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 232001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方法:对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抗凝、溶栓、祛聚等方法处理,并给予各种措施,以探讨风险原因。效果:成功治疗十八例,康复一例,但出现用药并发症一例。结语:正确掌握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子,并做好了对高危病人的临床保护,可以从一定意义上降低并发症风险,增强治疗的有效性,很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指患者下肢的深层静脉,特别是在腓肠肌部位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流发生运动困难,从而导致病人的下肢发生水肿、酸痛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则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系统功能不全,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一些干扰。同时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对病人的健康有一定危害,将住院期限进行了拉长,同时也会加大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各种风险要素进行全面了解,加强会患的症状监测,与医务人员协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极其重要。因此,以医院诊断的二十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危险因素与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治疗
(一)临床资料
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8:2,年龄上限为六十岁,年龄下限为三十六岁,其中左下肢有16例,右下肢有4例,病程为15-30天。20例患者病情表现有: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出现发红或青紫、腹股沟与腓肠肌部位压痛、皮温明显升高且沿静脉走向能够清晰看见条索状红线,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二)临床治疗
第一,基础治疗。将患者的患肢予以抬高,让其卧床休息一至二周,当起床活动时,需要绑弹力绷带或是穿弹力袜。第二,溶栓治疗。患者在发病早期(也就是发病时间不超过七十二小时)可以使用静脉滴注尿激酶。第三,抗凝治疗。在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第四,祛聚治疗。进行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一步改善微循环,并让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其作用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三)治疗结果
治愈18例,好转1例,出现用药并发症1例(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腹壁局部出现疼痛、瘀斑),无一例肺栓塞问题发生。
二、危险因素分析
(一)创伤与骨折手术
静脉内皮因受伤组织释放的某些物质造成损伤。手术的进行让局部静脉、动脉出现不同程度损伤,术后卧床导致患者失去下肢肌肉泵作用,血流速度减慢。再加上手术创伤的恢复,在术后通过使用止血药物恩能够改变患者血液黏度,提高血液凝固性。患者在术后应严禁使用抗凝药物,倘若输液速度比较快,将会导致循环血量高于所回流的负荷,减慢静脉回流速度,假如患者的镜面瓣膜存在异常,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制动
在卧床七天后死亡的病人中大约有百分之十五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手术前即制动者,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将会增加近二倍。同时,中风病人的偏瘫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病率最高(百分之五十三),明显高于无瘫痪者(百分之七)。经科学研究的发现表明,如果病人肢体长时间制动会降低血流速率,当长期制动的危害原因继续出现时,引起术后DVT的风险不断上升。比如在"经济舱综合征",就是由于漫长的行程,尤其是在乘飞机时下肢长期处于屈曲位所导致的脑栓塞形成,甚至导致了肺栓塞。
(三)输血
在输血操作过程中,都有用输血器的过滤网进行过滤,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血块和碎粒输入人体内,输入的碎粒可诱发血栓形成。
(四)麻醉方式
采用硬膜外麻醉的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百分之九点五,而全身麻醉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脑栓塞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二十六,研究还表明在对麻醉方式的选择性上,应引起更充分的重视。这首先是因为,硬膜外麻醉使阻滞平面内的肌肉表层运动范围明显增加,下肢动脉血流速和血液流出量明显增加,从而阻止了脑栓塞的形成,而对全麻药治则使下肢运动的血液明显减少,促使DVT形成;其次,硬膜外麻醉对人体血浆的流变稳定性也有积极作用,可明显降低黏滞度,并使冷凝集素的变形作用增强,但对全麻药治则相反。
三、护理措施
(一)患肢护理
为了有效防止血栓的脱落,护理人员必须叮嘱病人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状态,将患肢予以抬高至超出心脏二十至三十公分时,在患者的双膝关节处垫上软垫,并保证双膝挫曲的夹角不低于十五度,使髂股静脉处于完全放松而不被压迫的状况中,借以对静脉的牵拉得到缓解。医生并嘱咐病人做好保温,避免寒冷热敷、按摩等动作,同时指导患者在病床上完成了对患肢踝关节被动屈肌的主动屈和伸操作(适当旋转,进行内外翻动作)并以此来帮助腓肠肌进行有规则的收缩,这样就极大地改善了病人下肢血液回流效果,使患者的静脉淤滞状况得到了显著缓解。另外,护理人员也必须每日对病人的患肢进行检查,并对患肢的水肿状况加以严密观测,并做好了完善记录。而通过对患肢的治疗,在该组二十例病人中有十五例病人在二十五天后完全消失了患肢的症状,三例病人在三十天后症状完全消失,两例患者在35天后症状有所好转。
(二)健康宣教护理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告知,术后的早期运动锻炼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并提高患者与其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能力。此外还应该指导患者在术后要适时开展功能性体育锻炼,在饮食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上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对肥胖症患者不宜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宜多饮水、多活动。
(三)并发症护理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百分之二十二至百分之二十九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会并发致死性肺栓塞。对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患者双下肢是否会出现水肿现象,协助患者进行活动时应尽可能防止动作幅度过大,避免按摩患者的患肢部位。倘若患者出现胸闷、咳嗽、胸痛等一系列症状,表明患者可能出现肺栓塞,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四)加强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子和诊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达到早识别、早确诊、早处理。当检查病人有下肢酸痛、水肿、肌肉红性或青紫色的情况时,要于第一时间向医务人员汇报,并消除由于输液外渗引起的水肿和重力性水肿的现象。
(五)用药护理
(1)尽管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也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品,但经临床试验后发现阿司匹林对DVT细胞并无明显的作用,对凝血酶原和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也会引起周围术期出血量增加,因此目前已较少应用。(2)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主要适用于对肝蛋白酶类药物已停用患者的辅助使用,可有效的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由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导致过敏反应、因血容量升高而引起心力衰竭方面的不良反应,故目前使用较少。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静脉血栓疾病主要是静脉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的凝固而造成的病变,因此护理上要对导致此类病变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观察、鉴别和护理,在采取早期活动、机械压迫和药物方法防止深静脉血栓时应密切监视患儿的病情变化,并比较防护作用的有效性。护理人员需要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命体征、常见症状予以动态观察,加大患肢护理、用药护理等诸多护理力度,确保患者可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候琴,高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05):892-894.
[2]李鑫.下肢深静脉血栓重症监护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9):244.
[3]王玉华,顾卫东,汪冬梅,丁秀芹,史雯雯.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1):38-40.
汪茜,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市:皖淮南市,职务/职称:主管护师,专业:护理。
杨柳,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市:皖淮南市,职务/职称:主管护师,专业: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