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锦园小学
课后作业常出现内容无法覆盖目标考查点,重识记轻理解等问题,造成学评脱节。如何通过较少的作业量,较全面、科学地检测学习效果?实现学评一致是每位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聚焦核心素养,厘定教学目标
2022版课标在修订中强调了“三用”的数学核心素养,素养立意已成为当下教学的共识。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的联系。但因其存在“相对复杂的内在结构”、“相近定律的负向迁移”、“侧重形式的浅表理解”、“复杂抽象的文字归纳”、“灵活多变的变式情境”等问题,学生往往停留在机械模仿层面,无法自觉、灵活地运用。基于对教材和学情两方面认知困境的剖析,可以梳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识记目标:侧重知识技能
(1)能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根据分配律对具体算式进行正向和逆向的分解或归纳。
(2)能够辨别具体算式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2.理解目标:重视关联沟通
(1)能够结合直观的图形或乘法意义解释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2)能够基于内涵的理解,将乘法分配律加减法模型、新旧知识进行沟通联系。
3.运用目标:强调迁移应用
(1)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价值。
(2)能够识别乘法分配律的变式情境,自觉灵活运用分配律解决问题,变技能为本能。
二、制定两向度表,分析作业考点
(一)作业描述,还原初设计
《乘法分配律》对应的课后作业由以下题型及内容构成。
(二)量表呈现,解析考查点
综合上述《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课后作业,依次梳理每道习题的题型、检测要点、目标层次及难度要求,整理如下两向度表。
题号 | 题型 | 检测要点 | 识记 | 理解 | 运用 | 难度分析 | ||
易 | 中 | 难 | ||||||
1 | 填空 | 能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根据分配律模型对算式进行分解或归纳。 | √ | √ | ||||
2 | 填空 | 能够辨别具体算式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 √ | √ | ||||
3 | 判断 | 根据乘法分配律模型对算式进行分解或归纳。 | √ | √ | ||||
4 | 解决问题 |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分配律价值。 | √ | √ |
(三)对比观照,分析匹配度
1.比例不当:“识记”作业比重过大
作业前3题均用于检测“识记”目标。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虽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75%的题量比重显得过大,且机械模仿的痕迹太明显。
2.覆盖不全:“理解”作业设计缺失
“理解”层次的目标直接对应学生能力素养提升,强调学生发散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借助各种形式或联系生活实践,对知识作出合理解释等。但作业中完全没有对应“理解”目标的设计。
3.梯度不明:“运用”作业变式不足
第4题虽然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但属于“运用”目标中的最基础题型。作为变式尤其多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如果只接触标准模型,不涉及其他变式情境,容易造成思维定势。
4.难易不适:难度要求整体偏浅
根据命题中的难度系数原理,作业设计也应体现合适的难易程度。根据作业投放完成情况来看,4道题中,第1、2、4题都是对模型识记和运用的直接检测,题目中没有什么干扰项,学生完成的正确率都相当高。作业的整体难度要求偏浅,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开发提升。
三、调整作业内容,体现学评适配
(一)删补增提,调制作业
1.删识记作业,削弱机械模仿
识记类作用往往是对模型的直接套用和机械模仿,但对于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识记类作业并无明显作用。且原作业中识记作业比重过大,需进行合理删减、整合。
将原作业中13小题的识记作业删减到4小题,并保留了检测要点,功能并未削弱。前两小题仍旧检测分配律标准模型的正向分解和逆向归纳。后两小题通过拆分“44”,得到乘法结合律“25×(4×11)”和乘法分配律“25×(40+4)”两种模型,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完成两个定律的分解和区分检测。
2.补理解作业,具象定律解读
学生对概念或定律的理解往往需要通过比较、反思、抽象等众多系统的过程,作业中应包含体现过程理解的设计,如借助画图、文字阐述、举例、说理等方式来解释定律,沟通定律模型与具体问题情境的联系,建立互相对应。
题目呈现了教材中四个乘法分配律的经典素材,沟通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其中第(1)题是分配律的图形标准模型标准图模。第(2)题是二年级的表内乘法“6的口诀”的学习,引导学生沟通口诀逐句叠加的过程就是分配律两个乘式归纳的过程。第(3)题是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的本质就是分配律。第(4)题是三年级“长方形周长计算”,通过乘法分配律从意义角度统一了学生常用的“(长+宽)×2”和“长×2+宽×2”两种方法。
除了用分配律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上述第(1)题增加了丰富多元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识图或分析数量关系,寻找(a+b)×2=a×2+b×2的对应情境,辨析中深化定律内涵的理解。第(2)题主要检测学生能否基于“几个几”的乘法意义选择正确答案。以上6道题虽然问题情境各不相同,但其本质都是基于乘法意义将几个几进行合并或分解,这也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实质。
3.增运用类型,呈现知识全貌
作业中应尽可能呈现多样的变式情境,让学生有所接触、了解,进而展开辨析识别,在调用分配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中,提炼“变化”中的“不变”,真正内化分配律内涵本质。
第5题通过面积模型,让学生判断哪个算式计算“甲+乙”的面积。四个选项均是用乘法分配律列的算式。正确答案“C”选项将乘法分配律的加法模型拓展到加减法模型。突破分配律只有加法模型的片面认知,从乘法意义角度沟通各种变式情境,实现理解升级。
4.提难度系数,助推素养提升
纵观调整后作业可以发现,大部分题目都不是直接套用模型能解决的,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甄别、提炼、优化。这对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强化了“理解”和“运用”层面的检测,拉开了作业的弹性空间,让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培养学生向难题挑战的勇气。
(二)量表呈现,解析考点
基于调整后作业与目标设定,二度采用两向度表进行作业与目标之间的匹配度分析,具体如下。
题号 | 题型 | 检测要点 | 识记 | 理解 | 运用 | 难度分析 | ||
易 | 中 | 难 | ||||||
1 | 填空 | 能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根据分配律模型对算式进行分解或归纳。区分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 | √ | √ | ||||
2 | 填空 | 能够结合直观图或乘法意义解释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将新旧知识进行沟通联系。 | √ | √ | ||||
3 | 选择 | 能够识别乘法分配律的变式情境,基于“几个几”的乘法意义理解、辨别分配律并解决问题。 | √ | √ | ||||
4 | 解决问题 |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分配律的价值。 | √ | √ | ||||
5 | 选择 | 能够将乘法分配律加减法模型进行沟通联系,自觉灵活运用分配律解决问题。 | √ | √ |
上述两向度表中可见,检测要点的覆盖面完整,各层次目标均有对应的作业,难易程度呈现比较合理的结构。这样的作业才是学评一致,能科学检测教学效果的作业。
目标导向的作业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在最好的设计中,形式服从于功能。作业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使用的所有方法和材料,都取决于对预期结果的清晰界定。只有明确知道预期结果,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作业设计,设计符合目标的、使学生收获珍贵理解的作业。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何晔,盛群力.为促进理解而教——掌握逆向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