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袍江中学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人们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就本课而言,我认为建立时空观念框架,把单个历史事件放在宏观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理解,有助于学生在特定时空中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在时空变化中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宏观时空中理解事件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一、编排历史时序,了解抗日战争背景
历史时序观念是指“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所以我在讲授“中日抗日战争”一课时,关于日本侵华的原因,我抛出问题:日本侵华战争是必然,抑或偶然?基于学生已完成古代史和近代史内容的学习,首先我指导学生将中日关系相关事件按时间排序进行整理,搭建了以时间为中心的时空框架(表1),将这段历史纳入历史长河中来审视。
表1:关于中日关系变化的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汉至唐 | 日遣使不断,学习中华文化 |
1553年 | 戚继光抗倭,解除“倭患”,东南沿海相对平静 |
1868年 | 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
1894年 | 甲午战争,迫使清廷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结怨,日本将清朝蔑称“支那”。 |
1900年 | 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取得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兵权。 |
1904年 | 日俄战争,沙俄战败,日本获取中国东北特权。 |
1914年 | 日本对德国宣战,强占中国山东。 |
1915年 | 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完全变成日本的附庸国。 |
1919年 | 巴黎和会,列强将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
1923年 | 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使得美日中关系暗流涌动。 |
1929年 | 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工农产业衰败,失业人口增多,当局力求转嫁危机。 |
通过这张史事时序框架,让学生感知日本走向侵华道路,是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从长时段、大时代视角来审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借助时序框架表,知道《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使形势急转直下,日本从趾高气扬到惊惧屈服,号召举国“卧薪尝胆”。而“卧薪尝胆”的结果之一,是认定侵略中国必受列强干涉,进而得到结论:必须先于列强的干涉,速战速决。对于日本侵略的原因,我们既可从史料中找出实证,亦可从历史发展长河中理出脉络。但是单凭阅读材料,学生有可能难以深入分析,但搭建了时间框架,以明晰的来龙昭示了将有的区脉,历史趋势一旦被点明,学生就获得了思维启迪,提供了学习支架。
二、拓展历史空间,认识抗日战争进程
历史具有时间,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变动的发展过程。“我们习惯于用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来认识历史事物,较少考虑从空间的延展性来看问题。事实上,从空间延展性的特点认识历史,也是认识历史事物内部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历史的“空间”包括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的内容丰富,其中包括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所以在讲授“中日抗日战争”一课时,关于抗战的阶段划分,我抛出问题:为什么“卢沟桥”一地的抗战会成为“全面抗战”的开端?为了让学生在一城一地与“全面”之间建立空间上的逻辑关联,我搭建了以空间为中心的时空框架(表2)。
表2:关于抗日救亡运动大事记
第一阶段(1931——1937年) | 社会空间 | 时间 | 地理空间 | 主要史事 |
中国共产党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 发表宣言 | ||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 东北 | 抗日义勇军 | |
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爱国将领 |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 上海 | 国民党第十九军蔡廷锴、蒋光鼐奋力抵抗 | |
1936年12月 | 西安 |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 ||
北平、天津学生 | 1935年5月(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北平、天津 | 学生运动 | |
第二阶段(1937——1945年) |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华北 |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中国共产党 |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 正面战场 | 抗战以来取得第一次胜利 | |
1941年1月,百团大战 | 敌后战场 | 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
陕北延安 |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 |||
国民党军队 | 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 | 正面战场 | 粉碎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 | |
1938年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 正面战场 | 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 ||
1937年,太原会战 | 正面战场 | 牵制日军的兵力 | ||
广大民众(少数民族) | 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 | |||
海外华人华侨 | 海外 | 或归国参战,或捐钱捐物 |
从上表中,学生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在地理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上海等地区,属于局部地区抗战;从社会空间上抗日的力量是分散的、自发的,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而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法西斯制造事端以借机增兵华北,实现其战略野心的第一步,爆发在两大南北交通主干线北端,是日军速决速胜战略的必然选择,所以在这之后社会空间上我们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展现出空前团结的凝聚力;从地理空间上,包括了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浴血奋战。“全面”一词学生就比较容易能够了理解了。为了进一步说明抗战的全面性,我又借助地图让学生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关于正面战场,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军的进攻路线,可以看出日军从东北到华北推进到西北,双方主要是争夺大城市和交通枢纽。而通过观察八路军创建抗日根据地略图,体会根据地的周边形势,可以看出敌后战场是指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区域,沦陷区的空虚地带。敌后战场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要战术和作战方式。这样补充以后,学生不仅从空间角度理解了全面,还从战略高度理解了全面。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来说,空间观念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三、把握宏观时空,理解抗日战争意义
历史的时空是动态的,记载着过去,也延伸向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历史事件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节点上。教材中关于抗日战争意义的表述学生要记住不难,但是要能很好地理解则有难度了。我认为,构建时间轴就是宏观理解历史意义的有效方法。
我设计了两个时间轴。通过时间轴1,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们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后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开辟了东方主战场,有力的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通过时间轴2,我们知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强加不平等条约,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但都均告失败。而抗日战争的胜利,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窃取中国的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宏观时空既要求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在当时时空下认识历史,也要求我们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视角审视过去,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
总之,历史学习不仅要满载知识,更要有启迪,有价值追求。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牢记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关系中,恰到好处,精准运用时空观念,一定能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