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8
/ 5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

 赵娜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赖于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支撑和提质增效,因此,着力提升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城市地域特色,形成城市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淮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与文化软实力发展不相协调之间的堵点,剖析淮安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从顶层设计、宣传推广、旅游规划、人才动能、城市治理等方面,对淮安文化软实力提升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地域特色 历史文化资源 人才动能 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进入了新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已是各国竞争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协同,城市各项发展难以奏效。因此,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中北部,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苏北的中心城市。全市范围内拥有充足的水资源,京杭大运河、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因此,以“水”为根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此外,淮安还拥有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构成了淮安独树一帜的旅游底色。这为淮安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淮安市“十四五”规划勾画了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提出建设“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新淮安,全面提升文化建设质量,加快建成文化强市,努力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上取得突破。因此,利用好本土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关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全面提升淮安城市品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城市全方位开放,文化优势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形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实力。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城市,必须迅速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不竭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促进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2、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凝聚力

一座城市的凝聚力,是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与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市民建设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振奋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催人奋进、使命共担,积极进取的城市信念,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打造专属的城市形象,并辐射形成强大的城市感召力和影响力,如: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宽松的政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力以及开放的人才引进策略。

3、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的三大变迁,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高度融合”,文化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者、文化战略投资者,通过他们的投资兴业、游览观光,形成了当地支柱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才大批量的涌入,这又使得城市可以配置更加优质的要素,创造更好的环境,促进城市更优质的发展。

4、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美的愿望愈发强烈,健康的文化产品能够带来精神上的享受,陶冶情操、愉悦心灵、舒缓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激励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将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二、课题组对淮安文化软实力调研及问题分析

淮安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淮安作为千年文化名城,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其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造就了它富庶繁华的历史,孕育了一代代民族英雄;作为漕运枢纽其见证了南船北马、商贾云集的繁华,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也应运而生;淮扬菜系博大精深,深入人心…,作为一代历史名城,淮安理应跻身全国文化软实力强市之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淮安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与其丰富的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完全不相匹配,它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淮安在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城市“精神内核”,难以形成凝聚力

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同样,一座城市需要打造强有力的城市精神内核。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市民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的概括和凝练。淮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其开发的深度不够,存在重物质轻人文的问题,城市精神未得到有效体现,未深入挖掘城市优势,凝练城市独特精神文化内涵。

2、城市形象推广不够,城市品牌特色构建不足

近年来,淮安通过举办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马拉松赛事、2019央视中秋晚会,向全球展示了一个全景的淮安,也有效的提高了淮安的知名度,但是,留给别人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表面。食品博览会展览的食品品类虽然繁多,但是整体层次、规格定位偏低,无法全方位,多层次呈现淮安形象。央视中秋晚会时间有限,除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之外,无法展现淮安全貌。虽为“运河之都”,然而人们并不能在脑海重构淮安当年繁华的商业、经济面貌,在宣传方面,淮安城市的品牌推广缺乏一定文艺、动漫等深入人心的作品为载体。作为西游记的发源地,并未借着影视剧的热播和各类游戏及APP的开发而融入、推广地域文化。因此,在城市推广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好淮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同时,淮安在城市宣传方面主要依赖传统传播媒体,传播渠道相对片面,以官方发布为主,缺乏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博主、达人。在自媒体盛行的今日,淮安缺少对地方网红达人的打造、培育,因此缺乏了更为广阔的地区文化宣传视角,传播方式、途径较为单一。

3、旅游业缺乏整体规划、统筹,旅游市场融合不足

淮安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比较兴旺。然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深度,旅游资源虽然数目不少,但普遍存在规模小且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创新规划与整合。如:虽有历史古迹,但缺乏新兴的旅游资源并与之有机融合,淮安的“名人效应”也未得到有效凸显,淮安名人背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未能通过高新科技及体验技术得到展示;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上趋同,缺乏特色与亮点、缺乏创新性;旅游业营销投入较少,导致景点宣传不够、旅游文化节太少、导游人数不够且素质不高、文旅产品品种少,缺乏新意和高科技元素,带来的附加值较低。

