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
为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新工科教育(四新学科)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教学上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在理工院校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分为总体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教育部也出台相关政策,提出五育并举,并不断推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以上,反映出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理工院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在理工学科人才素质培养基础上,融合人文素质培养,而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最重要的路径。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形式美理论、艺术创作实践,在认知上不断的提高人文修养,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
为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意能力、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构建具有理工自身学科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成为各理工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紧密结合“新工科”和“五育并举”的办学背景,以学校现有资源为基础,分析存在的诸多不适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总结当前存在的优缺点,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开展面向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法和措施。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群为载体,跨学科进行师资融合,挖掘院校优秀的教学资源、案例,将之融入到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之中。
一、公共艺术课程框架课程群
1.审美素质课程群主要包括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以审美普及为教学目标,主要从审美观念上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打破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培养丰富的创意思维。课程主要为《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的《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8门导论鉴赏类课程。现阶段,多数理工院校现有师资无法满足以上课程的开设,该类课程可以“超星尔雅”、“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网”等线上为主要形式开设同时结合现有师资展开线下课程,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提供最基础的教学保障。任意选修课程以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以线上审美普及课程为基础,充分结合理工院校自身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现有师资条件(院校所属设计院系、团委等部门),以线下等形式开设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中外美术简史》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视频编辑入门》、《书法创作与实践》等;在具备一定师资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艺术批评类课程,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课程。
2.专业素质课程群以课程融合为主。结合理工学科的专业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美学或技术美学等课程,并要求专业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导入相应的形式美教学目标。将美学理念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充分融合,确确实实能够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到专业知识的无限魅力。该类课程如《数学之美》、《光学之美》、《机械之美》、《科技之美》、《信息设计之美》、《管理美学》、《材料美学》、《生命美学》等,具体可结合院校自身学科特点设计展开。
详见表1:课程框架及进程表
课程 | 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 | 总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第1学年 | 第2学年 | 第3学年 | 课程层级 | ||||||||
1 | 2 | 3 | 4 | 5 | 6 | |||||||||
线上课程 ︵限定选修︶ | 1 | 艺术导论 | 1 | 16 | 16 | √ | 审美素质 ︵审美普及︶ | |||||||
2 | 音乐鉴赏 | 2 | 32 | √ | √ | |||||||||
3 | 美术鉴赏 | 2 | 32 | √ | √ | |||||||||
4 | 影视鉴赏 | 2 | 32 | √ | √ | |||||||||
5 | 戏剧鉴赏 | 2 | 32 | √ | √ | |||||||||
6 | 舞蹈鉴赏 | 2 | 32 | √ | √ | |||||||||
7 | 书法鉴赏 | 2 | 32 | √ | √ | |||||||||
8 | 戏曲鉴赏 | 2 | 32 | √ | √ | |||||||||
线下课程 ︵任意选修︶ | 1 | 合唱艺术与实践 | 2 | 32 | √ | √ | √ | 审美素质 ︵实践技能︶ | ||||||
2 | 剪纸艺术 | 2 | 32 | √ | √ | √ | ||||||||
3 | 书法创作与实践 | 2 | 32 | √ | √ | √ | ||||||||
4 | 看电影的艺术 | 2 | 32 | √ | √ | √ | ||||||||
5 | 编排艺术与实践 | 2 | 32 | √ | √ | √ | ||||||||
6 | 插画设计与实践 | 2 | 32 | √ | √ | √ | ||||||||
7 | 手绘POP艺术 | 2 | 32 | √ | √ | √ | ||||||||
8 | 水墨画艺术与实践 | 2 | 32 | √ | √ | √ | ||||||||
9 | 手把手教你做海报 | 2 | 32 | √ | √ | √ | ||||||||
10 | 视频编辑入门 | 2 | 32 | √ | √ | √ | ||||||||
