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环雅小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补充,是对学生良好品质及人格的再次塑造,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以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诗歌、记叙文还是寓言,都蕴含着非常丰厚的美感。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灌输审美理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能力
阅读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及:“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阅读教学,强化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文字魅力,感悟文学美学,在阅读中学会鉴赏,学会用文字去创造美。
一、反复推敲词句
教师对文中的词语及句子进行反复推敲,能够激发学生对文章优美的词语及句子的欣赏能力,教导学生学会辨别文字表达的好坏,使学生能主动形成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及向往之情。
比如,教师在上《鸟的天堂》时,教师先问学生天堂是什么意思,对比天堂的一般定义和在文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鸟的天堂定义的思考,引出对鸟的天堂——大榕树背景资料的具体介绍,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遐想,从而对全文内容产生好奇。然后教师在分析描写榕树片段时,通过对“大”“不可计数”“卧”等词语的反复推敲,将文中的词语替换成其他词语,突出文中用词的巧妙之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有利于学生学习作者的手法及用词并将它们用到自己作文中,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接着教师通过对“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语句中的“新”与“颤动”的分析,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榕树的繁茂。教师通过选取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主动去比较不同词语对整个语句的表达的作用,方便学生认识到不同词语间的差别,加强对词句的赏析。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文章选段,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表达之美,提高自身的文学眼光。
二、挖掘文章情感
情感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最主要动力和思想的源泉。相较于现实世界而言,文学作品中世界中的情感往往更加丰富、形象、饱满、深刻,展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艺术的发展是情感所驱动的,借助于文学载体,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通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往往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热情的歌颂真善美,注入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
以《秋天的雨》为例,“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下雨这一自然现象注入了人的灵魂,在不知不觉间秋雨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身边,同时也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你看,他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借助于细腻、饱满、优雅中又带着一丝调皮的笔调,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传递给读者。借助于这些包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阅读体验,学生们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大自然独特的魅力,可以激发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自己周围的景物,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丰富朗读形式
朗读是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朗读可对文章形成全面、具体的了解,加强对文章的品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反映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精气神,学生在朗诵中投入的情感越多,朗诵声音洪亮清晰,代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越大。教师应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去朗读文章,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师要考虑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自我感悟提高自己的自主审美能力。每当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审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经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等进行想象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时,文章以平白的语言为特色,以倒叙的手法引入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因此,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指点和解释,更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反复阅读文章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贴合实际制定可行的教学方针,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形式,比如范读、抽读、齐读等,再加以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父爱之浓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章优美段落,学习文章作者描写细节和人物的手法。
四、品鉴古诗词
古诗词的语言不仅凝练,还有着独特的美感,完成了对文学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不管古诗词的语言是简单质朴还是华丽优美的,都是作者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之后的成果。所以我们在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品味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中的语言美语打动。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引导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语文学习基础,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作为基础,并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古诗词当中的诗眼进行咀嚼和推敲,感知作者在语言锤炼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读来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押韵诗,诗中写尽历史,写尽英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历史的感知是难以得到的,他们眼中读到的是明月和关塞,不懂为何是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边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揭开古诗词的表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开展一次历史故事会,教师通过讲述历史小故事来让学生感知这首古诗中景物描写所蕴含的独特意境。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无论是对学生个体来说,还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都是具有极为现实的教育意义的。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去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实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占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青海教育,2020(Z3).
[2]章燕君.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2020,(00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