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昆华医院 缓和医学中心 云南昆明650301
【摘要】目的 探究标准化操作流程对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缓和医学中心6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标准化操作流程应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对降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准化操作流程;外周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
静脉治疗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静脉留置针是传统普通静脉输液针的替代品,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上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1]。因留置针外套管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对血管刺激较小,发生导管打折和导管尖端破损概率较小,因此使用留置针可以保护血管[2]。除此之外,使用留置针,能够长时间进行留置,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维持血管通路,便于护理人员进行紧急抢救,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3]。但使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血管内皮属于异物刺激,长时间刺激会使白细胞出现浸润,产生炎性反应,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4]。本次研究将标准化操作流程应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旨在其对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缓和医学中心6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54~87岁,平均为(72.31±2.1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85~88岁,平均为(71.46±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流程,包括:(1)成立静疗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开展静脉治疗标准化培训。
(2)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卡等,通过图文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静脉治疗知识的了解,从而获得患者的配合,消除患者的紧张感。(3)置入路径与封管液的选择:在选择置入路径时,主要包括头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股静脉,其中临床最常使用的为股静脉通路。股静脉血管较为粗大,且解剖位置变异情况较少,护理人员操作更为便利,在拔管后,患者能在短时间内恢复静脉通路。因此当患者并无明确禁忌证时,股静脉为首选置入路径。(4)敷贴固定标准作业程序:护理人员需使用与留置针相配套的敷贴,单手持膜,将敷贴正中心对准穿刺点,将预切口向下,自然垂放。护理人员一手应将延长管固定,另一手黏贴穿刺点,使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捏紧导管与其底部,就穿刺点向下完成塑形,并将导管固定住。护理人员在完成上述动作后,需由内部向外部对敷料进行平整,将膜内空气排净,保障其完整的粘贴于患者皮肤,去除敷贴边框,并向下按压。医护人员在标签上,将操作者姓名、日期,以及失效日期标注清除,并在针座尾部粘贴标签,随后封闭针座,以及将延长管固定。可使用U形固定延长管,并使用透明胶带,固定于透明敷贴上部,告知患者相应注意事项,使患者配合护理人员。(5)冲封管的SOP在进行冲封管时,护理人员需先断开输液器的连接处,将头皮针尾端与5mL的肝素钠封管液相连接,随后进行注射器回抽,保障留置针管道在患者血管内停留。随后护理人员需将头皮针退至肝素帽之中,利用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冲管时需保持正压方式,推注封管液。(6)置管护理:①导管护理:护理人员需要重视体外导管的固定,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注意事项,防止导管受压或者脱落。护理人员在置管后的前3天,应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敷,3~4次/日,每次10~15min。在输注血液制品或者黏稠液体时,应进一步加强巡视,在输完后使用生理盐水快速脉冲式冲管,从而减少有形成分地附着,避免导管存在堵塞问题。②预防感染护理:在置管期间,护理人员需监测患者具体状态,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休克症状,要考虑是否由于导管护理不当而导致的败血病,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若患者导管已脱出,不能再次送入血管,以免出现感染。患者导管若出现断裂或渗漏时,护理人员应考虑拔除导管。如患者有过敏现象,应及时对症处理。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根据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为4级,1级:患者输液部位出现发红,并且偶发疼痛感;2级:患者输液部分伴随疼痛、水肿以及发红现象;3级:患者输液部位具有明显疼痛感,除红肿外,还会形成条索状物;4级:患者部位具有明显疼痛感,除红肿外,还会形成条索状物,静脉可触碰条索状物,长度大于2.5cm,会流出脓液。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分组 | 例数 | 1级 | 2级 | 3级 | 4级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30 | 3 | 1 | 2 | 1 | 7 |
研究组 | 30 | 1 | 0 | 0 | 0 | 1 |
X2 | - | - | - | - | 5.192 | |
p | - | - | - | - | 0.026 |
3讨论
静脉输液作为我国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公众对医疗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留置针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证实,留置针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便捷性,但致静脉炎发生频率也有明显提升[5]。因此目前护理人员需掌握留置针科学合理使用方式,重视使用时每一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出现静脉炎,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所受痛苦。本研究将标准化操作流程应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通过成立静疗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开展静脉治疗标准化培训;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置入路径与封管液的选择;敷贴固定标准作业程序;冲封管SOP作业;置管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一系列措施,干预后,研究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标准化操作流程应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对降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姬素芬.全程强化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6):1047-1048.
[2]朱小莉,邹敏,王红萍,等.老年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出现临床指征拔针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6):401-406.
[3]白梦娇,臧苑彤,刘莹丽,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S1):109-112.
[4]邹生燕,于啸.优化中药湿热敷技术在防治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4):1925-1927.
[5]海莉,徐寅,苏文文,等.思维导图在降低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0,27(S01):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