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土分类方法在地基检测中的应用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CPT土分类方法在地基检测中的应用对比

杨选奇

440281198908210735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地基检测的质量水平,要结合实际检测任务落实相关工作,要积极整合具体检测流程,确保能发挥CPT土分类方法的应用优势,为土木工程综合效益优化奠定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CPT土分类方法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地基检测中应用对比方案展开讨论。

关键词:CPT土分类方法;对比结果;地基检测

随着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更好地实现土层分类管理,要整合CPT土分类方法具体应用体系,落实连续快速且经济合理的评测方式,从而全面优化工程项目综合质量。

一、CPT土分类方法具体内容

若是对CPT技术进行划分,一般是按照直接划分和间接划分的方式予以处理,但是基于间接测试法要在测试结束后才能开展,为更准确地完成土体密度以及地下水位等基础参数的管理,通常选择直接划分法。

(一)Schmertmann沉降计算法

    主要是基于统计数据开展相应的分析,也正是因为统计数据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土层划分过程中会存在误差问题。将CPT数据作为核心,严格按照钻孔取样处理的方式进行结果对比修正,就能建立更加可控的分析平台,以便于能及时获取Schmertmann划分图。

(二)Douglas分析法

主要是基于锥尖阻力以上覆盖地层应力进行归一化处理,按照进行计算,其中,表示的是整个待测对象有效地层的实际应力,则表示的是锥尖阻力。

(三)Robertson测试法

在修正处理环节中,锥尖阻力作为基础依据完成划分较为有效,但是一旦遇到砂土类地层,就需要在修正处理工作结束后对锥尖阻力予以评估,一般而言参数的修正意义不大。因此,砂土地层处理环节中,需要结合锥尖阻力完成土层的直接划分。

另外,在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Robertson测试法也实现了逐步升级,在没有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土类指数和原有归一化处理指数分析中,参数转变为与CPT关联的参数能更好地提升统计分析水平,打造更加可控的管理平台,进一步满足分类结果判定要求[1]

综上所述,不同CPT法的应用要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予以优选,整合资源结构和控制体系,确保不同方法的应用能有效升级控制水平,更好地满足地基检测处理的应用需求。

二、不同方法在地基检测中应用对比方案

    基于不同CPT土分类方法的特点,要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评估分析方案,以便于能更好地落实相关工作,积极提高实际分析水平,从而进一步优化地基检测工作的整体效果。

(一)工程概述

本文以某工业区内地基项目为例,处理面积约为630*104平方米,工程项目区域地表土为沉积土,底层是灰岩,沉积层结构中粉土质砂和砂质黏土是主要成分,细颗粒总含量经测定在5%到10%之间,一部分表层位置的细颗粒含量会在70%到80%之间。为更好地提升后续施工作业的安全性,施工部门要求砂类土层为中密结构到密实结构,黏性土层则从硬塑结构到坚硬程度,以CPT分析方法为主要测试手段。

正是因为砂类土层和黏性土层验收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要依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标准,有效落实相应的测试分析方案,相较于砂类土层,黏性土层验收标准相对较低,需结合实际情况提供锥尖阻力对应的验收数据曲线,以便于能更好地满足分析要求。

(二)具体对比内容

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以2万平方米作为单位划分区域,在每个分区中选取一个点位作为后续原位测试的基础数据,并且,在测试点位1.5m位置选取对应点位落实相应的勘探处理,对应的勘探方法以钻孔取样为基础。与此同时,钻孔处理中钻探取样长度设计为45cm,锥尖阻力和摩阻比按照平均值进行取样分析,现场取样250个钻孔,每个钻孔选取3个样品进行对比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在砂类土和黏性土分析环节中,要及时完成现场试验结果的收集和汇总,结合不同深度条件将其按照CPT土分类方法予以评估,更好地实现土类别的判定工作。细颗粒实际含量如下:

1)分区1-2区,土样65个,细颗粒含量为35%-50%。

2)分区3-4区,土样36个,细颗粒含量为50%-80%。

3)分区5区,土样67个,细颗粒含量为40%-50%。

4)分区6a区,土样90个,细颗粒含量为35%-45%;分区6b区,土样50个,细颗粒含量为20%-35%。

5)分区7区,土样148个,细颗粒含量为10%-26%。

6)分区8区,土样124个,细颗粒含量为0-10%。

7)分区9区,土样150个,细颗粒含量为0-10%。

8)分区10区,土样23个,细颗粒含量为0-10%[2]

