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3

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李梓微 ,施洋

南京市栖霞中学  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高中阶段地理知识难度比较大,学生对抽象化和复杂化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借助于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对网络资源使用出现了泛滥的趋势,部分老师逐渐成为技术的“附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要引领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通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有联系内容的“知识树”,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学习;信息化环境

引言: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传统教育当中也需要充分引入信息技术。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抽象内容相对比较多,对于文科学生而言也难以进行把握。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积极开展深度学习,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应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才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一、深度学习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有一种观念,认为地理是高中文科中的物理,虽然作为地理教师,个人认为这种观念有待商榷,但它毕竟点明了地理学科的学习不能依赖于单纯的记忆。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无法实现学生在地理学科上四大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因此,南京市教研室在地理教学中展开了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知道,深度学习来源于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其实质,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深度模型”是手段,“特征学习”是目的。区别于传统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不同在于:1)强调了模型结构的深度,通常有5层、6层,甚至10多层的隐层节点;2)明确突出了特征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逐层特征变换,将样本在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一个新特征空间,从而使分类或预测更加容易。与人工规则构造特征的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来学习特征,更能够刻画数据的丰富内在信息。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局限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或者视频进行讲解,并没有从深层次上对问题进行剖析。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借助于深度学习。首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于抽象化的地理知识,然后再辅以多媒体技术,就能够进行更加直观地了解。其次,将深层学习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也能主动选择更加适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地理学习的乐趣;最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度学习并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内容,而是基于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实践性的方法开展教学,体现地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能够让学生更加正确的认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基于深度学习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地理的潜力以及积极性。

二、信息环境下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路径

1.创设情景,构建联系

老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内容情境,能够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深度思考。显然,这完全符合情景教学的目标,只有融入其中才能够真正地产生意义,因为任何知识都不能够脱离其所在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兴趣,老师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能够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素材的收集,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教学情景,也更能够方便学生的消化和理解。

如在《洋流》这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洋流的动力,并深刻理解这一知识点,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海水在运动时给人带来的震撼景象;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了解洋流产生运动的原因,因此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有必要随机截取具有参考性的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洋流在运动时的变化。此外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网络搜索了解,在洋流下鱼群运动的变化轨迹。接下来老师还需要创设情境,再让同学们感受洋流运动景象的时候,通过这一情景教学的方法,了解到其动力是“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近“地面风带”,并结合之前所学习到的知识,在电子画板上指出,美国以及俄罗斯等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所处风带。加深基本地理知识也有助于让学生详细了解,各地暖流以及风海流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深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动性,在情景中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情景创设,应当结合当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趣味性,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

2.深度加工,促进感知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程度,让看似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在课堂上运用VR模拟以及数字星球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一样的刺激,在头脑中能够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种深奥的地理知识。通过技术增加吸引力,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促进对学习地理的欲望。比如在《地球表面形态》学习了地质构造后,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书本知识或者提供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就可以借助flash动画,有助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内力以及外力在自然环境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借助VR技术,直接感受地震爆发时所带来的破坏作用,向学生询问引发地震的原因有哪些?然后再借助图片展示断层和褶皱两种不同的岩层,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积极诱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更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褶皱断层形成原因。可以向学生提问:“村民打井却有水,这到底是何原因?在进行解答时就需要向学生提问,如果村子里是存在含水层,那么到底是在背斜还是向斜。对此学生就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不仅提升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比如在《中国分成设色地形图》教学中。

学生若只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简单的图片,或许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这也只是基于简单的图表所得到的。基于深度学习就需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如何更加高效的区分不同地形及其走向。如通过VR技术以及视频,可以为学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地表形态,对于下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就为知识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够实现对不同知识的梳理和联系。

3.讲练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集体授课的时间需要严格控制,这就要求必须要具备浓缩教材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精华全部教授给学生,才能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实现更加高效地自主和合作学习。在《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课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结合地理因素分析成都工业区选址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成都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对此学生们就会通过网络查询关于成都的地理环境因素,而接下来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校所在城市与成都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有何不同?这种结合本地实力的问题,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可以充分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出答案,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让整个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深度教学,还需做到讲练结合。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心理特点,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让课堂变得不再沉闷,学生也踊跃表达个人的意见。通过视频以及VR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地球的运动》就需要借助视频,将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具体化,比如学生在观看视频以后,就能够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容易,建立相对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4.自主构建知识树,促进深度学习

知识树顾名思义就是树形的结构,用于表述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各项知识点。传统方法是采用题海战术,帮助学生掌握各项重要的知识点,然而题是永远做不完的,知识也是讲解不完的。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而知识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更能够促进深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对各单元内容知识点的衔接,从构件形式上可以是某个单元,也可以是该学期所教授的内容。反映的是知识完整性和联系性,通过对各单元各知识点的梳理有助于学生从高度上把握重点内容,而这要远比采用题海战术更加高效,通过梳理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三、信息化环境下地理课堂深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过于强调新技术、新装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重“形”而轻“质”

伴随着地理教师的年轻化趋势,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元素越来越多。这对于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都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学校和个人将新技术、新装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看作是信息化深度学习的全部,这不免重蹈上一轮课程改革的覆辙。正如十余年前一些学校以创办“PAD班”作为践行课程改革的样板,有的只是拿PAD作为噱头,其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没有什么变化。如今只是将PAD换成了VR,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玩”得很开心,却没有在学科素养的提升上获得任何帮助,深度学习自然也无从谈起。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运用,应该是基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信息化辅助手段,而不是“信息化教学”的全部。

  1. 教育“内卷”压力下,部分教师试图运用“信息化”教学取代学生对社会认知的其他途径

    2017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最大的区别之一是更强调考查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但当前各学校面临着社会、家长对高考成绩过高的要求,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面前,纷纷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南京高中学生的在校时间,大多从早七点至晚十点,且一周学习时间至少为六天。过长的滞校时间,加上家、校禁止学生上网、使用手机等,使学生与社会脱节,基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在此情况下,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的将一些社会热点整理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或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展之前,由学生轮流发布。这本是无奈之举,但地理学科四大学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观察项目,让学生利用放假时间,带着任务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1. 建构知识树时重局部,轻整体,未能充分发挥知识树的功能

    知识树,又称思维导图,在地理学习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能自由拓展的知识树,从而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树时,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越俎代庖,在单元复习阶段不是由学生自主建构,而是让学生记忆老师画好的知识树,剥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力;二是建构知识树时,过于关注知识的范围,看重局部,忽略整体,尤其喜欢划地为牢,不允许学生自由联想;三是建构知识树的目的不对,个别老师建构知识树的目的是辅助学生记忆知识点,用于默写、检查,根本不顾知识树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作为老师就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而不能过于依赖,巧设教学情景教学丰富素材,通过知识树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及创新能力,让思维得到深度发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引入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李雅南. 信息化环境下促进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策略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8.

[2] 林静. 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思考[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0(9):28-29.

[3] 刘孝东. 信息化教学与高中地理深度结合探究[J]. 电脑校园,2021(1):213.

[4] 梁惠,杨上影.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地理的情境化教学[J]. 科技与创新,2021(1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