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系 社会工作191班 714000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在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渭南周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探究了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的各种急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为有效解决新时代背景下留守儿童身心的问题提供依据,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大中型城市转变为打工者,提高了劳动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条件。遗憾的是,伴随着很多人力资源自农村流入城市,农村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尤其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时期,大量的人口由贫困落后地区向城市发达地区转移导致的部分地区儿童无人照顾而产生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术界主要是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口学等方角度进行界定,其共同观点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未成年人[1]。其特点主要有:
1.农村未成年。有专家觉得,未成年就是指16岁以下的人。因其身心不成熟,有成长中的烦恼,而且大多都生话在比较封闭落后的农村。
2.处于留守状态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使他(她)们被迫进入留守的状态,性格相对孤僻。
3.由父母单方或他人监护的儿童。未成年和留守决定了他(她)们需要被监护,但这种监护存在不完整性。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出现的畸形儿,他(她)们实际上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目前在我国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落后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并且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使得留守儿童陷入了弱势的恶性循环。为了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决因“留守”带来的诸多问题,必须要正确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剖析他们的问题,明确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为有效解决新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问题提供依据,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监护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及主要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隔辈监护
这种模式指在祖父母代替其父母履行监护义务的一种隔代监护义务模式[2]。这类方式尽管可以让留守孩子的父母安心,但也是有较大的缺点。一方面,上一代的法定监护人和孩子年纪差别比较大,对许多新生事物的意见和意识也不一样,因而造成了很大的隔阂,彼此无法有效的沟通,提升了教导的难度系数;另一方面,在中国“隔辈亲”的价值观念下,许多隔代法定监护人放任孩子,非常少在行为和思想观念给予合理的正确引导。并且上一代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心无力。
(2)上代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都是由亲属如叔婶姑舅、亲朋好友对儿童进行抚养监护。由于被监护人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所以对于孩子的监护多有顾虑,难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因此会出现同隔代监护一样对于被监护人多以物质满足为主,少数情况还会出现对被监护人的虐待。对于未经世事内心敏感的儿童来说,通常会产生寄人篱下的想法,因而性格会比较内向孤僻。
(3)单亲监护
这种情况一般是指父母其中的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另一方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或是父母其中一方意外身亡,另一方独立抚养儿童,因此只有一方对儿童进行抚养监护。在单亲监护模式下,监护人通常承担很大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的外出,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也随之增加,不仅要照顾家庭,而且还要从事很多繁琐的农业生产,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精力随时监督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孩子进行管教。
(4)自我监护
自身监护一般就是指家中孩子多,大的照顾小的,或是相互之间照顾。在这类监测下,留守孩子长期性无法得到父母的教导,不但体会不上真情,生活上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这对她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趋势十分不好。更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孩子大多数正逐步变成问题孩子,他们的未来十分令人堪忧。
2.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与监护人的感情沟通
2021年4月17日项目组一行五人前往渭南市桥南镇、蔺店镇进行实地考察,与总计125名留守儿童进行交谈;2021年10月17日项目组前往渭南市大荔县下寨镇中心小学进行考察,与58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访谈,访谈主要是以发放调查问卷和与学生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根据回收调查问卷所得数据:
表一:留守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人数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父亲一人外出 | 6(17.6%) | 9(25%) | 8(22.9%) |
母亲一人外出 | 2(5.8%) | 3(8.3%) | 3(8.5%) |
父母双方外出 | 26(76.4%) | 24(66.7%) | 24(68.6%) |
注:括号中百分比是指在全体留守学生中所占的比例。
表二:与父母沟通的情况
打电话频数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每天一次 | 9 | 6 | 5 |
两三天一次 | 2 | 3 | 3 |
一周一次 | 15 | 17 | 20 |
两周一次 | 3 | 2 | 3 |
一个月一次 | 3 | 5 | 2 |
两个月一次 | 1 | 2 | 0 |
一年一次 | 0 | 1 | 1 |
几年一次 | 1 | 0 | 1 |
总计 | 34 | 36 | 35 |
从我们的访谈结果看,这一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有的是两三岁,有的甚至在孩子的哺乳期就出去了,之后就是至少要一年才会回来一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会一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一般每次通话时长为15-20分钟,父母主要问一些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及是否分担家务的问题,很少会问一些跟孩子内心状况、成长有关的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留守儿童在教育缺失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两极化:留守儿童中,学习出色和学习一般或较弱的占比各占一半。在和小孩的沟通交流中,大家发觉,由隔代人养大的,爷奶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由于被隔代人宠溺,他们非常少顾及小孩的学习,更没实力进行工作。他们只把大量的关注放到留守儿童达到生活需要上,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状况。一些留守儿童尽管表明想要再次学习,但也感觉学习是一种压力,没有既定目标。针对学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解决问题。一旦无法跟上某一学习阶段,通常会破罐子破摔,造成学习实际效果不佳。