4、城市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较为传统,创新不够

秉持“市级抓要事、县区管难题、镇街处繁事、社区抓实事”的工作定位,并在2021年成立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通过网格化服务,实现市县村镇四级联动的社会治理模式。但是,在涉及具体涉及多部门联动处理的事件之时,存在信息传递不畅通,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区域化”、“网格化”、“智慧化”一直都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基石,在智慧淮安建设的进程中,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队伍亟需壮大。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与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淮安通过出台各种惠企政策、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等方式来吸引企业进驻,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政策漏洞,如:监管机制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不作为、推诿扯皮现象。摆在城市管理者眼前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提供有温度、有情感的鼓励支持企业政策,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营造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营商环境。

5、文化设施建设仍需完善,其功能发挥不足

对于淮安市的文化设施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从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到游泳馆、会议中心等,都需要不断的升级完善。如:博物馆展品展示功能不足,不能做到及时汲取相关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并已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示,缺乏激发游客对历史的好奇心机制;淮安市美术馆,作为地方性艺术展馆,其虽然收录了众多优秀的书画作品,艺术收藏品,但对于提升市民美育职能发挥的远远不够,缺乏公众与书画家作品和创作过程的零距离接触机会,常态化服务公众的职能发挥不足,广大群众的艺术修养未能切实得到提升;淮安市图书馆目前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公共馆总量偏少,馆舍面积、藏书量不足,服务方式传统缺乏创新。图书驿站设置简陋,配套服务跟不上。

三、城市构建文化软实力优秀案例

杭州

杭州软实力建设成就显著,硕果累累。“讲文物故事”系列宣传活动被国家文物局定义为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传播的“杭州模式”,深深的烙上了杭州标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专属名片;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强城市之一;非遗保护可圈可点,“杭州刺绣”等多个非遗项目列入传统振兴目录。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内核和人文价值,重视地域元素,呈现杭州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杭州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其以G20峰会、亚运会等重大历史活动为契机,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和人文价值,并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和弘扬,形成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强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包容”精神与G20主题完美契合,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围绕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五个关键词进行打造,唯美的意境令人惊叹,杭州这张地域特色名片打的非常响亮。二、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创新文化表达方式,高质量传播杭州传统文化。如:积极打造“网红”,提升城市传播力度,李子柒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将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巧妙融合;发扬大国工匠精神,打造弘扬杭州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并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优秀文化的时尚表达,使得传统文化“鲜活起来”。三、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丰富人才类型,培养行业尖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引进并留住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实习,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培养杭派风格的青年艺术人才。

成都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厚重,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成都借助文化优势,全面塑造发展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积极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规格打造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全球传播能力。成都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也凸显了成都软实力提升路径的高效。一、天府文化引领作用显著。厚重的底蕴与岁月的积淀,铸就了成都与众不同的气质,使得成都跻身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二、出台强有力的文创人才支持政策,促使文创人才集聚效应加速释放。通过开辟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引才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通过聘请文艺名人担任文艺顾问、客座教授等方式加速人才集聚。目前已成功诞生创意产业园区、国际艺术村、新媒体企业高地、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他们通过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三、创新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职能。以“服务型政府”为定位,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促使政府真正的了解群众需求,做到真正的“文化惠民”。四、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紧扣休闲之都发展定位,注重旅游文化的区域特色打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四、淮安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当前,淮安要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城市,就必须发掘自身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结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提出因地制宜的软实力提升实施路径和举措。

