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宝安分站 广东深圳 518101
摘要:基于城市政府环境治理重视统筹不足、资金缺口巨大、区域间治理效率不平衡以及公众参与度不高等现实困境,提出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城市环境治理资金筹措,借助区域协同政策和技术优势提升环境治理效率,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走适合特大城市发展的环境治理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发展
引言
大数据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新引擎。世界各国纷纷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源,制定大数据发展计划。自2014年起大数据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就国家大数据战略开展集体学习。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发展,也为生态环境要素的全面监测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基于“互联网+”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形成,不断倒逼生态环境信息技术体系的重构。有必要针对生态环境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发挥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消除污染,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农村居民的传统认知,鼓励居民发挥主体作用,参与环境保护,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当前,增强经济造血能力,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获得感,是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为基础,落实各项保护措施,重点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合理规划发展布局,适当引入二三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要做好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行为,以良好的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逐步提高居民的绿色经济收入。
2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2.1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并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政府应首先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优先观的价值观念,并内化为政府组织在城市发展目标、法律、政策、体制、机构、职能、能力、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态规定。加强公职人员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落实,强化其在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其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为生态环境治理留出足够的环境容量。如西安市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源性压力和持续改善的现实难度,提出“十四五”期间应从强化生态空间管治,实行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入手,着力优化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等三大空间格局,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再次,深度挖掘城市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城市自然环境改造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宜人居的公园城市。
2.2完善配套设施
生态环境治理还应该注重完善配套设施,确保相应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可以得到强有力支持,解决基础层面出现的限制问题。首先,针对当地基本状况,要求合理布置垃圾处理厂以及污水处理厂,以便将所有产生的垃圾以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避免随意堆积在产生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当然,为了促使相应垃圾处理厂以及污水处理厂得以发挥应有作用,往往还需要构建相应配套设施,比如各村应该合理布设垃圾桶,同时布设一些排污管道。另外,在配套设施完善中,还需要重点考虑到技术层面的创新调整,要求借助于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促使相应设施可以发挥出理想作用,由此提升治理效率以及彻底程度,避免任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遗留。
2.3强化公众环保参与机制
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引导市民参与监督执法、整改验收、环保实践等活动,健全公众环保参与机制。聘请排污企业附近居民担任环保监督人员,协调环保协会、环保专家等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对环保的日常工作开展监督和监察。发挥流媒体监督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视频App(抖音、快手、西瓜等)对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并实时跟进环境问题解决的进度。
2.4强化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力度,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首先,应重视宣传生态环境文化知识,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各种环保培训活动,促使村民全面了解自然发展规律,明白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其次,必须加快生态环境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鼓励更多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挖掘本地传统民俗,利用文创模式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支持乡村经济。最后,应做好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政府机构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地区建设更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保证文化服务水准,为村民提供更多文化产品,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强化村民的生态环境理念,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2.5增加农业生态方面的资金投入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环境治理,以此完善农村环境的监测设施和监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环境监控水平,同时通过研发新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各地区在农村污染治理技术探索中,要预留农村治污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根据农村污染排放特点及环境治理需要,以技术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效率。此外,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与服务制度,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政策支持。
3生态环境大数据展望
数据共享融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各级政府的政务数据交换体系建设将不断加强,国家到地方的纵向数据传输和政务部门间横向共享交换机制都将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各要素各应用场景下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及数据标准化治理技术体系也将不断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挖掘技术体系不断形成。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综合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面向问题的生态环境大数据挖掘体系和方法,形成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环境污染预测预警、形势研判、污染溯源算法模型,将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生态环境管理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不断成熟。应用GIS技术、数字孪生可视化技术、倾斜摄影技术等,整合高分辨率遥测数据,开展大尺度、精细化的场景建模,构建高精度、二三维一体化、实时感知的水、大气、生态等生态环境可视化引擎和可视化场景。
结束语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生态环境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机制、数据挖掘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智慧化决策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章少民.中国生态环境信息化:3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J].环境保护,2021,49(2):37-44.
[12]张红艳,闫一新.数字经济时代工业数据治理发展路径[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2(4):12-15.
[3]吴季友,陈传忠,蒋睿晓,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21,3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