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大都是和物质层面息息相关,或多或少忽略精神层面对乡村建设的影响,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展艺术活动,充分利用精神文化往往能起到的巨大影响。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是振兴乡村建设的重要法宝。尽管在时效性上,艺术对乡村建设的作用“见效”缓慢,但却能“细水长流”,为乡村注入文化内核,帮助乡村铸魂。多样化的文学艺术创作形态融合到乡村建设上来,对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的内生动力作用显著。
关键词:艺术下乡;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内生动力
引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当今乡村建设存在一些顽疾,如新旧文化交替,乡村文化落寞。一方面,在城市新潮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现有的艺术介入乡村通常是艺术家来了有了作品,但艺术家走了没有留下属于乡村的“作品”,艺术在乡村昙花一现没有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毫无疑问艺术的介入是振兴乡村艺术、激活乡村建设的一次可行尝试。但如何让艺术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如何唤醒乡村内部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和谐美丽的新乡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乡村艺术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一)传递文化力量,提升人文素养
文化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其特有价值在不同主体之间共享,且文化在功能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秩序,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高度契合。艺术家创造艺术品,不仅能给大众带来艺术品本身,还会为大众展现更多主流思想,因为艺术本身也是价值观念融合的产物。新奇的视角不仅是对乡村文化传播的主体性建设的弥补,吸引年轻人投身乡村公共艺术的建设,更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乡村艺术文化,挖掘乡村特有艺术文化,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因此,艺术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载体,在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的环节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建立乡村新秩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艺术介入乡村源于艺术家在乡村的实践,艺术家的乡土情结和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来到乡村,通过常驻乡村、创办艺术家个人工作室、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村民”在乡村中的主导作用,引导村民创造“村民自己的艺术作品”。让艺术长久留在乡村,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
(三)融合多元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艺术建设本身会带来“美”,也能提升对经济的吸引力。艺术能够以其特有的形式增强文化的可视性,在凸显本地文化的同时引入新的资源,使当地知名度不断提升,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关注度与曝光度成正比,会有更多流量循迹而来。在这个流量社会,通过艺术形式吸引更多平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行过程中聚集更多社会资源与发展力量,为网红直播、企业加盟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能使当地的农产品、旅游项目、特色乡土艺术品等走出固有的本土市场,在更开放的市场上转换乡村单一产业结构,重塑乡村经济格局,推进经济发展。
二、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与可行途径
(一)开展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中国乡村文明建设
1.开展智力下乡,以发展的眼光设计乡村
乡村文化产业的复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因此需要建立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产业为基石,并以较高的眼光和长期发展策略进行布局。目前,在部分文化工程的开展中存在没有计划、缺少系统推动的现状,如盲目地建设花海、重复建设乡村风情区等。为此,亟需文学艺术专业人士积极介入工程的策划和设计,并掌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性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好村民的主导作用,通过上下结合,梳理出乡村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基因,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新乡村。
2.推动艺术作品下乡,用艺术为乡村塑魂
振兴乡村文化,要突出地方个性、注重民族特色,要尊重乡村的文化发展历史、尊重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尊重村落的发展意愿和需求,还必须重视村落的未来发展与设计工作的可持续性。就目前中国乡村的文化产业建设工作队伍来说,由于他们无法进行传统文化作品的创意、品牌文化的塑造,因此必须依靠艺术专家针对性地加以改造。如通过提供大量剧场性的艺术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表演)丰富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专业与设计人才来进行村落绿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含自然景观)的建造,并以此建立民俗风情和产业特点,突出乡村文化产业。