(一) 塑造城市精神内核,形成专属的“城市标签”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理念,是城市之“魂”。它能够凝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同的意志和精神追求,使全体市民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说,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奋发向上,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它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2013年底,淮安确定了“崛起江淮,包容天下”的城市精神表述,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精神的曝光度呈下降趋势。反观上海等城市,结合自身阶段性发展特征,先后凝练了“开放、创新、包容”等城市精神。它与时俱进,并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淮安要进一步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凝练城市精神,并将其作为“城市标签”,融入社会各个方面,提升民众意识,使得城市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构建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提高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通过有意识、有方向、有目的地塑造城市形象,可以有效增强淮安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增强城市软实力。 “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淮安的山水、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构成了淮安独特的文化底色,淮安应以城市形象传播为途径,把加快现代传媒建设作为提升形象传播力的平台,把“中国运河之都”和“生态美食之都”的建设目标、城市精神和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各类城市建设系统,努力使淮安的“运河之城”名声更响、“美食之都”影响更广,使淮安城市形象特质更加鲜明,知名度、美誉度更高。此外,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层次,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新型传播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抖音等,努力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内宣、外宣相配套的形象传播体系和格局。最后,不断扩大传播路径,广泛开展节庆传播、旅游传播、文化传播等,提高美食文化节、西游文化节、红色文化等节庆活动水平,以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会品牌。

(三)打造淮安特色“旅游业”,推进旅游市场融合。

加强旅游资源的统筹。统筹利用各景区景点、美食街区、旅游休闲街区、村镇文化场馆等,根据不同的特色,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专项,提升淮安旅游在游客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

1打造乐“水“之城

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城市开发特色旅游的基础,淮安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的全域生态旅游品牌。淮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水文化资源。洪泽湖,全国第四大淡水湖;京杭大运河,承载着自古以来繁荣的水上贸易活动,古黄河绕城远去,盐河东奔入海,里运河穿城…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河湖水域面积占据全市的30.37%,这些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水”文化,并由此得名“淮水安澜”。因此,围绕“水”生态资源,构建全市“水”生态文旅品牌塑造。一、打造淮安乐“水”之旅,推出精品水旅路线如“最爱山水韵”:里运河文化长廊-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洪泽湖大堤-铁山寺-第一山亲山亲水路线,着力打造沿河一带的商业街,牢记习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保护好大运河珍贵历史遗迹的同时创新开发它的旅游价值,利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建设动态体验场所,体验运河沿岸古镇文化、漕运文化、钞关文化等,感受当年繁荣的埠上商业。二、盘活水文化遗产,如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淮剧、十番锣鼓等。通过乘坐游船、观赏表演,感受淮安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同时,传统的戏剧文化尝试融入现代元素,让游客易于、乐于接受。表演后加强与观众互动,向观众介绍地方戏曲特色、精髓,加深游客对淮安戏曲的了解。三、 利用洪泽湖、白马湖等充足的水资源生态,修建亭台楼榭、水文化展览馆,规划园林、亲子乐园等,全力打造休闲生态旅游、美食旅游一站式服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让游客感受“水”城魅力。

2、创建“红”色名城

淮安市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要地,是重要的革命老区。它孕育了“民族小号手”新安旅行团,他们将信仰之光代代传承,这些闪亮的红色基因,是建设我们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淮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园、涟水保卫战纪念碑等几乎遍布所有的县区,然而,红色品牌效应未能建立。因此,应该创新工作思路,狠抓红色文化体验开发建设,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努力推动叫响红色品牌。一、创新红色资源呈现方式。在抓好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广泛征集淮安红色故事,组织各类文学爱好者、文艺爱好者,按主题编辑好特色故事并进行真人演绎,结合技术,让现场特技效果和剧情紧密结合,让观众感受当年战火纷飞的现场,使之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激起游客的爱国情怀。二、推进红色智慧旅游。建设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捆绑打造红色景点,提升知名度。融合全市所有红色景点,并推出走“红”系列路线,开发VR、AR体验产品,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宣传淮安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淮安,了解淮安。三、强化导游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高质量的解说词,对导游及解说员进行业务培训,选派人员到全国重点红色景区跟班学习,并进行业务考核,通过考核后上岗 工作,提升导游从业者讲好红色故事和历史典故的能力和水平。

