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推动威海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乡村振兴推动威海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王晓

山东省威海市统计局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继精准扶贫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农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力度,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7.52亿元。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障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12亿元,比2018年增加127.60亿元,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49.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1%,比2018年提高0.4个百分点,农业农村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确保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稳固,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成长态势良好,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1.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出台撂荒地有效利用专项补贴、主粮作物最低收入险全额补贴、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等一揽子政策,稳定并扩大粮食播种面积。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加到182.77万亩,粮食总产突破70万吨,达到72.67万吨,成功扭转了粮食产量连续数年下滑的趋势,比2018年增产2.15万吨。

2.蔬菜生产量效齐增。加快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制定了《威海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任务分工方案》,加大发展蔬菜支持力度,优化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带动下,蔬菜生产呈现面积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改善的良好态势。2018年以来,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年均增长0.6%,产量年均增长1.4%。从2021年的产量看,全市蔬菜总产量98.13万吨,比2018年增产3.86万吨,为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畜禽转型不断加快。在经历“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威海市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出台了《威海市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市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相关方针政策,不断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和生猪产能恢复。近两年全市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场户198家,创建了一批现代畜牧业产业基地和精致牧场,累计建设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104个,国家级标准养殖示范场25个、省级72个。202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5.5万头,比2018年末增加12.9万头,生猪产能已恢复至非洲猪瘟疫情前水平,向“百万生猪”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为后续畜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水产养殖成效显著。近年来,威海市高度重视海洋渔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推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渔业,鼓励发展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产值多年持续位居山东省第一。202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98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07.10万吨,实现渔业产值432.53亿元,比2018年增加99.54亿元。

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选准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对此,威海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丰富的海洋资源,启动实施了海水养殖“深蓝行动”、远洋渔业“百亿工程”等系列攻势,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成功探索出“桑沟湾海洋牧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创新推出了乳山牡蛎生态高效养殖多元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海带、牡蛎、海参等为主导的多个优势特色海洋产业。2021年全市海带产量47.52万吨,牡蛎产量57.72万吨,海参产量3.74万吨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园林水果栽培制度改革,推动现代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苹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苹果)原料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3万亩,全市现代果园栽培面积已经达到33万亩,发展规模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现代果园建设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做为闻名中外的胶东大花生生产基地,2021年花生播种面积达到76.66万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8.4万亩,全国绿色食品(花生)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2万亩。其他优质水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苹果、花生、西洋参、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区域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发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1.农业科技水平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18年以来,威海市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好苹果、无花果等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加快实施海洋种业“备增计划”,计划建设5处现代水产种业园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每年新增的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都向大功率、大喂入量发展,202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3.98万千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创建了2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园,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

2.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扎实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威海市积极组织开展省级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家庭农场示范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体系。2021年,威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95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8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3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92家,其中省级示范场33家。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42处。促成了“威海农产·家家悦享”和“威海农产·直播共享”战略合作,将家家悦集团和5家知名直播机构引入全市农产品销售体系,为威海近百家知名农产品开辟了与大型商超和直播平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全方位销售渠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新动能起到重要作用。

3.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全产业链发展是实现农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威海市聚焦20条特色产业链,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一产“接二连三”。比如乳山市支持台依湖酒业、新丰、胶东伯瑞3家企业加快推进以蓝莓、葡萄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扶持华美淀粉等25家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更新加工设备、促进产品提质增效。荣成市结合“冬赏天鹅、夏游牧场、住海草房、吃渔家饭”主题营销品牌和全市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纷纷落户威海,目前累计建设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国家级美丽休闲村、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了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4.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明确了“整体品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发展思路,打造了“威海苹果”“文登西洋参”等6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好当家”海参及其制品、“宇王”水产品等37个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威海刺参”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蝉联水产品品牌价值冠军,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乳山牡蛎”在2019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中荣获博览会金奖,“乳山绿茶”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各类农产品品牌逐渐叫响,产品品质逐渐成为行内标杆。目前,威海市级以上品牌160个,其中省级43个、市级117个,威海农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富民增收效果显著,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提升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92元,比2018年增加了5269元,比山东省平均水平(20794元)高4898元。从收入增幅看,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一直呈平稳上涨趋势,在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幅放缓。与城镇居民相比,201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且差额在2020年达到2.5个百分比。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8年的2.25:1缩小至2021年的2.11:1,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