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体会

李利兰

                        四川隆昌隆华路小学  

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它分布在小学一、二年级课本中,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主要是把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对比能力等等。所以,在教学应用题的最初,老师就要作好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促使学生丰富了数学思维,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自己的一节教学谈谈体会:

一、借助情境,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前提。

如:一二班的同学正在剪花布置教室,其中红花有9朵,比黄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师问:“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红花有9朵。

学生乙:我还知道比黄花少6朵。

师:谁比黄花少6朵?

孩子们都说是红花。

师:那我们要找到的是谁的朵数呢?

学生:黄花。

(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重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审题,找准条件和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提升认识。

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感受性思维较发达而理性思维刚开始发展,所以在教简单应用题时,就离不开感性知识。

师:那你们知道黄花多少朵吗?

学生有的说是3朵,有的说是15朵。那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吧。

1、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摆好9根。再摆黄花的根数。按照要求摆一摆。

2、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摆的?

3、汇报。(学生争先恐后)

生1:我先摆了9根小棒,然后再摆6根就可以了。

生2:我觉得摆了9根再加6根就行了。

(孩子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在此环节中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并重在让学生结合实物理解谁比谁多的关系,更好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观察直观图,明示数量关系。

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ООООООООО

┇┇┇┇┇┇┇┇┇

◆◆◆◆◆◆◆◆◆◆◆◆◆◆◆          

明确红花的朵数9是较小数,6是相差数,要求的黄花朵数是较大数。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孩子们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比黄花少6朵”说明哪种花更多?(也就是说黄花比红花多6朵,就是求比9多6的数是多少?)学生通过看黑板上的图,于是找到了列出算式的理由。

师:根据黑板上的图,你能写出一个算式吗?

于是孩子们分别写出了算式9+6=15(朵),这时孩子们觉得自己特别能干,犹如打了一场胜仗。

这时我再接着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棒,可是小明学习了这个知识后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想帮帮他吗?

于是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想!

(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算式9+6=15的意义,让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抓住图象对比,助于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地同时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符合低段学龄儿童的学生特征。这个环节也呈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带领孩子们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

四、多变练习,巩固新知。

出示:红花有9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题目一经出示,有的孩子就叫了起来:“老师这是同样的题!”老师微笑不语。于是有的孩子开始重新读题之后又有了不同的声音:“不一样,不一样!”伴随着这异议,其它孩子也静下来仔细地审题。从他们了然的表情中看出确实条件有所改变。接下来孩子们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动了起来。教室里热闹起来:有的还是用学具在摆,有的在画,有的在和同桌说自己的想法,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思考的韵味。

在前面两题中的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基础上,接下来的题目孩子们完成起来也驾轻就熟了。如:

红花有9朵,黄花比红花多6朵,黄花有多少朵?

红花有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黄花有多少朵?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孩子们从旧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注意复习旧知识并同新知识相结合。在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乙比甲少”等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系统认知应用题本质。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感受性思维较发达而理性思维刚开始发展,所以在教简单应用题时,就离不开感性知识。 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单一的顺向思维,而且必须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了穿插逆向叙述题让学生分析。如“红花比黄花多6朵”这一条件可以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改为“黄花比红花少6朵”,让学生进行这种变式练习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各种形式的变式题在学生练习中穿插出现。这样一来,顺利解决比多比少的应用题难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地读题,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让学生猜一猜,最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寻求答案,抓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联系,结合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同时注重的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强化思路分析,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最后的变式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数学逆向思维的能力,从而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简单应用题正确的解题思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