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当下一项紧迫任务。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培训体系不完善、认定条件和聘用标准不完善、身份认同缺失、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平衡等。亟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完善聘用标准,强化“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的平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从现实困境的角度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问题;对策
当前,为了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级职业蓝领,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一线行业企业部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特出了特色要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具备数量众多的“双师型”教师,以实现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结合。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990 年王义澄最早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也必须具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高职院校的职称认定上讲,“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两种教职身份的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仅仅从概念范畴定义上界定“双师型”教师,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技师(会计师、工程师、设计师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总称。从教育部的权威解释看,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多种学科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素质的教师,并非特指同时具有两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技能教师的兼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境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从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来看,各高职院校中符合“双师型”要求的教师数量并不多,这是目前各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全校教师中占比不到四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和几个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在“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不统一、不确定,很多高职院校因为这一原因,导致评出来的教师并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教师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但是他们没有被认定。第二,因高职教师入职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增长。高职院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这些毕业生并不一定具有成熟的职业技能,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2、“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受困于高职院校教师入职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不高。这大体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基本都是来至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参与过专业实践,在教学中只会从理论到理论的教授学生,无法给学生传授具体的实践技术。其次,高职院校要从社会上引进或者邀请高层次技术人才难度较大。因为高职院校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高职院校就难以招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3、双师”教师的延续性培育难以实施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明确规定职业院校教师自2020年起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应该讲这个规定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现实状况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不加强进修、学习都有可能很快被时代所淘汰,作为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他们的主要时间是从事教学,“双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企业,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企业工作,就算他们有时间去企业实践,企业不可能长期为他们保留岗位。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4、“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对教师的自我进步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利。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评价和考核的内容欠合理,学校对教师的考察主要是看他们的学术论文和学生的整体成绩,而没有关注他们的实用性论文。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教师自身不重视“双师型”教师评定。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与普通教师没有明显区别,无法推动“双师型”教师提升技能,由此不能很好的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1、改变人才引进策略,认定和评价双师教师制度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为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采取了团队引进、个别转岗、专项招聘等方式。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教学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尺度的建立,让“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标准设计科学和实施无误。在评价标准方面,要在“双师型”教师的认证体系、等级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下工夫,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打通“双师型”教师认证中的不畅通的环节,完善“双师型”教师认证服务机制。
2、加强在岗“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业务素质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要优化培养方式,各级管理部门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按照高职“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学术性、师范性和实践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系统培训。其次,高职院校要优化培养环境。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在职培养不能仅限于校园范围之内,要与企业合作。第三,要建立导师制度。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以导师的身份,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让教师和导师之间形成良好的连接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
4、优化“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和完善激励制度
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的职称评审中,应完善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双师双能”型分类管理机制,优化业绩贡献导向的评价机制。持续推进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改革,提高对实用型论文的重视和论文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评价比重。
完善教师激励制度。高职院校应破除按照职务职称确定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建立以岗位职责为核心,以贡献大小为导向的教师激励制度,将教师绩效与其教学、科研成果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切实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如试点双师双能型教师项目工资制等。实现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二级学院绩效总量分配信息化动态管理。发挥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双师型”教师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于高职学院学生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齐抓共管,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造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宾恩林.工匠精神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8(1):23.
[2]谢燕红,李娜.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各利益主体权益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0):60 -63.
[3]杨公安,刘云,米靖.“双师型”教师“七位一体、多元立交”培养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20(04):78- 82.
[4]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5]刘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与策略[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04):84-85+8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