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宿秀平 ,亓慧坤 ,张波

山东科技大学 公共课教学部,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我们要重视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但也不能忽略其带来的巨大挑战: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被削弱;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紊乱;使传统教育介体的实效被弱化;也使教育环境变得难以掌控。这就需要寻求有效策略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环境

基金: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为SZJYY-20095;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国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为SZJYY-20096.

当前,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寻求有效应对策略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被削弱,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紊乱,新媒体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实效,新媒体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控的环境之中。

(一)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被削弱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优势被消解,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公信力被削弱。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息优势被消解。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相对于教育对象拥有信息优势,因而具有权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支配和主导作用。而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使教育对象可以获得和教育者同样的信息量,甚至远远超越教育者的信息量,这就使得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其次,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和共享性,使教育者不再具备信息方面的优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掌握的信息量建立起他们的权威地位,他们通过严格筛选和整理,把信息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因而信息是可控的,教育者也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教育对象通过新媒体可以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多、更全面、更有趣的信息,这使教育者不再具备信息优势,其权威性地位也被撼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大困境。再次,新媒体主体的大众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公信力被削弱。新媒体使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走向平等关系,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其他受众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新媒体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话语自由。比如新媒体主体大众化而造就的数以百计的“网红”,他们的言谈举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其他各种信息所淹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分散、被削弱,其原有的话语公信力也被降低。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紊乱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是由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特定的层次结构构成的”[1]174。而新媒体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和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紊乱。

一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新媒体海量信息中亦包含着大量西方“普世”价值观等不符合我国国情或消极的意识形态的内容,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不强,非常容易使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导致个别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所接受的观念缺乏信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被弱化。二是新媒体舆论的复杂性,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观。新媒体上存在大量没有明确信息来源、没有权威部门认证,但又在新媒体上肆意传播的信息内容,里面的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被削弱。而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不高,很容易接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导致大学生的政治观被模糊。三是新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极易动摇大学生的正确人生态度,淡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新媒体主体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推崇“娱乐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制造噱头、追求卖点等方式迎合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为大学生带来了教育教学中难以感受的“心理满足”,大学生容易沉迷于当下的短暂快乐,逐步形成“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新媒体泛娱乐化背后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诉求也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向个人功利主义和实惠观念偏移,使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被淡化。四是部分新媒体主体的道德失范,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近些年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现象盛行,涌现出一批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网红”和“直播达人”等,有的也“引来不少大学生的‘围观’,受到不少大学生的追捧”[2]。一些“网红”为搏出位以分享流量红利,靠出乖弄丑等低级趣味的手段吸粉,这种道德败坏甚至践踏法律的行为,时刻侵蚀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风气,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新媒体还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择业观和审美观等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三)新媒体使传统教育介体的实效被弱化

教育介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1]137,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载体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和取得成效的保证与条件。而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则使传统教育介体的实效被弱化。

首先,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造成干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特定的、平面的、静态的。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途径日益增多,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先进与腐朽并存,诸如鼓吹奢华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垃圾信息、网络谣言等,还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丑化民族英雄、抹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鼓吹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论调。这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造成极大干扰。其次,新媒体对以往“主——客”教育模式提出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内容单一等诸多弊端。新媒体则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和信息有限的局限性,新媒体调动了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表达愿望,他们不再单方面地接收教育者的外部灌输,而是渴望平等、双向的交流,这自然对面对面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极大挑战。再次,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受到挑战。新媒体信息海量化和专业性、传播的快捷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体化和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时代特色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载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滞后,形式单调,因循守旧,相较于传统教育载体,新媒体则表现出更大优势。

(四)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难于掌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整个环境中那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因素所构成的立体的、动态的环境体系”[1]101,总体上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新媒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首先,从宏观环境来说,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网红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传统消费模式,激发了市场活力。但“网红”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网红践踏公序良俗、以审丑为特点、寻求感官刺激、挑战道德底线;比如网络中存在的一些侵犯个人隐私权、版权、名誉权等践踏法律现象;比如新媒体信息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且庞杂,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因素并存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其次,从微观环境来讲,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新媒体的普及,使校园中充满了网络语言文化、网络产品文化等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文化,这些文化内容鱼龙混杂,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网络中存在的非主流、边缘化、为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校园网络亚文化所呈现出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愈加难以掌控。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应对策略

要最大限度消除新媒体的消极影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要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要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还要不断提升其人格魅力。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被消解,教育者要利用自身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变信息量“劣势”为信息甄别方面的优势,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能够对各种信息背后的不同诉求有清醒的认识,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做好舆论引导。其次,教育者要提高媒介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媒介工具,发挥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后,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提高新媒体素养是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有效延伸,在新媒体主体大众化和话语权的分散背景下,教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够给学生以高山仰止的感觉,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典范,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教育对象的新媒体信息甄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甄别能力,是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在事实上和价值上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是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信息甄别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要把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中流传的热点问题要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客观、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包含有宣传西方价值理念内容的东西,要揭露其实质,在一次次热点问题的洗礼中,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信息甄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要提升大学生对信息多方对比求证的能力。在新媒体中,对同一件事常常有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阐释,而且每一信息源都源于权威媒体的时候,就要在掌握足够多的信息的基础上多方对比、辩证分析,以求产生最接近事实的判断。再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进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自动屏蔽虚假、片面、夸张的信息,对新媒体泛娱乐化等现象背后的推动力量和利益诉求有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进而激发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情感。最后,要把热点案例引入课堂讨论。通过对诸如“失德艺人”“失德网红”等道德失范现象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掌握信息甄别方式方法,当他们再遇到类似信息时能够科学甄别、保持理智而不被误导。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要创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教育介体,使教育者能够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首先,要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传统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科学规划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还要使教育内容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将学习和实践内容同当前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将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关心的、与其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媒体对传统以灌输和诱导为主的教育模式造成极大冲击。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再次,要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在发挥传统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势。高校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实网站内容,凸显校园网服务功能,增强校园网互动功能,并使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中,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重视手机等即时通讯平台建设,充分挖掘QQ、微信、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扩充。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体不仅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这就需要通过完善新媒体立法,健全新媒体监管体系,建立新媒体使用情况预警机制等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环境。

首先,要完善新媒体立法。新媒体已经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完善新媒体立法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迫在眉睫。要让新媒体触及到的每个角落都有法可依,“既要出台适合新媒体大环境的基础法,又要制定适用于多种多样新媒体行为的具体法律法规”[3],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健全新媒体监管体系。一是新媒体主管部门加强对新媒体运营商的监管;二是新媒体运营商建立明确的监管制度,主动承担新媒体监管责任;三是建立群众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畅通新媒体不良行为的举报渠道。再次,要建立新媒体使用情况预警机制。高校要加强监督,提高预警,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苗头倾向及时反映,作出调整,设立预警机制,拟定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4,137,101.

[2]郝佳婧.网红裹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契机与转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01):112.

[3]杨贺妃.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38.

作者简介:

宿秀平(198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亓慧坤(1982-)男,汉族,山东莱芜人,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张波(1980-)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