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产业学院的交通运输专硕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面向现代产业学院的交通运输专硕培养模式研究

朱文发1,陈兴杰1,黄远春1,王华2,张辉1,范国鹏1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1620  2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1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蓬勃发展,线网和客流规模世界第一,而运营安全防控任务艰巨。传统维护手段已难满足轨道交通运维的需求,智能运维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亟需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我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与环节,探索面向现代产业学院的交通运输专硕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构建多方主体主动参与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轨道交通行业智能运维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

关键词: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模式[1]

1绪论

当前,我国轨道交通线网和客流规模世界第一,但运营安全防控任务艰巨,传统维护手段已难满足轨道交通运维的需求[1]。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向智能运维发展。在此形势下,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人才缺口日益凸显。我校面向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产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主动而为。于2014年获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开启了专硕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卓越成效,于2021年获批上海市现代产业学院。在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专硕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因此,有必要探索面向现代产业学院的交通运输专硕培养模式,构建多方主体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建成“学科链、专业链、技术链”深度共享融合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新高地,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

2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2005年,我校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培养本科人才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专业人才;2007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知识服务平台[2];2014年获批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同年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2019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我校成立;2021年获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

C:/Users/ZH/AppData/Local/Temp/wps.tqBfjswps

图1 城市轨道学院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3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交通运输专硕创新培养

1研究生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的四个方向与轨道交通运维体系中的专业方向相对应,其中载运工具故障诊断与控制(专硕方向1)→车辆、交通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专硕方向2)→通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硕方向3)→运营,交通工程结构维护保障技术(专硕方向4)→工务,这四个方向具有各自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3]。而智能运维需要综合掌握这四个专业不同的专业课程。因此,构建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交通运输专硕研究生综合课程体系,根据智能运维所需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优化现有的课程知识结构,将不同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加以融合与渗透,不仅能使研究生充分储备智能运维所需的多学科知识,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科间的协同。此外,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框架下,与共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智能运维量身定制交叉融合的研究生综合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编制课程教材、开设面向智能运维场景的特色实践类课程、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进课堂等一系列改革,培养切实满足智能运维人才需求的应用型研究生。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而在当今如此复杂的科研任务面前,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人才显得尤为紧缺[4]。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轨道交通行业向智能运维转型的新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交通运输专硕培养评奖评优、毕业资格等过程中,已经取消了“唯论文”的硬性规定,探索建立了由发明专利、学科竞赛获奖、学术论文等元素参与的多元化考评新模式,综合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导师擅长的专业领域较为单一制约了专硕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面向智能运维领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突出。若能组建跨学科协同培养导师团队,将能突破当前的困境,有利于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因此,采取不同工程、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建跨学科协同培养导师团队的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开阔和知识结构,培养能够解决智能运维中复杂问题的应用型研究生,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

3)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根据交通运输专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校企双方在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内,如何构建交通运输专硕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科链、专业链、技术链”深度共享融合,是保障交通运输专硕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5]。因此,基于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全方位、全过程的交通运输专硕质量保证体系。在理论教学环节,校企双方协同为交通运输专硕授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在专业实践环节,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与考评细则,开展面向智能运维典型应用的专业实践;在学位论文选题阶段,以智能运维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作为专硕学位论文选题,做到有的放矢。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校企双方协同深度参与和考核,共同构建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同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根据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及时对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进行改进,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恺,李夏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1-9.

[2]方宇,刘书华,徐悦.聚焦优势特色学科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2(08):1-3+6.

[3]胡定玉,陈兴杰,张辉,邓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1):24-25.

[4]王浩绮.协同创新视角下新兴产业导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培养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02):1-3+31.

[5]徐纪康.研究生阶段的现代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内容设置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8):235-236.

作者简介:朱文发,男,1986年生,安徽滁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项目资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项目——面向现代产业学院的交通运输专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0240-A1-5300-22-0305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