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新教学方法研析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小学音乐课堂新教学方法研析讨论

陈齐

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向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强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音乐方面的教学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入手,探讨小学音乐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欣赏是个人在享受美好事物和享受其中乐趣的过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觉和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在当代教育条件下,传统的“理解-倾听-老师解释-学生评估”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必须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个性化审美追求、不同人生阅历的个体,根据他们的音乐水平和学习特点,组织和开展好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在品味音乐作品内涵、调动多重感官中得到音乐文化的浸润、思想情感的熏陶,进而促成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夯实学生音乐学习基础

“听”是学生汲取音乐知识、领略音乐魅力的核心渠道,小学音乐欣赏课以“听”为基本形式,兼顾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内涵理解与音乐规律的把握,学生在“听”中逐渐与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情节及作曲家、演唱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基本创作技法下不同的音乐表现力、感染力,把握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节奏与旋律特点,在聆听与感受中自然而然地习得音乐基本知识。除此之外,长时间聆听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音高、音准及基本节奏型,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与曲式结构。由此可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内容之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于“听”中逐步提升学生音乐感知力,夯实学生音乐学习基础。

1.2有助于激发学生音乐文化情感

音乐源于生活,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背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音乐的文化价值意蕴使其在任何时间、任何时代都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以音符、旋律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气节、风骨、韵味与精神,是特色鲜明且立意深远的文化精神符号。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中以情感熏陶为着力点,使学生细致品悟音乐的情感内涵与情绪变化,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社会实际个性化思考音乐创作的意图、价值,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可以使学生与音乐产生深度交互,在促成学生高级音乐情感的同时深化学生对音乐意义的建构,对于激发学生音乐文化情感、凝练学生音乐素养意义重大。

2小学音乐新教学方法的实施

2.1姿势节律教学

每个人对于音乐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对于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或许,一部音乐作品,在听者的耳朵里,有着相同的感受,却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教师要掌握作品的特征与表达特征,深入研究、思考、甄别,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找到与节律相适应的节拍。例如,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唢呐独奏乐曲,其共同的体验是一种欢乐、热闹的场面。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人能听到百鸟鸣,有人能听到凤凰的鸣叫;也有人觉得百鸟簇在一头高贵的凤凰前行;也有人体验过鸟语,崇拜百鸟之王,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所经历的东西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体式的领悟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需教师仔细斟酌。本文从“百鸟朝凤”的演变过程中,感受到百鸟环绕一凤,在众人的目光中昂然前行。文章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下列体式节奏。就好像一只手按在“凤凰”的肩上,身子往后一仰,脑袋一抬,两条腿高高抬起,随着乐曲迈开大步,百鸟朝凤的姿态,被他完美的演绎了出来,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让他受益匪浅。

2.2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便存在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时强调了每个人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千个人就有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见识、理解能力等存在差异,即使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学生耳中也会存在各不相同的情感体验。体态律动教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及了教师对学生引导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还是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这句话是在说明,在体态律动教学的方式下,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体态律动是充满趣味性和重要的,至于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对某段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这和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关。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表现空间,当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动手的时候,学生便会根据音乐的律动形成专属“舞蹈”。

2.3音乐教师要主动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前的课堂上,老师只会给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而学生却只能被动地去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当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交流,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音乐学习,感受到音乐课程所蕴含的特殊魅力。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中,音乐老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引导,询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升国旗、弹奏国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交流。其次,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们讲解国歌,让他们从整体上对曲调结构进行全面的剖析,并在钢琴伴奏小学习歌曲的旋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4多媒体助力教学,打造视听一体化审美空间

音乐是一种听像符号,小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但若想将听象转化为视像,在头脑中构建音乐形象及故事情节绝非朝夕之功。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音乐作品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打造视听一体化的音乐审美空间。以《花木兰》欣赏教学为例,此部民族与管弦乐队合奏音乐作品以木兰代父从军这一历史故事为题材,以板胡为主奏乐器把握全曲的节奏与旋律进行,以三段式结构描绘木兰决心代父从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最后凯旋的情节,具有极强的音乐艺术与历史记忆价值。考虑到学生分辨曲式结构较为容易,但难以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动画电影《花木兰》视频节选,分别对应乐曲的主体部分、中间部分及再现部分,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播放《花木兰》乐曲,体会在情节变化下乐曲各个部分的情绪与情感,领略河北梆子音乐的独特风格与艺术魅力。学生头脑中逐渐浮现出饱满、立体、鲜活的木兰形象,被木兰敬爱父母、淡泊名利的品质所打动,在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聆听音乐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感召。

结束语

总之,无论从学生本身、对社会、对国家而言,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音乐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加强其教学效果。音乐是特定属性的文化符号,是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存在,是对人的内心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反映。因此,在学校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够对学生的品德、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发掘潜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静.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北方音乐,2020(4):158,162.

[2]徐丽君.让音乐课堂“活”起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20(7):190-191.

[3]李燕婷.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探索[J].北方音乐,2020(18):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