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扈从诗的生态书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7
/ 2

  元上都扈从诗的生态书写

崔凤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010051

摘 要:元代上都扈从诗人在随皇帝避暑时,上都的自然景物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吸引了诗人的注意,遂产生大量描写景色的诗篇,构成元上都气候和自然景物的书写,这些诗被称为上都扈从诗。诗人热爱自然,描写自然,体会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慰藉,在文学层面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关键词:上都扈从诗;生态;书写

元上都扈从诗是元代两都巡幸制度下的产物,忽必烈中统年间制定两都巡幸制度,元代都城为两京制,即上都和大都。元上都遗址在滦河上游,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是元朝的夏都,皇帝每年夏天来上都避暑、处理政务,大批大臣及文士扈从出塞,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上京纪行诗。这些侍从文人来到北方,沿路见到壮美的草原生态环境,遂对草原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创作热情,书写元上都风景,在上都形成活泼清新文学风气。他们将所见所闻和感受写成诗篇,纪行是创作原则,有的还以长篇组诗的形式进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上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体现了元上都扈从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也为研究元上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一、元代随扈诗对上都地区气候的描写

元上都地处冬冷夏凉的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建,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气殊候异,中夏降霜,一日之间,寒暑交至”[1]。扈从官员赴上都经历北方从凉爽到寒冷的变化,看到上都地理环境和奇异的草原风光,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元人王恽曾这样描述:“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藉,畜牧蕃息,大供居民之食用。然水泉浅,大冰负土,夏冷而冬冽,东北方极高寒处也。” [2]上都地处滦河上游,水草丰美,植被状况良好。元上都扈从诗人郝经、王恽、陈孚、袁桷、萨都剌、迺贤、周伯琦、许有壬、杨允孚等,便对此印象颇深,并创作了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的诗歌。这些诗歌以描写上都风土人情为主,热情歌颂了草原自然物候,展现了身处北方草原生活的闲适和文人的旷达的胸襟,这种自然真率的文学风格在元代文坛独树一帜。

扈从诗里有大量描写元上都自然风光的诗歌,涉及元上都的气候、环境,随扈诗人留下了大量异于南方的塞外生态环境的诗歌,诗歌感情淳朴,用语简洁。

“自燕京至上都八百里,一步高一步,井深数十丈,水极冷,六月结冰,五月六月汲起冰,六月雹如弹丸大。一年四季常有雨雪,人家不敢开门,牛羊冻死,人面耳鼻皆冻裂。……此地极冷。每年六月皇帝过此避暑,冰块厚者数尺,夜瞻星象颇大,盖地势髙故也。”[3]这些描写是对元上都天气真实的写照,元上都海拔高,五六月也结冰,一年四季常有大雪,天气极寒常牛羊冻死,人面耳鼻皆冻裂的情形时有出现。元人王士熙《上都柳枝词》七首其四,“侬在南都见柳花,花红柳绿有人家。如今四月犹飞絮,沙碛萧萧映柳芽”[4]。在《上京次李学士韵五首》其三“昼漏浑争一刻迟,玉京六月似秋时”[5]萨都剌在《上京即事》其六“上京六月凉如水,人渴天瓢更赐冰”[6]。范玉壶在《上都》中“上都五月雪飞花,顷刻银妆十万家。说与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袄不穿纱”[7]。诗歌中的“六月似秋时”“六月凉如水”等诗句,描写了草原夏季凉爽的气候,反映了元代上都盛夏不热,气候凉爽的特点。至于对冬天严寒的描写,细腻而真实。“羲和当中街,重裘惨颜色。询彼住冬人,封户雪踰尺。松烟暗疏箔,罗坐围丈席。南邻时相通,北门恍未识。冰天与火井,受地各有职。”(袁桷《开平昔贤有诗片云三尺雪,一日四时天,曲尽其景遂用其语为十诗》其四)[8]“冰天与火井”是对上都冰寒天气与居民烧松枝取暖生活的概括,具体形象,写实性更为突出。“片云尺雪,一日四时天”,把上都草原一日有四季的自然气候写尽了,极具概括力。

