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研究

宋承淦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金沙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关的问题来进行展开研究,这样有利于化解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为推动教师教学观念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了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将数学模型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本质及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这推动对于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建构数学模型;问题与对策

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较低,而数学知识又相对比较抽象,为了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数学内容便于学生进行理解,此时可通过利用数学模型来对数学内容进行立体化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建立起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索将数学模型构建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及水平。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必要性

1.1 相关政策的指导

为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其现有的教学观点及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围绕着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来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着重于对学生数学模型构建思想的培养,并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来,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这样能够满足新时代课改背景下的相关要求,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

1.2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帮助小学生形成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年龄小、认知有限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想象力来对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想象。为此需要注意对学生数学博学思想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利用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只注重课堂知识呈现,没有渗透建模思想

以一年级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为例,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行为认知,一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掌握数字的加减法为主。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按照课本教材的内容在其左右两边各放置几个物品,并让学生来对桌面上的物品数量进行计算,从而产生加法的概念。等到教材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老师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样的问题没有了“一共”这样的标志,到底是加法还是减法?学生不确定了。虽然学生能够形成简单的计算能力,但是并没有在其脑海中清晰的构建起加法模型,这就会导致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能够很好的利用其脑海中所构建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围绕着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并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引用,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数学理论模型,使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3]

2.2 教师只注重活动形式和结论,不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

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为了测量圆的周长,教师可以布置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来扩展学生测量圆周长的思路。第一种是圆上标记一个点,并以该点作为起点在直尺上从起始位置向前滚动,直到抵达所标记的位置时,通过直尺的刻度来计算出圆的周长;第二种是将绳子绕圆一圈,并对绳子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得到圆的周长。这两种测量方法都能够实现对圆的周长进行检测,但是第一种方法的误差相对较大,且容易受测量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后,将其以圆的直径及半径进行比较,学生们会发现圆的周长差不多是圆的直径的三倍,进而教师可以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学生缺乏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只能够机械性的执行教师的指令,这样不利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计算圆周长的数学模型,造成今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只能够机械的凭借相关的公式来完成周长的求解,没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求解圆周长的数学模型[4]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策略策略

3.1 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引导学生探索意识的养成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年龄层次低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形成体系化的思维模式,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方向感,这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显得无从下手。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推导和探索。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把控,同时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矩形面积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进行推导。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矩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共同点,并引导学生去对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模型思维,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途径和方法,进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5]

3.2 加强数学模型构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

由于数学模型的构件相对比较抽象且复杂,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且认知能力较差,因此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将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时,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案例来展开教学,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3.3 加强反思和总结

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即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提炼和积累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经验,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有利于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方面的转化。学生在不断自我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即时的查缺补漏,这样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还能够在复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数学概念模型的抽象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其认知水平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循序渐进的展开,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时,需要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围绕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来进行入手,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数学模型的内容,促使学生加强对数学模型构建本质及概念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官爱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教育,2022(12):94-96.

[2]魏瑞霞.为“问题解决”而教:小学数学模型思维教育实践[J].人民教育,2022(10):56-58.

[3]陈柳琴.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J].华夏教师,2020(12):40-41.

[4]徐梦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9(27):14.

[5]王庆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J].才智,2018(2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