结合相关数据可知,在进行分区测试后,90个样品左右细颗粒含量在35%-45%之间,依据标准要求,土层细颗粒含量要是在35%以上,则证明土层本身属于黏性土,若是利用Robertson测试法进行测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错判率。地基检测中若是出现错判,必然会增加项目的基础成本,所以,要结合标准要求以降低项目成本为核心,有效评估不同CPT方法的应用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好地选取适当的评估方法。

1.对比分析Robertson法和Douglas分析法

结合Douglas分析法的技术原理可知,利用Douglas分析法完成土分类的过程要将固定土类作为界限,以保证相应的测试和分析过程更加准确。而利用Robertson法进行分区土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后,要按照Douglas分析法输入模式完成对比,从而才能获取更加直观的细颗粒土含量。具体参数如下:

1)分区3区,土样数量为36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为50%-80%。

2)分区4区,土样数量为106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为40%-50%。

3)分区5a区,土样数量为136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为35%-45%;分区5b区,土样数量为175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为10%-35%。

4)分区6区,土样数量为274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为0%-10%。

5)分区7区,土样数量为23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为0%-10%。

依据室内试验测定的数值分析结果可知,Robertson法对敏感性较高的土体进行划分更加精准,主要是对实际含量在35%到50%范围内土体。而Douglas分析法将这部分土体进行了分类,还利用划分过过渡性土进行砂性土的细化处理,由此可知,Douglas分析法的划分范围更加广泛,但是也会增加误判率。

2.对比分析Schmertmann沉降计算法和Robertson法

依据Schmertmann分析法的相关内容可知,利用Schmertmann法能对砂性土予以更及规范和可控的划分处理,并且,依据颗粒级配的特点完成土层划分,从而有效了解密实度参数。

首先,利用Robertson法进行划分处理的过程中,原分析8区和分析10区有部分土体直接被划分为密实性或者是胶结性砂性土,钻孔SPT击打数量在10到20之间。

其次,原有的分区6区被划分为松散性砂土,钻孔SPT击打数量在10以内。

由此可知,利用Schmertmann分析法能获取更加宽泛的分析范围,随之产生的误判率也会增加。

3.对比分析Robertson直接法和指数法

结合Robertson法的实际应用环境和要求,要结合具体的分析模式建立相应的分析评估机制,以便于能全面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维持多元化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水平,整合相关资源结构,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地基检测分析工作的综合水平。具体参数如下:

1)Robertson指数法分区1区,土样数量为8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35%-50%。

2)Robertson指数法分区3区,2.95≤≤3.60,土样数量为36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50%-80%。

3)Robertson指数法分区4区,2.60≤≤2.95,土样数量为185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30%-35%。

4)Robertson指数法分区4区,2.60≤≤2.95,土样数量为20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30%-35%[3]

5)Robertson指数法分区5区,2.05≤≤2.60,土样数量为10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35%-40%。

6)Robertson指数法分区5区,2.05≤≤2.60,土样数量为195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10%-35%。

7)Robertson指数法分区6区,1.31≤≤2.05土样数量为278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0-10%。

8)Robertson指数法分区7区,≤1.31,土样数量18个,细颗粒土实际含量0%-10%。

由此可知,借助Robertson法能对CPT各项目参数进行集中管理,有效完成土层划分工作,结合实际应用控制流程和标准,更好地贴合具体应用规范,并且将细颗粒实际含量35%作为界定黏性土和砂性土的基本界限依据,有效结合地基检测流程和分析控制工作模式更好地实现项目成本控制。

除此之外,要结合地基检测的具体工作要求和内容,更好地满足综合管理需求,降低相应分析方法的判错率,基于CPT土分类处理要求实现综合评估。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合理分析不同CPT土分类法的应用优势,结合地基检测的具体要求和控制标准落实相关工作,更好地提升检测准确性和管理规范性,积极打造更加可控的应用平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梓旭. 对比分析CPT土分类方法在地基检测中的应用[J]. 西部资源,2021(6):73-75.

[2]梁小丛,陈胜,谢小明. CPT土分类方法在地基检测中的应用对比[J]. 水运工程,2018(3):41-46.

[3]周剑波,杨子跃,徐鹏. 开封地区静力触探土层实用分类方法研究[J]. 工程勘察,2020,48(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