二、随扈诗中元上都奇异而丰富的草原物产

元上都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草原、湿地的生态景观随处可见。随扈诗人在上京纪行诗中对动物、植物的描写成为其时生态环境的重要记录,袁桷《松林行》“阴阴松林八百里,昔山相传为界址”[9],王恽在《中堂事记》中载:“上都东北十里有大松林”。袁桷的《杨花曲》“上都杨柳瘦且坚,叶叶不展圆如钱。年年飞花作端午,远客乍见心茫然。上都飘雪不知数,此花与雪相旋舞。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手攀短条心欲绝,宛转成毬恨初结……”[10]。周伯琦的《次韵宋显夫马上偶成》,“西望高榆夹岸垂,行人六月着绵衣。苑沙饱雨晴含湿,露草迎阳晓散辉。华阙中天当北极,穹庐千帐列重围。玉堂仙伯消长日,佳句盈囊发渐稀”[11]。这些诗歌记载着元上都附近有大片松林,杨柳树也多,雨水丰富,为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上都所在的金莲川元上都草原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融合,为扈从诗人提供了素材,上都扈从诗作品中记载上都优良的生态系统和丰饶的物产。金莲川草原幅员辽阔,水草丰美,牛马成群,景色壮丽。陈孚《金莲川》“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天如碧油幢,万里罩平野。野中何所有?深草卧羊马”

[12]。一望无际碧草连天的金莲川上日光映红山色,牛羊马漫散在深草中。萨都剌《上京即事》其五“大野连山沙做堆,白沙平处见楼台。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栏斜路来”[13]。萨都剌《上京即事》其七,“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14],元上都草原广袤无垠,绿草遍地,欣欣向荣,与远山和沙漠相互衬映,独特的自然风光充满生机,夏天宜人的气候让人流连忘返。王士熙《竹枝词》十首其五,“山上去采芍药花,山前来寻地椒芽。土屋青帘留买酒,石泉老衲唤供茶”[15]。廼贤《塞上曲》五首,“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雀,一双飞近马边鸣。”[16]描写雨后元上都开遍紫菊,天空盘旋的白翎雀与草原上撒欢的马儿构成一幅美景图。诗人们饱览元上都自然风光,更惊叹于丰富的物产,见证了淳朴的人们辛勤劳动,这些景象犹如风景画,构成了元上都风土热情的诗意描写,形象具体细腻,景象和谐温馨。

许有壬的《上京十咏》就记述了上都丰富的物产,黄鼠、黄羊、地椒、沙菌等均出现在作品中,待到春夏之交,漫山遍野山花开放,盛开在金莲川上的金莲花如同金色的海洋,美不胜收。当时上都草原上的芍药花的嫩芽,被称作“滦京琼芽”,可以制成茶叶,其味甘美。杨允孚《滦京杂咏》中“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牛羊肥。毡房纳石茶添火,有女蹇裳拾粪归”,[17]紫菊花妩媚可爱,开在青山绿水间。蘑菇、野韭、沙葱美味可口,牛羊食之,其肉更加肥美。

马祖常《上京翰苑书怀》“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树春雨树青青。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六月椒香驼贡乳,九秋雷隐菌收钉。谁知重见鳌峰客,飒飒临风鬓已星”。杨允孚,《滦京杂咏》“海红不似花红好,杏子何如巴榄良。更说高丽生菜美,总输山后蘑菇香。这些诗中描绘了元上都雨后的风光,极为珍贵地椒、驼乳和蘑菇。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这些诗歌更像是自然的叙事和书写,诗中充满诗人对自然深切的热爱与亲近,表现出浓郁的生态意识。

三、元上都随扈诗原始质朴的自然生态美

元代随扈诗的生态描写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重大,随扈诗记录自然的本真状态,展示不饰雕琢生机盎然的美。诗人眼中的自然山水带有生态的审美属性,作品中浸润着诗意和谐的生态观念,诗中蕴含着生态环境的美和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这种生态意识有利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存环境。诗人生态审美意识是朴素的,也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那种空灵,闲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在纯净的自然山水中得到净化。诗人欣赏自然,赞美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增强人们对自然山水生态的保护意识。

本文系2020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上都扈从诗创作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20NDB093。


[1] 〔元〕梁襄:《上世宗疏》,《元朝典故编年考》卷10,《四库全书》,第645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P855。

[2] 《中堂事记》中(《秋涧集》卷八一,《四部丛刊》本)

[3]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16-217

[4] 杨镰:全元诗,第21册,P18,中华书局。

[5] 杨镰:全元诗,第21册,P19,中华书局。

[6] 杨镰:全元诗,第30册,P148,中华书局。

[7] 杨镰:全元诗,第8册,P171,中华书局。

[8] 杨镰:全元诗,第21册,P330,中华书局。

[9] 杨镰:全元诗,第21册,P317,中华书局。

[10] 杨镰:全元诗,第21册,P324,中华书局

[11] 杨镰:全元诗,第40册,P371,中华书局。

[12] 杨镰:全元诗,第18册,P410,中华书局。

[13] 杨镰:全元诗,第30册,P149,中华书局。

[14] 杨镰:全元诗,第30册,P149,中华书局,

[15] 杨镰:全元诗,第21册,P18,中华书局。

[16] 廼贤著,叶爱欣校注.廼贤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71.

[17] 杨镰,全元诗,第60册,P408,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