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活动中操作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浅谈幼儿科学活动中操作能力的培养

张丽红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幼儿园 江苏吴江 215225 

儿童对世界知之甚少,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双手,探索着自然的奥秘、科学的神奇。科学启蒙教育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的是优先考虑幼儿的情感态度,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乐学、会学。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其次,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因为幼儿是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经验,而操作与实验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应当获得的一种重要技能。

(一)、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幼儿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过程中,获得大量感性经验,这样所得到的知识是幼儿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正如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以‘做’为出发点,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种学习是经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动脑去获得知识经验,它既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特点,又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正是我们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而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科学小实验恰恰表现出有趣的外在现象,且重在操作,符合幼儿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符合幼儿爱摆弄、爱操作物体的心理特点。因此,成人可以将生活中幼儿易理解的自然、物理现象设计成可操作的游戏或小实验,通过科学小实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从而产生实验操作的愿望。

(二)、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

参与活动是发展幼儿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才能使幼儿不断主动地完善自己,发展各种能力。但有些小朋友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参与活动。因此在进行科学游戏时,我们注重让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如以手部大肌肉动作为主,辅以发展小肌肉的控制能力的“鸡蛋怎么浮起来”活动,只要幼儿用小勺往水中一直加盐,鸡蛋就会慢慢浮起来,幼儿易于操作。在不断反复操作中,幼儿手部小肌肉的自控能力与眼的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提高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其成功感和自信心,为以后操作对手部肌肉要求较强的活动,奠定了基础。此外,根据实验操作难易程度的不同,我们将相关的内容设计成系列活动,既有利于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对同类的内容有较系统的认识。

(三)、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使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没有发现就没有探索、没有创新。科学活动恰恰为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科学活动中由于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原理在其中,因而幼儿常常会在头脑中产生许多的疑问。如在“手拉手灯泡亮”的活动中,幼儿会提出“为什么有银色的纸(锡纸)能让灯泡亮,而白纸不能使灯泡亮?”“开关为什么能让灯泡亮和不亮?”“家里的灯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用的一样?”等问题。在“碘酒喷画”时,幼儿会问:“为什么喷淀粉就会变了颜色?”“为什么有时是土黄色,有时是深蓝色?”“还可以用其他东西画吗?”在带领幼儿参观园内的“科学发现室”时,幼儿也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从小孔中看,人是倒着的?”“为什么凸透镜看东西,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有正的,有倒的?”“这些酸水真的会变颜色吗?”“这白色的玩具(石膏玩具)是用什么做的?”等等。幼儿提出了问题,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四)、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观察,掌握更多的知识。

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小实验有趣的现象吸引着幼儿长时间的观察,幼儿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不仅能仔细观察所做的小实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如:在户外活动时,幼儿会成堆地蹲在地上观察小蚂蚁如何爬行,如何运粮食。他们观察树叶的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玉米发芽了。”“蚕豆开花了”“土豆的叶原来是这样呀”!“看上面有个小虫子,它会不会把叶子吃光啊?”等。下雨了,幼儿会观看天上乌云的变化,雨的降落情况等。幼儿的观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随之增强了。

(五)、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设疑,增加手脑并用的机会。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设疑,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对自己操作中村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进一步地操作试验。抓住设疑的时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是尤为重要的。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地设疑可以引导幼儿走向成功的道路;当幼儿成功时,教师适时地设疑,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研究。很多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总会却兴奋无比,干起来十分投入,尽管满头大汗或是碰到难题,都毫不气馁,仍兴趣盎然反复试验。如带幼儿到菜地劳动,爱动手的幼儿不怕脏,在松土时会发现不同的植物根块,在捉虫时会发现善于隐蔽的害虫,从而产生许多“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去寻求答案。所以说,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对陌生的事物较敏感,好奇心特强,他们关注周围千变万化的自然和社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乐趣。

(六)、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记录,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记录,可以让幼儿在记录中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答案、解决的方法等。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泡泡是圆的吗?》中,教师先让幼儿猜想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究竟是怎样的,有幼儿说圆的,也有幼儿与说是和工具一样形状的。但他们做了实验后,发现不管是用三角形、正方形或是其他特殊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他们用记录纸来记录自己的发现,再和同伴开心的交流着,发现有很多同伴和自己的观察一样,也有个别和自己的观察不一样的。教师这时注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在集体交流时分析为什么有不一样的结果,并让幼儿再次实验,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再如,在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中,怎样使浮起来的毛笔笔帽沉下去,沉下去的钢笔笔帽浮上来?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先用个人记录,然后再把自己的发现拿到小组中讨论,由小组长记录,最后再把小组的讨论结果拿到全班,在全班讨论并在全班的集体记录大表上记录分析,最后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在这里,老师也是幼儿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既要倾听、关注幼儿们的问题和疑惑,又要鼓励幼儿继续去尝试和探索,不断有新的发现。

我们始终主张幼儿在做中学,让幼儿在与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去体验、感受、学习。科学教育内容就在幼儿的身边。每一个幼儿都是小小的科学家。作为他们的老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可供幼儿选择的环境,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打破科学在孩子们心中的神秘感,让孩子们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从而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