3.推动人员下乡,增强内生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加大人才培养,也必须学会搭建更多的教育平台,把多种力量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增强文化建设的合力。此外,应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利用乡村特点和资源优势,从多渠道着力推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生机之源是文化创新,广袤的乡村大地就给艺术创新带来了无尽的源泉,为文艺工作者开阔眼界和思路创造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也更能够激发村民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进而增强振兴乡村主体发展的内生力量。在此基础上重视村民的需要和亮点的呈现,发掘特色项目,培育专业人才,形成有效经营机制和载体,进而形成乡村文化复兴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公共艺术与乡村艺术融合,符合时代发展特色
公共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过是被转换为在公共空间中创建的艺术,公共性是其特有属性。这种艺术符合公共利益,是为大众服务的、高度符合公共利益的一门艺术。公共利益虽然在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内部必然伴随着复杂性。基于此,公共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来自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动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碰撞。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若为了完整分析、切实发挥公共艺术的价值,重塑公共艺术的建设格局便不能只关注其单一面向。
1.数字性
运用新兴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开创新局面,对乡村文化产业进行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一环。传统的公共艺术表达包括雕塑、墙画涂鸦,多以塑料、金属、泥土、木料等材料表现,在一定的时间里具有固定性、单一性以及被动性,无法实现艺术效率的提升。一种艺术理念局限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展现,视觉效果上呈现单一性,无法产生预期的吸引力。运用智能技术如加设智能显示器,不仅可以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也可以使公共艺术与自然融合,观者可以选择性观看,查阅当地特有文化信息,包括艺术理念与该理念下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实现艺术理念的不同角度展现。此外,还可通过智能技术,打造交互式的公共艺术。热敏、光敏、触感等技术的运用将突破艺术的单一视觉观感,观者可以从多方位感受并与该公共艺术品互动。新技术不仅能够起到更好的表达作用,而且具有新鲜感,能够转变人们对乡村落后的固有印象,凸显乡村的时代特点,提升乡村对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吸引力。
2.特色性
传承特色民风民俗从公共艺术的内涵塑造上来说,公共艺术的建设理应以各个地方的独特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为基础,使优势特色资源得到有序充分的开发,使优势特色产业能够迎来新的市场环境,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实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公共艺术作为艺术本身,理应具有独创性。一方面,乡村是地域综合体,其本身的自然、经济、文化独具风格,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另一方面,每个乡村都有其不同的民风民俗,观念习俗不同,承继的传统也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属于这片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若以其为切入点,便能赋予其与众不同的意义,让这些公共艺术品更具特色。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包括建筑、历史典故、风味食品,具有不同属性的特色资源将赋予公共艺术不一样的吸引力。
3.生态性
秉持可持续发展从乡村振兴出发,乡村振兴并不在于一时的发展,其要实现数字性与特色性持续发光发热,公共艺术的建设当以生态理念为主要考量。自然的构成是万事万物的构成。一方面,在公共艺术创作的耗材上,设计者当采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利用自然条件或自然资源进行创作,如岩石、河流、植被,或者其他构筑物,也包括其他无物理形态的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和大气形象,辅助表现该艺术作品。这种地景艺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与自然互动的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从而使观者对生态环保产生共鸣,达到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从地景艺术出发,为维护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的生态性,艺术创作的耗材也好,艺术创作的空间利用也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实践性生态理念,并贯彻执行生态环保理念。
结束语
总之,在新乡村的振兴建设中,艺术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文化精神方面来说,艺术犹如激发者,可以调动人类的内生力量;从物质层面来说,艺术犹如创业者,将不同艺术手段和各种行业融为一体,就可以培植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如今,艺术在乡村建设的运用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地区可以帮助农户开展文化艺术作品活动,将助农和扶智结合;一些地区可以以文化艺术作品的形式提升村容村貌,助力美好新乡村建设;一些地区以文化创新带动了乡村工艺品、土特产走向大山……用艺术才能为乡村振兴、文风建设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吴凤婷.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浅析[J].艺术评鉴,2022(06):15-18.
[2]王慧,刘健.乡村艺术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2):113-115.
[3]滕学荣,宋雨静.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1,37(01):60-66.DOI:10.19740/j.2096-9872.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