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四川省一重点任务,对于民族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有助于脱离政府防范返贫的重大工作,更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但由于四川省民族地区产业面临问题众多,阻碍了产业的推进工作,攻克诸多问题成为目前应当首要解决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地区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当前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与研究现状
少数民族往往居住在城镇,农村等远离繁华城市的地段,且不谈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地处山林高原其海拔较高,交通不便使日常经济贸易都很难进行,所以经济发展相当落后,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成为当下一项需要攻克的重要任务。现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更多人了解到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了民族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为了发扬民族文化特色,为了能够大力发展民族产业,努力推广民族特色的产品,我们必须对民族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而其发展离不开创新和融合,离不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依托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抓住互联网机遇才有可能脱贫致富,不抛弃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的同胞也富起来,过上充分美好的物质生活。杜明义[1]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扶贫攻坚区主要是位于我国少数民族区、革命传统老区、边疆地区。甘路有[2]在其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研究中指出,尽管四川的“三州”和民族区位落后于整个中国的西部和边疆,但四川却依然禀赋着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人文资源和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等重要生产要素。黄报[3]在发挥乐山生态优势中提到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西南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结合地带,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地质地貌,多样性的气候,为马边县多样化的民族特色农产品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条件。白建伟[4]在乐山日报中这样描述到:峨边生态立县,多元产业迎蝶变。峨边县在构建乡村振兴引擎中,致力于依靠自身地理优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其农业种植独具一格,比如依托“桃+大豆”“桃+蔬菜”等间作套种模式。
综上所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也是自治区当前的至关重要时期的又一重要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快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效服务于自治区防范少数民族返贫工作。民族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创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模式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赛道,让更多国人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内涵,品尝民族文化的风味,传承优良的民族文化,从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二、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分析
(一)融合民族地区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
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若想要四川特色产业得以融合性的发展就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主流文化越来越丰富,此时的民族文化则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民族地区文化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四川民族地区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四川的民族地区文化则蕴藏在其特色产业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四川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最重要的是,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和对外传播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育。为此,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引导力度,丰富我国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知识层次结构,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相关的生产管理技能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广大农民有序实现由依靠经验开展生产的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其次,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对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价值和回报,并强化各市县级政府的支持引导力度,从而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吸引力,引导农村各种技术实用专业人员自愿到各类农业合作社、农村公司工作或兼职,尤其重点是要吸引农民进城或打工回来后在知识、技术、观念、资本市场等各方面都积聚起了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海外人才的回国创业。再者,可以通过坚持与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社会团体、产业协会、农业技术合作社组织等单位相结合,发挥农村乡土人才培训的辐射示范性作用与示范传帮带功能,分阶段、有计划重点分阶段的加快发展农村科技、电子商务、农业产品加工与贮藏、营销、农场生产管理、合同经营管理、法规常识、旅游接待服务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技术,培育了一批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发展所急需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和农业复合型人才。
(二)加大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川作为少数民族的地方特点十分突出,具备了先天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与旅游相关行业发展对于加快促进四川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深度挖掘四川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内涵等都有着非常之大的意义。四川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独特,可以通过打造旅游产业链模式,从而扩张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例如四川“三州”民族地区拥有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古韵悠长的历史文化、朴实淡雅的民族风情以及原始古朴的宗教文化,是打造发展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黄金走廊经济带和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只要能够找准少数民族旅游的产业和发展的定位,加强少数民族旅游的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独特优势资源与巨大发展的潜力都可以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推动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
[11]在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吸引到社会大众的人流量,从而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可见,加大数据旅游创意产业对和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推动下,民族地区也已经开始产生出了一些比较新兴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但尽管从旅游业总体上来看,传统景区的休闲观光服务类产业目前仍然是占有着绝对的份额,仅依靠传统景点景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景区门票获取收入,也就意味着一个真正有特点、比较突出的休闲文化类旅游服务商品体系目前并没有建立。所以,开发地方旅游的纪念品、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不仅要致力于消除同质化产品,甚至减弱出现的去地方化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打造。再者,旅游的纪念品、商品的生产制造销售与再加工都存在着异地的经营与批量的投产,造成了许多非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的流入,但一些真正属于地方特色的旅游特色商品市场却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建设,从而也大大地破坏了特色商品市场。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一些民族特色用品还很需要我们加以进一步深度地发掘整理与包装。同时,在各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与社会生活过程当中,许多民族元素至今尚未完全被人类加以使用。而民间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民间工艺美术,尽管目前已有了部分的发展,但仍因为手工制作过程的自然周期性、人工制造工艺的自然局限性,与现代市场化社会的正常运作水平仍是有着一个相当大的技术距离。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与企业在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减少技术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四川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再者,可以创新旅游文创产品,创造特色美食和进一步修饰民族民风住宿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四川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与回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民族地区仍然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位。对于为实现我国提出的大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的畅想,人才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首先,给予川内民族地区的农村区域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并发挥政府在生产规划、资金支持、信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聘请本县有关的专门技术人员,全面深入调查和挖掘本土和本乡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等等,利用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营造浓厚商业气氛,吸引外来招商和投资,特别应是本籍人员的国际视野的回归,这将充分调动了人才的回乡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与创造力。同时,通过地区人才的个人魅力和独特风格将集体资源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让渡给本村精英管理,带动乡村致富。其次,要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引进激励,推行柔性人才政策,从政策机制上对人才的工资、福利、补助等进行长效激励。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定向培养、人才回巢等方面的政策尝试。同时,民族地区要给予创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青年人及科技工作者等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升民族地区人才自我造血能力,强化内生动力。又因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想要做好四川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这一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因此,应该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营造良好的人才激励环境、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健康状况、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的用人机制,从而为四川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加大四川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川的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17]四川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虽然主要是属于边远贫困的地区。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不完备。自精准定向扶贫等政策的实施以来,四川省开始快速启动了以干线交通运输路网建设为规划重点内容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指导方案。但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资金投入缺口相对较大、协调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也仍然是比较突出的。例如,目前整个四川彝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地区人口还多位集中于西部高海拔半山区、远程边牧区、大凉山彝区的中心腹地山区等广大区域,山坡高沟深,人畜基本饮水比较困难,基础设施的建设欠缺。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自我创新发展主体力量相对欠缺支持的尴尬局面也仍然存在。从民族品牌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人才质量提升等的各个重要方面上来看,民族地区发展的这些内生力量还都是远远不够的。现如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会导致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当地无法得以科学合理的运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民族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明义.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深度贫困区特色产业脱贫对策——以四川民族地区高半山为例[J].中国发展,2020,20(05):54-61.
[2]甘路有.四川“三州”民族地区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9):44-49.
[3]黄照.马边县特色产业绘就“富民图”中国食品报 2022-08-11,008,经济观察.
[4]白建伟. 峨边:打造大小凉山地区乡村振兴典范[N].乐山日报,2022-07-22(00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YQ2022025)
作者简介:陈国庆(1993-),男,安徽和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数理统计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