3、深化“美”食之都建设

2021年11月9日,淮安市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跻身世界美食之都之列,独有的饮食文化为淮安软实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城市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淮安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旨在提升淮扬菜的国际曝光度,已卓见成效,但要将“世界美食之都”这张城市名片转化为城市构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一、将旅游产业与美食产业相融合,形成一条产业链。目前,淮扬菜博物馆专项展示淮安传统文化美食,但就游客而言,很难将其作为专门的景点参观、游玩,其高端的定位也与日常饮食生活脱节,很难感受烟火气息;御码头美食街区烟火气浓郁,但附近缺乏相应的旅游产业集群,且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很难成为大规模游客集散中心。因此,可以考虑在旅游景区规模化引进老子号餐馆、优质淮扬菜餐馆,知名私房菜馆等,鼓励各大餐馆推出专属特色菜品,并打造餐馆名片。二、特色菜品精细加工过程以纪录片形式数字化呈现,感兴趣的游客可以现场参与观摩学习,让游客感受“舌尖上的味道”制作过程,加深对淮扬菜系的精髓和传统深入了解,提升消费者对于淮安美食的关注与热爱。三、定期开展淮扬菜品鉴活动,筹备拍摄美食类节目进行品牌推广,邀请明星大腕助阵,参与美食讲解或品鉴,挖掘每一道名菜背后的故事,如:平桥豆腐、软兜长鱼、钦工肉圆、开洋蒲菜等,并通过他们的讲解与推广,增加淮扬菜的曝光度与知名度。

4、打造“休闲”“生态”旅游胜地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淮安必须紧紧抓住中心城市复兴新机遇,重塑“运河之都”与“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繁华盛景。淮安文旅业重点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秉持“易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思路,推动旅游业和生态、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一、整合淮安河湖资源和生态文化,建设旅游休闲胜地。如:依托天泉湖康养小镇、天鹅湾、金湖水上森林公园、金湖荷花荡观光区、白鹭湖生态度假所等建设一批集度假休闲、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综合体;二、充分利用淮安丰富的乡土有文化资源,改变以往的观光游为主的现状,突出农村生活面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把发展旅游民宿作为休闲度假的重要业态,依托涟水百花园、陈师百药园、高沟扁担村等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田园综合体,积极发展绿色蔬菜、水果、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养殖基地,让游客尽情的参与瓜果采摘、垂钓、;培育河下、码头、蒋坝、塔集等千年古镇建设文旅古镇集聚区,打造有文化内涵、有风情特色、有深度体验的旅游民宿精品群。

(四)创新治理模式,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厚植土壤

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城市软实力的根基,城市管理者要通过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和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为人们提供舒适、美好、便捷的生活体验。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引进方案,提高人才政策竞争力,激发人才活力。如:通过优化文教、医疗领域,引入优秀人才,尤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选择淮安,扎根淮安,开创事业,实现梦想,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信息的数字化界面平台,不断提高治理效能。随着政府减政放权,深入推进放、管、服,需强化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数字化城市的升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与效率。三、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扶持小微企业政策,营造创业创新的城市氛围,让淮安成为企业的“孵化器”,加速产业集聚。

(五)多元化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内外交流

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的文体设施是市民广泛参与文体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近些年的城市规划及建设,淮安已经拥有高标准、高规格的市民文化娱乐场所,但远不能满足全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应冲破传统传统体制的束缚,拓宽投资渠道,鼓励以社区、街道、小区等为依托,大力优化文化设施、培育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一座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但需要优质的硬件设施,更离不开文化创作的主体—群众,要用多种方式调动和鼓励他们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引导和帮助他们组织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文化场馆应加强与学校、各单位、社区交流,针对不同群体组织主题各异的社会文化活动,如:读书会、文艺演出、书画展示、康体保健以及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最大程度地启发和调动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市民创建文化名城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