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3

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刘兴伟1    ,耿登峰1   ,王长贵2   ,王素霞3   ,张正强1

1.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骨科  252000   2.山东省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卫生院康复科  252026  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医学科  252000

摘要:目的:临床三踝骨折患者,应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其临床效果作为研究重点。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接诊三踝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开展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情况,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临床情况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显著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后踝关节功能各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跟踪随访患者复位情况,观察组总优良率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统计,观察组总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术后复位效果更佳,利于术后恢复,且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功能恢复更好。

关键词:三踝骨折;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复位固定;效果

三踝骨折属于关节损伤,使病情较严重的一类骨折情况,是指内外踝,以及后踝同时都出现骨折,其临床治疗难度增加,且踝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三踝骨折中中老年是高发人群,主要与年龄增加,骨折疏松严重,平衡感差,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容易发生骨折。成人胫腓骨损伤中 , 三踝骨折占比高达 37%, 在全身骨折中占比 6.78%,对于三踝骨折治疗临床主要为手术治疗为主,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手术方式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临床三踝骨折患者,应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其临床效果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接诊三踝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接诊三踝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收治范围最小20岁,最大78岁,均值(59.91±5.38)岁;其中包含男性患者20例,女性28例;Lauge-Hansen 分型,旋前外旋型 16例,旋后外旋型23 例,旋前外展型 9例.观察组年龄收治范围最小22岁,最大79岁,均值(59.86±5.79)岁;其中包含男性患者21例,女性27例;Lauge-Hansen 分型,旋前外旋型 18例,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展型 9例.上述信息,统计比较基本一致(P>0.05)。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三踝骨折标准;均为单侧;患者均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肝肾、凝血功能等伴有严重障碍;严重气质性病变疾病;腿部畸形,手术史等。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入路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麻;切口在患侧外踝骨切开,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内踝骨折切口采用弧形切口,从前向后方钻入导针,螺钉急性固定。术中正侧位充分透视确认导针位置及方向良好后,再用拉力螺钉固定。固定结束后 C 臂 X 线机透视确定关节面解剖复位效果,确认无误后关闭缝合切口,引流管,清洁等操作。

观察组开展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患者俯仰卧位,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患侧进行消毒清理;麻醉效果满意后,对患侧的外踝后缘,跟腱的外缘中线,做好标记,为手术切口,切口长度10cm,为纵向,然后逐层切开,筋膜层进行分离;注意对周围的神经、血管做好保护;当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后,使用点式复位钳,做好骨折端的临时固定;然后再腓骨远端,将踝钢板置入固定,确认位置后将螺钉钉入;采用接骨板将踝骨、腓骨远端进行固定。外踝固定结束后,同一切口将下胫腓骨后韧带、后踝骨折区域完全暴露,临床固定采用克氏针, C 型臂 X 线机扫描,确认复位部位无误后,将 T 型支持钢板置入,固定完毕检查骨折复位、韧带修复情况。子厚做好缝合、引流、清理等工作。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2组临床情况比较,包括手术的操作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

2组复位情况比较,复位优良情况依据Burwell-Chainley评,内外踝无侧方移位,未发生成角移位、距骨脱位,且纵向移位小于1mm,判断为优;未发生侧方移位、成角移位、距骨移位等,外踝后移位2-5mm,为良;未达到上述标准为差。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组治疗前后后踝关节功能比较,采用Barid-Jackson 踝关节评分量表,5 个维度,即关节疼痛、关节稳定性、关节运动、行走能力和跑步能力,分数越高,提示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均输入在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完成分析,计量资料和记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X2检验,当P<0.05,则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临床情况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显著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操作时间

术中出血量

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

48

111.90±29.34

155.98±45.79

6.80±1.14

观察组

48

96.15±15.29

112.36±24.38

5.56±1.02

t

45.893

23.143

2.907

P

P<0.05

P<0.05

P<0.05

2.2 2组复位情况比较

跟踪随访患者复位情况,观察组总优良率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2组复位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对照组

