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文化的呼应,论湖南中西部山区空间建设——以湖南桃源西安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地理与文化的呼应,论湖南中西部山区空间建设——以湖南桃源西安镇为例

彭晟乾君 刘新雨 刘 华

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地理风貌及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体现了建筑与地理风貌及人文思想的结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有助于建筑研究的丰富,能够不断完善中国建筑及造园发展史,对当地新建建筑及国内环境设计行业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湖南常德桃源西南部山镇——“西安镇”及其下辖各村为探讨对象,从西安镇传统民居建筑: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空间及其群落布局三个方向切入,研究西安镇所在区位的山川地形等自然地理风貌对其传统民居构成的影响及特色。与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呼应,提炼传统建筑元素,并对如何继承其传统建筑特色提出笔者观点。

【关键词】传统民居 地理风貌 传统建筑

一、西安镇地理风貌情况概要:

西安镇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县域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90公里。是为桃源县山地面积最大的乡镇(桃源县隶属于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该镇被绵绵雪峰群山所包含,且多石山故当地石料土料丰富。山峰林立,耸入云霄,平均海拔高达560米总体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为当地民居建筑提供了木材石材竹子还有黄泥等基本建筑材料,当地民居建筑主体多为木质。因山地风力较大,因此,当地建筑主体构造遵循下层高上层矮的稳固型建筑法则(有效防风);为应对山地地理风貌带来的水汽弥漫空气湿度大。当地民居以青石条挑高木制房屋主体加以应对;由于山地地形雨较多,全年降水量大且降水分布不均。当地屋顶坡度较大且没有平顶房屋。同时用飞檐来有效保护木质结构。

二、 地理风貌对当地民居建筑材料的影响

受当地地理风貌的影响,该镇多山(整体海拔较高且处于高海拔山峰“冷峰尖”周围)、多溪流(为沅江支流“夷望溪”发源地)、多茂林(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5%),西安镇及其各个下辖村大部分建筑原料包含石材、木材、砖瓦、夯土四大类。建筑材料大部分由当地自产,呈现出建筑材料多样与取材因地制宜的特点。

  1. 木材。当地多山多茂林,该镇平均海拔560余米且全年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因此树木繁茂,据当地林业局勘测其森林覆盖率达95%,且林木种类繁多。为当地建筑提供众多木材原料,譬如生长速度极快的松科常绿乔木—杉树,木质硬度极高的落叶乔木—板栗木,弹性较强的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毛竹等等。丰富土壤层及广阔山地,孕育出来的大片森林为当地民居建筑提供了众多的木材建筑原料。但综合而言得益于杉树成材快,可塑性高,质地较硬等因素在当地民居建造中杉树占主导地位,据抽样调查,西安镇康家界组目前存留的21栋传统民居中非此材料建造者仅三栋,杉木建造占七分之六。

  2. 石材。受当地海拔较高,山林密布的地理形态影响,与绝大部分的山区一样,当地多发泥石流,滑坡,山体塌陷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灾害虽然为当地生产生活制造了不少困难,但与此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石材。这一耐用且美观的建筑原料。当然,河流冲刷而下的石料也非常坚硬耐用且丰富。经当地走访发现大部分石料为花岗岩等硬质岩石,其方便易取,储料庞大,质地坚硬的优点是当地民居建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由于西安镇地区高山众多,因此也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石料来源。

三. 地理风貌影响民居建筑造型与结构

受当地地理风貌的影响。森林资源丰富,木材的丰富易得,建筑材料中木材的大量使用导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质构架建筑。其建筑结构大致分为主体(木架式房屋主体),台基(前院筑堤坪后靠山田式地基)以及屋顶(两面式屋顶)。主体为“木构架式房屋主体”

,台基为“前院筑堤坪后靠山田式地基”,屋顶为“两面式屋顶”。西安镇传统民居采用两面屋顶,且坡度较大,有效快速排除雨水,防止雨水渗入屋中。旧时的湖南湘西地区是比较贫苦的蛮夷之地,因而绝大部分的传统民居都是以杉树树皮代替青砖瓦覆顶。用山林地区丰富的杉木树皮压制平整成片后,多层铺盖入屋顶,或再以此为基础放置瓦片,更能够有效防水,同时也因地制宜减少瓦片的使用。

西安镇传统民居中的两面顶形似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形制,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最大的不同。悬山顶四面出檐,也可称作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据《桃源县志》记载,大概公元15世纪中期。这种建筑屋顶的构建方法。经过桃源县从常德地区传入。经过当地人民,因地制宜的改造成为具有独特湘西特色的两面式屋顶。

4.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空间布局:

一受当地山区地理风貌的影响,与邻近省份及广大平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群不同。由于山形地势起伏较大,西安镇传统单体民居建筑虽然有筑堤来增加台基面积,但是与其他平原地区相比修建区位面积有限。因此虽然也讲究左右对称之美,但是不讲究几进几进,而是呈纵行排开。

二与相临的湘西地区不同,由于西安镇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一楼高,二楼矮,人们均住在一楼,而非二楼,二楼仅用于摆放杂物。只有少数人数较多的家庭,才会将二楼也用做居住使用。(当地虽然为山区但无大型凶猛野兽。因此不需要像其他地区为躲避猛兽而居住在离地较高的二楼)。

5.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布局

堂屋:堂屋与现代住宅中的客厅不同,是传统民居中最重要的礼仪空间,通常设计在房屋中间,又称“客堂”。因为平时敞开,有的地区又称“明间”(两侧卧室则称“暗间”)。堂屋正中最里常设神龛和祖先神位,用于尊祖敬神、祭天拜地、婚丧寿庆、禳鬼避凶。

厢房:与北京四合院等其他地区不同,由于西安镇传统民居纵横排开而非讲究几进,因此,堂屋后面的小房间又被称作为厢房,用以连接堂屋两边的房间。

正房歇房:左边是正房,右边歇房。房屋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所以左边的房屋也就是东屋是正房,右边的西屋为歇房。

耳房:正房与歇房两侧的房屋。通常会向前超出一部分距离,使整个民居单体建筑从平面上来看形似“凹”字

偏檐房:一般人数较少的家庭不会修筑耳房,而是在正房与歇房两侧修建偏檐房,主要功用是用作厨房。

通过对湖南中西部山区西安镇及其下辖各村的传统民居建筑分析,充分了解当地山区地理风貌对下至建筑材料,建筑构建,上至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及民居群落分布等各方面的综合性影响。对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内容,现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该研究既充分列举总结了桃源西安镇建筑特点,以期在保留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弘扬和创新传统建筑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设计研究贡献绵薄智慧。

[参考文献]:

[1]逯鹰,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文化意涵析论.《东岳论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5期.

[2]王东涛,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

[3] 刘婉华,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价值理念.《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

作者简介:彭晟乾君,男,湖南常德,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刘新雨,男,湖南株洲,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刘华,女,湖南永州,副教授,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

基金项目: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融媒体背景下湖南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