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第二中学 宁夏石嘴山 753400
摘要: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部分针对高校,深入到高中地理课程还不多。而随着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本文首先简要探讨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后分析了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原则。为了激发高中地理教学传播知识、渗透德育思想的作用,让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在最后重点阐述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背景;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
1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自 2012 年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被提出以来,不断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和紧迫性。教育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的培养,要将“育人”与“育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向前。课程思政提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倡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能够渗透在各门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是我国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秉承核心素养的理念,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教师应当全面分析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从维度出发展开教学,使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具体的教学举措联系在一起,这就创新了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了其德育效果。
2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原则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最好能通过查资料、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目前的知识、技能发展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倾听学生对事物的想法,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从而设计出更符合自己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应重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个人意义的学习,充分信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其成为“完整的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领悟到学习材料中、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意志、实践、乃至个性的向好发展。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能使教学设计更具实用性。
2.2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涉及多个子系统、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教师与学生、知识与内容、方法与媒介、目标与过程、环节与结果都在一个和谐的系统中。各环节要能相互承接和呼应,上一环节的完成在为下一环节的实施打基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更要遵循这个原则,力求尽可能的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地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不可蜻蜓点水的只做面子工程。例如,教学目标环节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目标,教学对象分析时要思考学生现在的思想政治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在哪些方面还应该加强;教材分析时也要将课程思政考虑在内,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做到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更是要将课程思政恰如其分地渗透在内,但是注意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不可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2.3 内隐性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教学设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内隐性、潜移默化性。课程思政元素不能一味地通过教师直白的、简单的、粗暴的、苍白的、宣言式的呼吁,而应该通过以下步骤:教师首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再选择组织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或者通过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所设计的课程思政元素,从而于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竞争力、实践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此,便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了起来。
3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3.1 挖掘教材地图资源,基于区域认知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它强调的是学生能够对特定区域中的地理问题产生独特认知的一种能力和意识。而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区域认知展开教学,那么学生就能在辨别区域特征的过程中对祖国、对家乡的独特地理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悟。因此,为了发挥地理教学的育人作用,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地图资源,让学生在分析和解读地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祖国河山是由各个不同区域板块组成的,并在感悟大好河山的同时对各个区域内的实际气候和地理特征等形成正确的认知。
3.2 引入生活实际案例,基于人地协调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
人地协调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地理价值观中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价值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意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体会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以地理思维看待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3 巧用信息教学技术,基于综合思维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
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以地理的角度看待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在综合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差异、地理时空变化的形势,这对于展开德育教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形成综合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教学技术,让学生能够以直观化的形式感悟地理时空变化、整体与部分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而对祖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促使其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
3.4 创新课堂评价模式,基于多元评价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评价这一环节中都采用单一的评价内容和单一的评价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生很难实现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因此,为了发挥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将核心素养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创新课堂评价模式,改变以往单一僵化的评价内容和形式,以多元化的方式展开评价,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并邀请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课堂考核和评价环节中,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认知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在客观评价的驱使下明确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只有将他们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夯实知识基础、发展综合能力、提升道德修养,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此增强地理教学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促进高中生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阳,张杨.比较视阈下当代中国与美国的德育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6):154-158.
[2] 张西方.英国中小学德育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7(05):138-140.
[3]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09):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