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部 江苏无锡 214035
【摘要】:目的:研究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实施作业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施以计算机随机分组处理,将研究中纳入的52例精神疾病患者分为两组,样本抽选时间段介于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对照组入选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应用作业疗法开展治疗。将组间生活质量、不良情绪及社会功能施以比对。结果:观察组中所纳入患者的BPRS评分、SDSS评分分别(12.72±2.23)分、(0.56±0.04)分,同对照组患者的(22.96±3.04)分、(1.79±0.18)分相比较,均占更低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等评分分别(87.35±4.02)分、(87.75±5.08)分、(87.93±5.17)分、(82.67±7.97)分,同对照组的(73.13±3.86)分、(80.61±4.25)分、(74.68±4.46)分、(78.39±4.26)分相比较,均明显占更高水平,P<0.05。结论:作业疗法应用于精神疾病患者中,可以促进病症康复,改善病症及生活质量,该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精神疾病;作业疗法;生活质量;康复治疗
近年来,精神病的临床发病率受各类型压力源、致病诱因的影响而出现了显著提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情感认知障碍、行为意志障碍表现,使得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发展[1]。药物治疗虽然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改善,但是在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欠佳[2]。本文择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52例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旨在探析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应用作业疗法的价值,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择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52例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26例患者。对照组中包含14例男性,包含12例女性;年龄最高者75岁,年龄最低者20岁,均值(48.83±2.46)岁;病程最长10年,病程最短8个月,均值(4.96±0.27)年。观察中包含16例男性,包含10例女性;年龄最高者72岁,年龄最低者23岁,均值(48.79±2.51)岁;病程最长8年,病程最短6个月,均值(4.72±0.19)年。入选标准:同国际疾病分类ICD-10当中,精神疾病(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诊断标准所涉及相关内容相符者;使用奥氮平、阿立哌唑以及利培酮等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有冲动表现者;同时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处于特殊时期(妊娠、哺乳期)者;患有视听障碍性病症者;对某种物质有严重依赖情况存在者。组间于研究中呈现的资料信息相比,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格督促其用药,为避免患者出现偷药、藏药等行为,在服药以后需检查患者口腔内、舌下是否存在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避免在其病房内放置尖锐器械,以免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
观察组:本组所纳入对象均施以作业疗法进行治疗,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喜好等制定作业疗法计划,定期指导患者开展工艺练习、书法练习等,于患者的病房内,依据其喜好播放音乐,定期举办社会活动,并鼓励患者参加,为其创造同社会接触的机会。鼓励家属在天气良好时,陪同患者开展拔草、种菜等劳务活动,且可开展户外散步等锻炼,若天气状态不适合开展户外活动,可指导其收拾房间、做家务等,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体育项目;对于病情稳定、无攻击行患者,需定期组织其开展外出郊游活动,期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表现予以观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表现良好者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提高其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别间的不良情绪、社会功能情况,分别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均为评分越低代表越占据优势。
(2)分析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利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涉及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四大维度,评分值均为0-100分,均为评分值越高则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以SPSS20.0完成数据分析与统计工作,计量以()表述,计数经“%”表述,检验:t、X2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予以表述。
2结果
2.1 组间不良情绪与社会功能相比
就表1数据展开分析,观察组中所纳入患者的BPRS评分、SDSS评分分别(12.72±2.23)分、(0.56±0.04)分,同对照组患者的(22.96±3.04)分、(1.79±0.18)分相比较,均占更低水平,P<0.05。
表1:对比两组不良情绪、社会功能评分情况(n=26,分)
组别 | BPRS评分 | SDSS评分 |
对照组 | 22.96±3.04 | 1.79±0.18 |
观察组 | 12.72±2.23 | 0.56±0.04 |
t | 13.849 | 34.014 |
P | <0.001 | <0.001 |
2.2 组间生活质量相比
分析表2数据,观察组患者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等评分分别(87.35±4.02)分、(87.75±5.08)分、(87.93±5.17)分、(82.67±7.97)分,同对照组的(73.13±3.86)分、(80.61±4.25)分、(74.68±4.46)分、(78.39±4.26)分相比较,均明显占更高水平,P<0.05。
表2:对比两组生活质量(n=26,分)
组别 | 情绪功能评分 | 认知功能评分 | 角色功能评分 | 社会功能评分 |
对照组 | 73.13±3.86 | 80.61±4.25 | 74.68±4.46 | 78.39±4.26 |
观察组 | 87.35±4.02 | 87.75±5.08 | 87.93±5.17 | 82.67±7.97 |
t | 13.010 | 5.497 | 9.895 | 2.415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19 |
3讨论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提升,精神疾病已发展为现代生活当中极为常见的病症,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且种类繁多,提高病症的治疗难度[3]。患者通常有情感淡漠、妄想等表现,可对其正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主张通过不同方式、途径等,尽早落实患者的康复治疗措施,以改善其各项功能,帮助患者重建生活能力,改善其社会功能及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能力[4]。作业疗法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体系当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目的性均极强,为精神疾病患者应用作业疗法,通过指导患者开展特殊的训练,改善功能障碍表现及身心健康状态,提高其社会功能。除此之外,患者开展系统性的作业训练以后,其生活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对其生活功能恢复以及日常能力提升有利,可降低疾病所致残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PRS评分、SD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活动当中应用作业疗法,可以促进疾病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降低病症对其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等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作业疗法当中的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活动,可促进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使得其生活能力提升;指导患者参加互动游戏、体育锻炼等,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缓解情感淡漠表现,同时有利于改善其社交能力。
总之,在精神疾病康复治疗中实施作业疗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可行性及推广价值均较高。
参考文献:
[1] 周长青,何前芳,张志琼,等. 系统化作业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中的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3):41-43.
[2] 张萍. 预见性护理、责任制整体干预对策结合作业疗法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0):122-125.
[3] 叶志兰,徐华玲,李红英. 作业疗法联合代币疗法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110-111.
[4] 赵玉萍,刘姗,李艳. 人类作业模式下的作业治疗在住院重性精神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 大理大学学报,2021,6(4):85-87.
[5] 袁水莲,伍振红,张倩,等. 人类职能模式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病耻感的干预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1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