48

21

19

8

40(83.33%)

观察组

48

36

10

2

46(95.83%)

t

5.893

P

P<0.05

2.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并发症方面统计,观察组总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感染

畸形愈合

骨不连

移位

总发生率(%)

对照组

48

3

2

3

2

10(20.83%)

观察组

48

1

0

0

1

2(4.17%)

t

8.026

P

P<0.05

2.4 2组治疗前后后踝关节功能比较

接受治疗前患者后踝关节功能评分各项基本在一致(P>0.05),无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后踝关节功能各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后踝关节功能比较

组别

时间

疼痛

稳定性

运动

行走

跑步

对照组

治疗前

5,41±1.42

5.49±1.26

6.01±1.52

4.31±0.36

4.09±0.25

治疗后

13.02±1.18

11.49±1.58

12.04±1.62

13.82±1.55

12.83±1.39

观察组

治疗前

5.39±1.86

5.42±1.89

6.09±1.04

4.35±0.13

4.11±0.14

治疗后

15.89±1.24

16.48±1.48

19.25±1.42

18.93±1.62

18.66±1.46

t/治疗后组间

4.398

6.194

8.294

5.143

8.173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3讨论

三踝骨折是常见且严重骨科疾病, 一旦治疗不及时对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障碍,创伤性关节炎等。目前临床对于三踝骨折传统方法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手术入路的不同,如内侧入路,前入路等,但是有三踝骨折周围的结构阻组织较为复杂,因此传统术式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三踝骨折的治疗进行优化,按照外-后-内踝骨的固定顺序,进行复位以及内固定,通过开展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可以将骨折端全面暴露,对外侧情况进行重建且固定后,对于内踝的自然复位有积极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固定后可以对骨折部位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外踝-后踝 -内踝依次固定,操作过程清楚,踝骨在牵拉作用下自然复位 ;血管、组织破坏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情况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显著更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后踝关节功能各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跟踪随访患者复位情况,观察组总优良率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统计,观察组总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改良后外侧,内侧入路固定治疗,可以通过一个切口对外踝、后踝进行复位、固定,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感染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切口从经肌间隙进入后踝外侧,视野更清晰,直视下可完成手术,复位更精准。手术切口对外踝骨折部位的充分暴露,复位优良率更高,对于钢板等内容物可一直接置入,且对后胫腓骨的情况进行观察,利于手术修复处理工作。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术后复位效果更佳,利于术后恢复,且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功能恢复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昌庆 , 巨积辉 , 刘跃飞 , 等 . 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急诊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J]. 临床骨科杂志 ,2021,24(1):131-134.

[2] 赵彬 . 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26(4):144-145.

[3] 张国锋 , 任甜甜 , 郑钧水 , 等 . 锚钉修补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三踝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18(7):1093-1095,1173

[4] Johanna CE,Elizabeth BG,Ashley EL,et al. Soft tissue repair in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Ⅳ ankle fractures[J]. J Tech Foot Ankle,2017,16:136-140.

[5] 潘艳华,江劲明,徐志庆,等.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给予三角韧带修复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1,10( 2) : 128-133.

[6] Assal M,Dalmau Pastor M,Ray A,et al. How to get to the distalposterior tibial malleolus a cadaveric anatomic study defining theaccess corridors through 3 different approaches[J]. J Orthop Trauma,2017,31(4):e127-e129.

[7] 李国俊 .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性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16):84-86.

[8] 莫涛 , 孙建强 , 高凯旋 . 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J]. 临床医学 ,2020,40(1):64-65.

[9] Sandelin H,Tukiainen E,Ovaska M. Amputation following internalfixation of an ankle fracture via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a casereport[J]. Acta Orthop,2017,88(3):358-360.

[10] 毛洪刚 , 刘国栋 . 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 双足与保健 , 2019, 28(14):149-152.

[11] 朱寿明 .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 双足与保健 , 2019, 28(1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