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刘鹏,李衍亮,花开慧,徐剑晖,吕小梅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523830

基金: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902098

摘要:东莞理工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紧扣区域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环保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或与之相关的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科技管理的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介绍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等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水、大气和固废等环境污染与控制的基本知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多、涉及环境污染方向多、环境污染基础知识多且繁杂,造成教学难度大。同时,环境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的环境问题,,这就要求环境工程的学习并非简单的掌握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而是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过程遇到的新环境问题,从而能够及时的提出解决解决方案。因此,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之用途,也能清晰了解本专业人才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理念;思政元素;融合机制

引言

科教兴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高校工科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质量保障,其内涵是以成果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工程领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然而,立足于中国大地办教育,仅培养工程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自古以来,中国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德才配位”,此类人才通常会被委以重任。目前,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还在不断探索中,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为例,阐述目前工程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过程。

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意义

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求真”的专业知识和要求“真善美”三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自然融合。这就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教授专业课知识以外,还要传达给学生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同时课程思政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融合纽带作用也存在难度,课程思政要实现的目标是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方向一致,并能形成协同效应。另外,在现实的工作中,由于各种主客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课程思政工作存在的难点。现阶段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践多以某一门课程为例开展,由此形成的相关成果还无法满足改革的需求,其具体操作性研究还有待丰富,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也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现状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课程思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想引导与人格培育“润物细无声”到课堂中,很好的拓展了专业课程的广度,也拔高了课程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传统重知识技能培养而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环境工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较为丰富的,但如何能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一章节的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将习总书记关于环境保护的最新论述融入至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究。

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大纲优化设计为抓手,要继续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载体,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涌现,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在原有基础性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补充,尤其是更新最新的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以及环境政策,同时把握好各个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规划、生态工程等,从而让学生能融会贯通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嵌入互联网+,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等通讯工具已经逐渐走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入教室的手机暂存处,虽然有效杜绝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但并没有实现现代先进通讯工具的有效利用。因此,堵不如疏,即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结合雨课堂等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互动,同时更加方便的实现对学生课堂学习全过程及学习效果的管理与监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还可实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支撑,可以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现在多数学生都是携带iPad或者笔记本上课,同时东莞理工学院的智慧课堂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教室,这些均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如环境污染防治工艺流程的虚拟仿真以及案例的视频教学等等。例如,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所学知识具体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哪些具体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高度融合吗,协同发展的目的。再如,依据环境治理工艺将污染治理技术模块化,然后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并分组进行污染治理技术模块化的组合,让学生模拟工程师的角色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迅速提高。

(三)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的共振

工科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如何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挖掘出有育人价值的观点,是思政元素找到切入点的关键问题。以理工大学为例,在“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章节中,先讲授建筑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三大殿的建筑材料,引入我国500年前的苏州御用“金砖”制作的高超工艺。对比古今制砖工艺的发展,从材料选择到制作工艺的判别过程中,学习不同应用场景下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同时,引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专一坚守”“敬业诚信”“传承创造”和“精益求精”的内涵,最后留给学生思考我国传统工匠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联系。通过深度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研会中展开讨论,找到合理的思政元素切入点,改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情感,丰富教学手段,对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进行设计。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的光荣任务。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群的视角出发,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发展理念,探讨课程思政实践模式,着力解决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问题,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芳莉,刘剑坤,申慧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析——以《工程热力学》为例[J].制冷与空调(四川),2020,34(06):760-764.

[2]梅运军,黄岚,胡文云,李芙蓉,张顺喜.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及探索[J].绿色科技,2020(19):182-184.

[3]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江芳,陈守文.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20(10):155-157.

[4]李新洋,蔡伟伟,贾方旭,吴欢欢,姚宏.《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38.

[5]王璐,关润伶,席晓晶.环境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18):181-182.

基金: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9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