第二,缺乏详细的亲子教育造成人格特质发展问题:基础教育时期的孩子处在心身迅速发展阶段,对自己的变动和与人相处有自身的掌握和了解,也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他们需要有倾吐的方式,需要有人告知她们怎样妥善处理这种问题。家庭主要成员在这方面起着特别关键的指导意义。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在身旁,他们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遇。这样的事情日积月累,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好。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有着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也十分严重。我们通过对渭南市周边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心理障碍问题。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处在分离的生活状态中,他们大多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由于他们在亲情中无法得到满足,导致他们极易产生孤独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失衡问题。大多留守儿童都存在“情感孤寂”的问题,他们往往表现为社交焦虑 、敏感自卑、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抑郁等方面[3]。他们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因为对社会欠缺正确的认识,更有甚者将家庭经济情况作为一个标准,从而导致他们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孩子之间存在攀比心理。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留守儿童的自尊观念较强,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对比其他同龄人的优越生活,会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心理。其次,情感的缺失。因为父母外出工作,留守儿童大多在一个缺少关爱的环境下成长,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改善。再次,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足。由于长期的沉重的家务劳动,家庭负担影响,会导致留在家中的家长无暇顾及留守儿童,从而造成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忽视,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排斥与父母交流,甚至出现与父母对立的情况。最后,群体的排外现象。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的自卑与孤僻性格,以及差强人意的物质条件,甚至是卫生问题,导致留守儿童难以融入群体,会被同龄儿童排斥,出现难以融入群体生活的问题,加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大,进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大多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被社会持续关注。
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亟需解决的问题
(1)物质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大多不容乐观。很难满足留守儿童成长生活中的物质需要,甚至连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很难达到。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物质供给不足,也会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需要引起大众的重视,可以通过大众募捐,国家财政拨款,社会组织资助等方式,从社会层面缓解留守儿童的物质匮乏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为留守儿童的家长提供适当帮助,寻求更高薪资待遇的工作,以满足留守儿童家庭的物质需求。
(2)教育方面
乡村教育资源本身落后于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接触到先进的思想与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教育资源问题可以通过社工召集教育方面的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教学的方式解决。学校可以经常与其监护人电话沟通,双方积极配合,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家校合作,帮助留守儿童改善学习不良习惯。其他家庭成员也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赋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加大监督力度,以高度的耐心和责任心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上健康成长。
(3)情感方面
通过对渭南周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十分匮乏,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而且有的父母直接放任自流,只负责他们的温饱
[4],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只能联系孩子一次,通话时长为15到20分钟,交流时间过短,这使父母这个字眼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严重不足,导致了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或轻或重的情感障碍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在一个极度情感缺失的状态中,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共情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并且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因此情感方面的问题也就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父母的监护主体作用,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更多的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主动关心儿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父母建立情感关联,帮助留守儿童客服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六、结论
留守儿童很容易因为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而缺乏父母的爱,导致心理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极端、胆小怕事、道德意识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者亲戚朋友忽视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无味,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调查并了解陕西省周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教育现状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幸福、和睦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提供依据,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与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项目编号:202110723025。指导老师:李淑芳)
参考文献:
[1] 梁沁苗,袁书,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08):51.
[2]朱菁菁.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1):122.
[3]伍世亿,胡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4):232.
[4]王颖.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9,(05):48.
王乐(2000.7—),女,汉族,籍贯:陕西延安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社会工作
何柳(2001.9—),女,汉族,籍贯:陕西商洛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社会工作
王一(2001.12—),男,汉族,籍贯: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社会工作
王泽田(2000.11—),女,汉族,籍贯:内蒙古赤峰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社会工作
黄金津(2001.8—),女,汉族,籍贯:陕西安康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