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 天津市30000
摘要: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其作用。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引言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的应用对于防范地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的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才能够有效改善建筑结构中有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能够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一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现实应用意义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减震方案能够让建筑结构的阻尼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物在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的位移,采取这种方式主要降低的是在地震过程中来自于竖向地震带来的影响。隔震体系的应用,主要原理就是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让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力得到有效的下降。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科学调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隔震措施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平地震出现的加速度反应,并且还能够降低结构性地震出现时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到了保障和维护。因此可以看出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减震和隔震措施合理地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坚固。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中存在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方位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目前,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引起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运动。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地质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往往地震过程当中地震的方向会对建筑物产生明显的影响。震向指的是建筑物在地震过程当中的震动方向,在建筑物建造过程当中选择建造地址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和地震发生的方向,让建筑物的走向和震向呈现出相互垂直的状态,避免建筑物和震向之间出现相互平行的情况。如果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当中走向和震向相对平行,那么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倒塌概率大幅度增加,而垂直的话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2墙体和防震缝设计的问题
建筑物在建造与设计的过程当中,对墙体的规划和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墙体的位置和墙体厚度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这两者都需要进行全面且合理的设计。防震缝的出现也让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需求来对其长度和宽度进行考虑,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地震属于偶然事件的灾害,因此就目前现阶段来看,防震缝在普通区域内部往往设置的较少,而在一些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是经常进行设置的,如果建筑物受到地震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建筑物和地面出现位移,在对抗震缝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点,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仍然有不完善的情况出现。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1建筑物走向设计抗震方法
建筑物的走向往往也会影响地震所带来的危害问题,这就需要在对建筑物进行选址的过程当中对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调查,并且对当地的地震震向准确的掌握,让建筑物的走向和地震的震向之间呈现出相互垂直的状态,从而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更大的灾害发生。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在抗震设计和施工进行的过程当中,我国有很多的政策和规定,在项目筹备和设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有可能出现灾害的区域进行一个评估,结合评价的结果来不断地完善抗震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结构能够满足当地的抗震需求。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对建筑场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避免在软弱的地基上还有靠近地震带的区域当中进行选址。在项目开工之前要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做好全面的调查分析,从而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这样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往往是常见的结构形式,不单单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那么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建造设计,确保方案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以避免盲目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整体的建设工作以及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做好建筑物的体型设计
建筑物的体型设计包括平面形状和立体形状设计,结合地震之后建筑物受到破坏的情况,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不规则,比如有明显的凹陷或者凸起,就容易在地震之后出现损坏。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形状比较单一,以及一些比较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之后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如果地震等级比较低,甚至不会受到任何破坏。所以,在进行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形状更加简洁的体型,例如采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进行设计,避免由于建筑有不规则的凸出部分或者凹陷部分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其次,还要避免建筑物的结构不均衡,防止侧翼过长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因此在设计时,应该结合建筑物的艺术性和安全性,确保建筑物的体型结构满足要求。
3减震措施
对于减震措施来说,与隔震措施有所不同,减震措施通常是合理利用建筑物以外的部件,加大建筑物自身阻力,将地震能量进行消耗,以减少地震对于建筑物的损害。减震消能构件种类繁多,目前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有金属减震消能器和粘滞消能器。减震设计也已广泛应用于新建工程和既有结构的加固改造中。对于新建建筑物结构设计时采用减震措施,消能器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应设置在变形较大的楼层与位置,通过一定的分析,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从而确定消能构件得数量与分布。对于既有结构的加固改造,在建筑的一定部位设置消能器,改变建筑的阻尼比,减小地震影响系数,减少地震作用,达到减震的目的,此种方法对于改造后成为重点设防类,需要提高抗震措施的建筑尤为重要。
4强化试验研究力度,完善检测
当前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仍处于开发阶段,其实际应用较少,保温性能尚未得到验证。设计隔离结构时,模型计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计算采用仿真设置,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应用偏振法,仅考虑水平地震效应。因此,结构设计中的电压情况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和模型能否在地震中发挥真正的作用还不得而知。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全面分析不同地区的各种因素。采用的隔震技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数据可供参考,因此很难有效地控制地震性能。就在实际地震灾害中,地震结构不仅承受着水平地震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垂直复杂地形造成的地震影响。因此,目前在绝缘装置的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限制。在应用这项技术时,有关人员应不断改进和监督,为设计奠定科学基础。
结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应全面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制定科学的抗震设计方案,不断创新、优化施工技术与工程结构,立足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项目建设中抗震设计的施工难点与技术要点,严格遵循国家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稳定性,实现现代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肇伟,陈龙珠,李庆来.基底隔震的多层建筑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解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20,41(3):357-361.
[2]黄志坚,苏成,谭平,等.建筑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计算的层间剪力校准系数法[J].建筑结构学报,2020,41(8):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