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7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技术

徐芬

深圳市翠绿洲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时,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公园能够提升水体质量、有雨洪调蓄等基础作用。本文讲解了海绵城市建设同湿地公园之间的联系,讲解了湿地公园的建设技术。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施工

我国在园林建设领域的技术越来越好,在建设中将很多的学科进行了融合利用,具体涉及到景观研究、自然过程模拟学等内容。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自然而然的诞生出了海绵城市理念,而且逐渐发展成为能够在很多场景当中进行应用的概念。海绵城市理论给当代建设湿地公园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建设湿地公园的过程中广泛使用海绵城市理论,一方面可以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对城市里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建设出宜居城市。

一、海绵城市与湿地公园的概述

(一)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释放,强化海绵城市在水体利用方面的弹性,既可以完成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还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其本质是为了建设好生态系统,跨区域建立城市水的生态体系,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1]。也就可以结合自然条件的改变,对于降水丰富的城市发挥海绵城市的蓄水功能,对于降水稀少的城市发挥其供水功能,这样就能同时开展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

(二)湿地公园

建设海绵城市用到的主要手段就是建设湿地公园,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一般需要建设规模较大的湿地公园来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也就可以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强化城市的绿肺功能,让城市可以对其水循环状况进行自我调节。当前,城市中的园林一般都是混交林、灌木林。内陆城市通常水资源都比较少,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采用池塘、河流、湿地湖泊等载体实现对雨水的储存。把城市里面的水资源同建设海绵城市有机整合,就能够依托园林实现涵养水源的目的。在建设海绵城市时,积极引入乡土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可以合理配置浮水植物及深水植物,建立起层次繁多的植物景色,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生态环境,让园林植物发挥其自身的储水功能,对城市中的水体径流量进行调节,避免产生环境污染,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这是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实现的重要功能。

二、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技术

(一)重视山体修复

(1)地形整理。结合施工场地的地貌,要尽可能不使原有的地貌根基被破坏,在不破坏的基础上进行整改,对裸露的岩石进行填土覆盖,为野生动物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具体方式为,先开展测量,明确要进行整修的位置,对山体环境进行治理,尽量保持山体的原本面积,以免出现二次返修事件,大面积的破坏山体也会影响施工,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至于面积较小一些的平台,可以在保护山体的基础上使用人工开凿及小炮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建设效率。建设地点相对陡峭的,可以应用小施工的方式,对山体高度进行降低,利用已经形成的坡来开展施工。在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时,可以采用机械施工和人工施工相配合的方式,保证工程项目的完工进度和完工质量。(2)山体排险。山坡上会有许多石子出现松动现象,这不利于开展施工,要将松散的位置处理好,对影响山体修复进程的物体应当清除掉,还要用石块对山体孔洞进行修补,然后再用高压水进行冲洗。如果山体裂缝很大,应当用灌浆法、勾缝法进行处理,还要建立起合适数量的泄水孔,在相对松散的边坡、坡脚等处,应当结合现场条件事先留好位置,数量以5-10个为基准,长度以1-3 m为基准[2]。(3)苗木种植。对山体进行修复的重点就是种植苗木,要使种植的苗木可以存活,就要对土壤进行治理,在植物根系处应当用好的土壤,以便提升成活率。种植穴的大小要根据苗木的种类及苗木根部的尺寸加以确定,科学定好种植穴的直径、深度,在土地中挖出来的表层土、底层土应当分区域放置,清理掉杂质,再当作回填土进行填充。因为施工时间比较紧张,可以随挖随栽,在种植苗木时,应当充分了解不同乔灌木的生长特点、生存环境,结合种植季节做好苗木种植工作。例如,起苗尽可能安排在秋季之后或是早春,挑选那些生长得比较旺盛、根部发达、没有病虫害的植物。起苗后使用草绳进行包装,确定好腰箍,在土球中部位置进行围扎,避免搬运苗木的过程中苗木散开。视土球的尺寸及土质状况来确定腰箍圈数,扎好腰箍后还要把对苗木进行打结的位置放入到种植穴之中,以便苗木稳固。

(二)基础设施施工

建设海绵城市时针对其他基础设施,应当尽可能选择节能材料,避免对资源产生浪费。例如:进行施工时,应当挑选实用性、价值性都相对较高的木材,这样才能减轻工程施工的难度,可以节省资源和建设资金;在建设湿地公园时,针对公园中的人行道、车行道、停车场地面都要加强铺装,使用透水砖,这样才能让雨水可以渗入到地下,还可以借助于管道系统从而汇入到湖泊中,加强对地表水的渗透作用;不能过于注重表面工作,种植一些浮夸美观的作物,要种植一些相对低碳美观的植物,建设出自然、绿色、生态的景色;提升对湿地中植物的利用率,压降建设成本,避免对水资源造成浪费;还可以在湿地周围建立凹式绿地,这样才能强化城市对于雨水的储存能力。

(三)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内容,针对水体修复广泛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强化对水体的利用,发挥水体价值,具体可以从如下内容展开应用:其一,强化污水治理。建立湿地公园内部的湖泊生态系统,应用无动力基础,强化排污。例如,使用氧化塘、人工湿地等技术开展污水处理工作,让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再排入到城市水体环境中,利用园林中的景物对污水进行截污,避免污水污染湖泊,逐步对滨带的自然条件、植物种类、生态功能进行修复。氧化塘是通过人工方式修复过的,建立了围堤、防渗层,工作原理就是发挥自然中生物的净化力对污水进行净化,其处理污水的技术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污水在氧化塘的净化过程同其在自然水体中的净化过程是相似的。(2)雨水处理。雨水降落到地面,含有的污染物相对较多,水质不好。利用下渗砖、雨水收集沟槽等可以把雨水集中在一起,通过处理系统对雨水开展净化。雨水净化后水质会变好,再溢出沟槽渗入到边坡位置的绿植之中,通过植物的根系进行深入的净化能力进一步减少污染。雨水被净化后,其中包含的有机物会被分解,之后通过植物、土壤的深层净化会渗入到地下,这样就能实现涵养水源的作用,植物自身的蒸腾作用会重新把液态水变为气态水,也完成了水的循环,可以使城市的湿度增加,为人们营造出适宜居住的条件。(3)重新建立湖岸、湖滨植物群。可以依托乡土植物对湖岸到湖滨的植物群进行重新建设,或者也可以依托本地区成长起来的植物实现这个目的。湖滨生态植物一般分为四个级别,具体包括湖岸、近岸湿地及挺水、浮叶、沉水等植物种植带。在建设湿地工程时,可以挑选那些亲水类的植物,例如朴树、重阳木、水杉、落羽杉等进行种植;近岸类和挺水类植物一般包括千屈菜、慈姑、水葱、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包括睡莲、荷花、莼菜等;沉水植物包括苦草、金鱼藻等。

结语

建设湿地公园时正确使用海绵城市理论,能够让公园中的湿地系统同城市中的海绵功能一起实现联动发展,这样才能把城市的建设同自然的生态功能建设整合在一起,也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城市公园的作用,建立宜居环境,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借助低影响、低投入、高保护的建设方式推动自然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伟.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分析[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21, 033(003):66-69.

[2] 王偲贤.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探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12):142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