11 | 舞蹈艺术与实践 | 2 | 32 | √ | √ | √ | ||||||||
12 | 京剧艺术与实践 | 2 | 32 | √ | √ | √ | ||||||||
专业选修课 ︵融合课程 ︶ | 1 | 数学之美 | 1 | 16 | √ | 专业素质 ︵院校结合自身情况拟定︶ | ||||||||
2 | 光学之美 | 1 | 16 | √ | ||||||||||
3 | 机械之美 | 1 | 16 | √ | ||||||||||
4 | 科技之美 | 1 | 16 | √ | ||||||||||
5 | 技术之美 | 1 | 16 | √ | ||||||||||
7 | 信息设计之美 | 1 | 16 | √ | ||||||||||
8 | 管理美学 | 1 | 16 | √ | ||||||||||
9 | 生命美学 | 1 | 16 | √ | ||||||||||
10 | 材料美学 | 1 | 16 | √ |
表1:课程框架及进程表
二、教学方法
1.根据学情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所面向的通识教学的审美素质和面向学科方向内融合课程的专业素质两大层级。针对性的做好学情分析,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方案,对应不同层级学生给予课前引导、课上讲解互动、课后答疑。(详见表2,表3)
教学层级 | 方法对策 | 情感对策 |
审美素质 (审美普及) | 1.课前布置要求,预习视频资料,搜集资料并寻找个人兴趣点。 2.课上讲解,讨论,教师点评,达成认识。 3.课后作业,布置下一课程要求。 | 1.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学生认知差异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
审美素质 (实践技能) | 1.课前布置要求,预习视频资料,搜集资料并寻找个人兴趣点。 2.教师现场示范,师生互动,点评并辅助操作,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方法技巧,逐步确立审美认知。 3.课后作业,布置下一课程要求。 | 1.培养学生的审美逻辑。 2.督促学生勤学多练,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3.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
专业素质 | 1.课前布置要求,预习视频资料,搜集资料发现专业中的材料美、技术美、数理美等。 2.教师讲解,学生汇报,师生互动,探索未知 3.课后作业,布置下一课程要求。 | 1.督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2.鼓励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及竞赛活动。 |
表3:基于学情分析的课程设计对照表
类别 | 授课方式 | 优势 | 劣势 | 选课要求 |
第 一 课 堂 | 线上课程 | 1.不受时间、空间、人数限制; 2.适合理论、鉴赏类课程。 | 1.缺乏课堂氛围; 2.问题无法实时互动。 | 对艺术的分类及基本原理不清晰。 |
线下课程 | 1.教师现场示范,便于指导,互动性强; 2.适合实践类课程。 | 1.时间、空间、人数及工具受限; 2.开课门书及开课时间受限。 | 对艺术的分类清晰、准确,并对某一艺术门类有一定学习基础,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制作。 | |
线上+线下 混合课程 | 1.线上课程不受时间、空间、人数限制; 2.适合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了解和再学习。 | 1.线下授课空间、人数及工具受限; 2.线下对应线上开课门数及开课时间受限。 | 对艺术的分类清晰、准确,并对某一艺术门类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但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 |
第 二 课 堂 | 主题教学 实践工坊 | 1.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将课程以主题创作的形式进一步延伸;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 第二课堂不能列入开课计划,不能保证学生选课的连续性。 | 具有一定艺术实践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次课程的创作。 |
人文艺术类讲座 | 受众广泛,具有一定的参与互动性 | 无 | 无限制 | |
教学成果展 艺术大赛 | 学生可以体验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了解作品的空间性及展示效果。 | 受众面小 | 教学成果优秀作品及艺术大赛等级奖作品。 |
表4:课程优劣势分析对比
2.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视点结构教学法,由教学视点“导入—揭示—延伸—检测—回归”五个环节构成。公共艺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美的高度概括性和代表性下,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把事物重新构成一个丰富而完善的整体。通过对一点(审美视点)及多点的方法,去认识、分析事物,是学生掌握审美的内涵及其逻辑的方法,目的是通过一点便能把握一条线、一个面的能力。
以视点结构教学法为基础,结合多元的授课方法。审美多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法、作品互评法、合理运用数字终端等智慧教学法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
讨论式教学
翻转课堂,改变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或是学生针对某一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进行观点辩论,教师时时把握互动进展,必要时可以做有效引导并做出客观总结。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法
教师给出课程知识点,结合图片、视频,或课上现场演示对案例进行多维度的讲解分析,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和认知,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如在《剪纸艺术与实践》课程中,教师对剪纸的概念、题材、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后播放剪纸艺人的视频进一步说明,之后在课堂现场给学生展示剪纸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并进行剪纸作品的实操演示,学生近距离的了解感受剪纸艺术之美。
作品互评法
实践类课程除按课程要求提交作业,定期进行作业、作品的展览展示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给出作品评判量化表,学生在评分前可与同学、教师互动交流从而确定自己的评判标准并给出个人评分,最后教师针对展示作品给出客观评价及相应的分数。评分过程中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能够引发学生更多主动的思考,更快的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并积极的寻求更进一步的学习。以《插画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为学生制定评分的量化标准,具体详见表4。
