2.5两组相关功能比较

由表5可知,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评分更低,性生活质量评分更高。

5 两组尿失禁、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尿失禁

性生活质量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0

4.22±0.25

3.03±0.65

16.25±2.25

19.65±2.36

观察组

50

4.21±0.24

2.12±0.87

16.24±2.31

22.25±2.67

0.204

5.925

20.022

5.159

P

0.839

<0.001

0.983

<0.001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3讨论

早期康复干预将预防与康复相结合,对减少疾病发生率,减轻疾病发生对患者身心健康损害存在积极影响[2]。本研究根据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特征,制定并实行早期综合康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患者干预优良率达到96.00%,盆里肌力、盆底肌肉强度、尿失禁症状、性生活质量等显著改善,说明早期康复干预在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干预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患者获取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

[1]李丽英,林红.生物电刺激联合Flexi-bar运动康复训练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9):154-157.

[2]郑晖,谢红斌.不同盆底康复训练对初产妇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产后性功能和盆底功能受损症状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6):69-71.

作者简介:韩海红,女,江苏省淮安市人,汉族,1977年3月出生,学历: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产科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