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 330723197701172392
摘要:婺州窑历史悠久,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它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非遗的代表之一。目前,我国在继承和发展婺州窑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化创意产品对推动婺州窑的活态传承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让传统工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非遗文创与教学共同促进婺州窑活态传承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婺州窑; 青瓷;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
引言
"婺州窑 "是浙江地区继 "德清窑"、"越窑 "之后的又一青瓷窑群。它是浙江青瓷窑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有的窑址和墓葬发掘资料,"婺州窑 "青瓷产生和烧制于东汉时期。其来源是龙游县上溪头乡横路朱村的汉代瓷窑。大部分窑场分布在浙中的金华地区,产地主要集中在金华、武义、东阳、义乌等县,周边的永康、兰溪、浦江、龙游、衢县、江山、常山等县也有少量窑场。窑场分布广泛。
1.“婺州窑” 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婺州窑 "始烧于汉代,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盛于唐、宋,衰于元末明初。与同时期的越窑相比,在胎质和釉色上仍有很大差距。但 "婺州窑 "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善于吸收兄弟窑场的优点,而且能利用当地原料的优势,开创性地利用化妆土来改善胎釉结合状态和釉色。唐宋时期,"婺州窑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大大丰富了产品的种类和釉色。化妆土的使用是中国制瓷技术的创新,是 "婺州窑 "对中国陶瓷史的重要贡献。
1.1 "婺州窑 "器型的继承与发展
"婺州窑 "初创时期,器物种类比越窑少,主要生产菜壶、罐、碗、盆、盘、水盂、盏、瓶等日用器物。这时的器物造型与越窑基本相似,有时很难判断两者的区别。三国和西晋时期的器物有盘罂、壶、罐、碗、罐、圭、熏炉、笔筒、水盂等。三国和西晋时期的日用器皿有菜罂、壶、罐、碗、圭、熏炉、笔筒、水盂、老虎等,也有鸡笼、猪圈、狗圈、火盆、水井、堆罐等明器。
1.2 "婺州窑 "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同时也烧制黑釉、褐釉、花釉、乳浊釉和彩瓷。三国时期,胎质一般为浅灰色,断面较粗,烧结不完全。西晋以后,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高的红土为坯,胎色较深,多为深灰色或紫色。唐至宋的胎色为深灰色或紫色。三国时期釉色一般为浅绿色,也有绿中带灰或绿中带黄。釉层厚度不均匀,常凝聚成芝麻点,釉面开冰裂,在胎釉结合不紧密而出现釉裂时,常有乳白色结晶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西晋后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略带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较多。南朝时釉色一般为绿黄色,易剥落。唐至宋代釉色青黄,有灰色或紫色,釉面开裂处尚可见星星点点的乳白色晶体析出。在宋代的精美产品中,也出现了青色的色调,并具有强烈的光泽感。
2. 婺州窑在宋元时期已成为出口产品
婺州窑的瓷器品种随不同时代的需求而变化,主要包括生活用器,除民用外,还有部分出口和宫廷用器。贡昌的《婺州古瓷》一书对宋元时期婺州窑产品的外销路线作了简明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南宋对杭州的偏爱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掀起了婺州窑的发展高潮。到了明清时期,制瓷业进入了辉煌的 "景德镇时代",而婺州窑则因制坯原料含铁量高、杂质颗粒粗大、釉色单一和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产品市场萎缩等原因,最终走向衰落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3. 对婺州窑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3.1 创作和烧制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是 "婺州窑 "的基础
"婺州窑 "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当地的红土粉砂岩和瓷石配制器身,并施以高钙灰釉,是 "黑 "青瓷的起源,与 "越窑 "和后来的 "龙泉窑 "的器身有根本的不同。黑 "青瓷的本质与 "越窑 "和后来的 "龙泉窑 "不同。原有的使用当地红土的褐色釉下装饰技术给青瓷和黑瓷的时代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这也形成了浙江青瓷的独特风格。化妆土的技术发明,大大提高了 "婺州窑 "胎与釉的结合性能,也改善了釉的颜色和质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釉面上产生了乳白色的结晶点。窑工在器形设计上的创新和改进,使 "婺州窑 "器形如盘口壶等,造型优美。这些特点的结合,形成了 "婺州窑 "独特的技术和艺术风格。"婺州窑 "能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它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是分不开的。现代 "婺州窑 "的传承也要注意原料的本土化,这是保持 "婺州窑 "独特风格的根本。根据当地原料的特点,对制瓷工艺的一些环节进行改进,使之适合。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婺州窑 "青瓷能从中国陶瓷业中崛起并在其中脱颖而出,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产品是其立足之本。
陶瓷作品《流星岁月》荣获2020年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金牡丹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3.2 技术的不断创新是 "婺州窑 "青瓷发展的动力之源
"婺州窑 "从起步阶段就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东汉初创时,基本以越窑制瓷技术为基础;三国时期采用当地红土是创新的开始;西晋时期改进器形是创新的尝试;尝试褐彩装饰是创新的标志;唐宋时期创造窑变釉是 "婺州窑 "获得新生的保证。婺州窑 "的发展实际上是技术上不断创新的结果。对于一切外来的优秀技术,以开放的态度为我所用,吸收提高;对于一切优秀传统的优秀传承,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对于一切高科技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嫁接融合。与时俱进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工艺的束缚,不断注入当下时代意识的创作元素,表达了作品的时代感、独立性和个性,满足了对当下时代意识的反映和艺术的新境界。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创新永远是继承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陶瓷作品《龙行》荣获第九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陶瓷作品《江山》荣获2021年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大赛银奖
4. 开发市场、适应市场是 "婺州窑 "青瓷生命周期长的保证。
对于瓷器产品来说,一般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 "婺州窑 "青瓷主要面对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的大众市场,这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这个市场要求 "价廉物美 "和 "雅俗共赏"。从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婺州窑 "产品在全国南北各个地区都有出土。可见,历朝历代,不同地区都有 "婺州窑 "青瓷用户和市场。其次是外贸市场,这个市场的特点是政策性强,市场变数大,品种复杂。要求生产的窑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我们古老的 "婺州窑 "的祖先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生产的出口青瓷畅销海内外。从而使 "婺州窑 "青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口的陶瓷产品之一。这是很了不起的。不断适应市场,勇于开拓市场是 "婺州窑 "青瓷生命周期长的保证。在信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 "婺州窑 "的传人能够及时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生产出合适的产品,那么 "婺州窑 "再创辉煌的时候就不远了。
结语
总而言之,古婺州是个千年古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捷,是赣、浙、闽三省要道,素有“八省通衢,两江锁钥”之称。想要实现青瓷艺术的发展与传承,首先需要解决当下陶瓷艺术所面临的困惑。婺州窑始建于东汉,衰落在明末清初,导致其衰败的原因有很多,当下想要改变婺州窑困境、实现婺州窑的复兴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抛开历史因素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传承与创新都不是一朝之功,它需要凝聚无数人的智慧与经验。在下一步工作中,婺州窑青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应以传统回归为最终艺术追求,以手中的瓷泥与灶中的烈火为媒介连接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努力以青瓷作品展现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高原.浙江婺州窑青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4):95-98.
[2]周少华,朱师勤,王佳.试论“婺州窑”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陶瓷,2013,49(08):69-73.
[3]高原. 汉晋时期婺州窑青瓷堆塑艺术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4]任海燕.婺州窑青瓷艺术形态探索[J].艺术评论,2012(1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