作业形式 | 量化标准 | 分数等级 | 评分 |
人物黑白插画作业 | 1.构图合理,画面重心稳定,人物与背景关系明确;人物造型准确,比例协调统一 | 9-10 | |
2.构图合理,画面重心较为稳定,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层次关系较弱;人物造型较为准确,比例协调统一 | 7-8 | ||
3.构图较为合理,画面重心不稳定,形体之间关系弱;人物造型不够准确,比例不够协调 | 4-6 | ||
4.构图、重心、造型及背景都存在一定问题 | 0-3 |
表4:学生互评量化标准表
合理运用智慧化教学平台
借助“课堂派”、“雨课堂”等授课平台,线下、线上同频,充分运用平台的考勤、直播、录屏、弹幕、词云等功能,与学生形成多位度的互动关系。课前发布问卷,做课前学情分析;发布相关图片、视频等预习资料和参考资料等;平台发布作业学生随时提交,教师时时查阅点评分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时效性。
公共艺术课程开课形式和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自身课程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讲授方式。除上述教学方法外,还有启发式、发散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在课程中有效融入头脑风暴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时时更新,与时俱进。
三、课程考核标准
公共艺术类课程基本以音乐、绘画、书法、设计、舞蹈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对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结课考核过程中,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或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理解、掌握的水平评价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
通过学习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相关专业术语,初步掌握并能够利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独立或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基础作业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考核内容包括:课程能力常规作业、作业创意思路汇报、作业综合展示,以及学生学习提高程度和学习态度。
课程目标 | 过程性(100%) | 成绩比例(100%) | |||
大作业 | 课上互动问答 | 阶段测验 | 课程设计 | ||
基础知识 | 10 | 10 | 10 | 30 | |
创意构思 | 10 | 10 | 10 | 20 | |
综合能力 | 20 | 20 | 50 | ||
合计 | 30 | 20 | 10 | 40 | 100 |
表5:表考核环节及权重
四、教师团队
理工院校因学科特点在师资队伍上主要以自然学科为主,人文社科类为辅,以及在质量上以工科为强势学科、人文艺术较弱的情况。相较综合类高校,公共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理工院校开展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应用实践等方面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统筹,优化整合
以学校公共艺术教学机构为核心,依托教务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优化整合学校资源、资源配置最优化,强调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享与互融作用,更应强调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2.专任教师固定化,兼任教师稳定化
以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师资为核心,人文艺术学院、校团委等部门兼任教师为有益补充,同时聘请地方艺术团体、艺术家、民间艺人等担任校外教师,多渠道充实公共艺术师资配给,形成育人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对于“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
3.学科融合,交流共享
在推进学校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的同时,需要不断的加强教师团队的交流与分享,带领教工深入地方或企业基层,强化师资队伍的动手设计能力的操作,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把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4.更新知识储备,凝练核心课打造精品课
针对现有专职教师,根据个人专业方向和特长凝练专属核心课程,形成一人一课,一人一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在完善线下课程的同时,加强幕课的探索和开发,不断锤炼,打造共享、开放的公共艺术精品课程。
5.师资培训,内外兼修
一是加强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的学习和培训,选派核心教师、年轻教师前往国内领先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保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时更新。二是针对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要进行专门系统培训,使其具备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注重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表达以及内心世界的探索。
6.完善考评体系,提升公共艺术教师地位
理工院校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多数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且以兼职教师队伍为主,承担了公共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指导的工作。要想广泛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需要完善考评体系和评价指标,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重要性,长远规划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激励制度。
姓名:董洪志 学历:硕士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美育教育、艺术设计
本文为《新工科背景下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