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夏志鹏,刘占肖

北京市海淀区航天中心医院, ,100049

【摘要】目的:探究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选取我院近一年内的患者,其中时间约为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患者数量为41例。结果:本次研究41例患者中共有失败患者18例,失败率为43.90%。结果表明在失败组院外心脏骤停点、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高于成功组,P(<0.05)。结论:关于院外心脏骤停点、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是体外膜肺氧合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脏、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也成为心搏骤停,主要是指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同时出现射血功能停止,在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的同时,造成呼吸停止和不可逆损害。对于重要器官由于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如果不仅是及时有效处理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功能并出现死亡。经过相关研究,给予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改变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整体心脏事件频繁增加,将会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心脏骤停发生后将会使患者出现患者循环骤停,并出现呼吸停止现象。体外膜氧合作为新型体外呼吸循环辅助装置,能够通过床旁穿刺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循环呼吸支持,具备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本文探究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我院近一年内的患者,其中时间约为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心脏骤停患者数量为41例。随后进行患者的随机分组,其中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的相关参数差异不大。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59-81岁之间,患者的病程平均值在(7.42±1.58)之间,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20。观察组的患者年龄在60-79岁之间,患者的病程平均值在(7.68±1.24)之间,男女比例为8:2。根据我院老年患者的相关参数分析,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脏骤停标准。②患者均参与救治。

排除标准:①不能坚持按计划完成试验者;②患有严重心功能、肝肾疾病患者;③手术及严重外伤史者;④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发病之后进行常规心肺复苏方式,持续时间10min未恢复自主循环后开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复苏方式,通过将体外膜肺氧合小组的成立,通过了解患者病情后,对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以此创建静脉-动脉体体外膜肺氧合,通过应用体外循环管路在便携式超声引导之下创建体外膜肺氧合环路,对初始流速进行设置为4.0L/min,在流转期间进行给予肝素抗凝,并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进行流速调整[2-3]

1.3观察指标

复苏成功判定标准:持续时间>24h;在经过复苏后心脏自主心率血压可恢复至60mmHg,并起搏心率下血压可恢复至90mmHg以上;平均动脉压能够恢复至60mmHg以上。

  1. 结果

2.1复苏失败发生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41例患者中共有失败患者18例,失败率为43.90%。

2.2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表明在失败组院外心脏骤停点、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高于成功组,P(<0.05)。

表1.成功组与失败组在临床资料的对比

因素

失败组(n=18例)

成功组(n=23例)

X2

P值

心肌梗死

9(50.00)

11()47.83

0.019

0.890

心力衰竭

1(5.56)

2(8.70)

0.147

0.702

院外心脏骤停点

13(72.22)

9(39.13)

4.447

0.035

院内心脏骤停点

5(27.78)

14(60.87)

4.447

0.035

心脏骤停持续时间(min)

7.28±2.16

2.85±1.03

11.074

<0.001

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min)

82.75±28.68

59.42±24.35

3.639

0.001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比对,其中对照组冲抢救成功人数为1例,其成功率为10.00%。观察组抢救成功人数为2例,其抢救成功率为20.00%。通过对比,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比对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人数

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

  10         1

       10.00

观察组

t

P

   10        2

-           -

-           -

       20.00

      10.463

       <0.05

3.讨论
    心脏骤停10min后将会导致脑死亡,当前治疗心脏骤停的关键为及时抢救,并将会使患者的机体循环得到改善。当前心脏骤停患者病情危重、进展快,同时死亡率较高,因此进行合理护理尤为重要。在避免或逆转器官功能衰竭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4-5]。经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能够有效掌握患者的心率、呼吸、瞳孔等变化情况。在做好详细记录的同时能够为患者提供合理的依据。在进行有效护理干预的同时,能够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从而确保药物的使用到位。心脏骤停主要是指机体心脏停止跳动,在心脏射血功能消失的同时将会出现不良情况。近年来,受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心脏事件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受老龄化加剧的影响,将会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及预后受到影响

[6]

体外膜肺氧合方式是当前最新治疗手段,能够为心脏复苏患者提高充足氧供以及稳定循环血量,确保其心、肺、脑的血供。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时,患者心脏骤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管导管移位等情况均需停止。通过加强重症护理,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关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因无人目击,使得心脏停止时间较长,以此加大复苏失败时间,并且关于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常被称作低血流时间,此阶段内患者灌注存在不足,时间的延长会使患者脏器功能出现更大损害,不利于患者复苏抢救。

本次研究41例患者中共有失败患者18例,失败率为43.90%。结果表明在失败组院外心脏骤停点、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高于成功组,P(<0.05)。综上所述,关于院外心脏骤停点、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及常规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创建完成时间均是体外膜肺氧合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付婧,石岩,杨海晨,赵志坤,杜叶平.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体外心肺复苏患者复苏失败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08):1025-1028.

[2]吴梦余,尹艳华,马琳,张文静.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CRRT治疗心肺复苏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1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08):1260-1262.

[3]童洪杰,倪红英,张晓玲,陈琨,胡炜,顾乔,余尔慧.体外膜肺氧合心肺复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02):221-225.

[4]张玉坤,王钰炜,王丽竹,吕康,方珏,章芒玮,周帅帅.急诊科结构化护理团队对体外心肺复苏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1(06):516-519.

[5]叶卫国,夏柳勤,王婷,朱明丽.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心肺复苏治疗暴发性心肌炎不可逆心搏骤停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8,17(10):44-47.

[6]陈研.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复苏[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3,1(04):53.DOI:10.16746/j.cnki.11-9332/r.2013.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