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创+”课程建设是在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意志的基础上,浸润创造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以激发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感知、情感智慧、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为训练点,设置丰富有趣的学校课程,建设从创造性活动向创造课堂回归,从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向核心学科聚集的课程浸润结构。充分体现出价值普惠、结构重塑、开放生态、学科创新、持续发展、职业增值的六大特征。
关键词: 创+课程 浸润模式 六大特征
伴随着我国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力度的加大,学校要提供使学生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平台,开发以激发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感知、情感智慧、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为训练点的新课程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等,释放学生内在的创造激情,为创意破壳而出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打通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关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展现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倾向。
一是价值普惠
“创+”的第一“+”就是让全体学生都搭上创造教育的列车,体现在课程建设方面,就是让创造教育从“主渠道之外”汇入到基本课程和基本教学活动中。我们称为“四有”:
1.所有学科都有创造之责。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有的学科都以其特有方式滋养着创造力,我们把学科本质特征和创造力形成机制相联系,挖掘学科“金点子”,组织教师采取“一课二备三次案”模式,引导教师评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法选择等,达成最优化教学设计。
2.所有课堂都有创造之为。只有从课堂中生成的创造力才能面向全体并持续发展,我们基于“四学”+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与学科特征有机结合的学科变式,以及由知识建构课型、实践体验课型、整理评价课型组成的类别变式来表达“创+”课堂,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有效荷载,让学生体会课堂上发现和求异的快乐。
3.所有教师都有创造之能。以前理解的创造教育,大多偏向于“理科”,在小学,就是数学、科学等等。“创+”思维引导我们的全体教师挖掘本学科的创造增长点,如语文课中的古诗词、成语故事、寓言童话教学的戏剧化处理;英语课中的单元故事情景对话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语言、符号语言、视觉语言和多媒体语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4.所有学生都有创造之选。当初,只有少部分学生有幸成为“创造活动小组”成员,到如今,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拓展性课程,创造教育由原来的小众参与转为面向全体的常态的教育。
二是结构重塑
1.“创+”的第二“+”,就是让课程在整合中变得强大。从宏观上讲,就是从制式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走向广义的课程校本化。学校致力于寻求课程资源与教学程序的交叉点,将课程重构为创+基础课程、创+拓展课程、创+综合课程等基本层次。(图1)
图1-“创+”课程三个层级
⑴创+基础课程:由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组成,通过学科内的拓展融合、学科间的归类整合实现学科横纵向的联结,丰富课程的延展。主要是学科拓展,基于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主体,向学科能力、方法进行横向的延伸,并形成向关联互动,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嵌套叠加,强化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
⑵创+拓展课程:由思维开发课程、能力发展课程、实践开放课程组成,打通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关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展现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倾向。主要是以开设儿童戏剧、儿童版画、创造思维训练和读书交流校本课程,创造性社团,月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⑶创+综合课程:开发戏剧+系列课程、科技+系列课程、版画+课程,丰富学生思维训练与培养。从而实现学校“五种能力+一种精神”的课程目标。(图2)
图2-“创+”课程目标
戏剧+系列课程:一是儿童戏剧进课堂。音乐课通过“情境创设—动作造型—想象与创编—表演体验—评价再生成”五步教学法,对教材进行小型化、戏剧化、歌舞化的处理,力求普惠全体学生;关注音乐与美术、德法、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创意造型、角色扮演等12种戏剧教学法于课堂,使学生更扎实了知识掌握。二是设置专门课程及社团。通过儿童戏剧课、音乐剧社、戏剧节,进行自主编创、改编、排练戏剧节目,提高学生表演水平。三是进行开拓性实践。我校编创《一点点》《我是骄傲的中国娃》等19部原创音乐剧在全国及省市获奖,使学生在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精神基因,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图3)
图3-戏剧+系列课程
科技+系列课程:以科学、综合实践课为基础课程,以创造思维训练课为校本课程,以生物探秘等科技社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未来工程师等赛事以及十大科技体验场馆和科技实践活动为创客课程。释放学生内在的创造激情,为创意破壳而出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图4)
图4-科技+系列课程
版画+课程: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通过自主构思,绘、刻、印的操作过程,提高儿童动手、设计和创造能力。
低年进行实物拓印版画、吹塑纸版画,中年水印版画、套色版画,高年木版画、橡胶板画等创作,让学生体验不同画种的表现感受,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经过三类课程的浸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些,创造力自然生发。
三是开放生态
“创+”的第三“+”,就是把学校和课堂做大。从实践源头上说,创造教育就是“学校+社会”而来,从发展路径来说,创造教育对任何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都有开放性。“创+”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放课程供给和流通环节,引各方力量参与到学校的创造教育中来,周边大学及科研院所成为我们独特的课程来源,如生态所支持的《生物探秘》课程,工业大学支持的《3D打印创新课》,市基金会支持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元而丰富的十大体验场馆,如中科院生态研究所的孢子实验室、树木园、标本馆、清原野外台站,水木田园有机蔬菜农场,黑殿科技VR体验场等。
2.开放课程组织和实施形态,积极探索长短课制度、大胆尝试组合学科教学、因地制宜采用翻转课堂等使教学多姿多彩。为学生创建了科学、艺术、体育多种社团,开展常规常新的主题活动等。
3.开放课程评价和验收流程,在家委会的参与下,开展基本学业评价,创造能力评价、期末评价,让人人都有机会走上领奖台。大力开展学校、家庭和学生全员参与的每学期教学开放,让创造教育价值观深入人心。
四是学科创新
“创+”的第四“+”,就是学科的伸展。按“互联网+教育”的句式,自然可以有“学科创+”,这是创造教育的主战场。以课标为根基,一科一主题,提炼学科教学提升创造力的方法,逐步形成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序列化实施的《“创+”课程指南》,这是对学科内容进行适当的统整与扩充,也是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变式与创新。下面具体说说我们是如何让学科实现横向增值与纵向增值的。
语文创+:阅读感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按年段设置语文+字文化/+绘本/+习作与评改/+整本书阅读/+主题研究,让人文渗透与语言习得自然而然,,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创+:建立“直观—表象—抽象”的模型思想。数与代数关注“再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空间与图形关注“再转化”--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思考现实生活;统计与概率关注“再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
英语创+:英语创+教育戏剧是跨学科整合的一种尝试,课堂上利用音效、语言、动作和戏剧表演等元素,对英语歌曲、歌谣、绘本、课本句型和语段等内容开展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体育创+:突出篮球特色,每周一节篮球训练课,并运用戏剧游戏进行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意志力等素质培养。
跨学科整合: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并设计、整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如: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桥梁”主题与数学、美术、德法三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多学科视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还设计“创+劳动食堂服务”、“我们一起做值日”课程,实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学科的统整。
五是持续发展
“创+”的第五“+”,就是课程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因,学生是果。我们说教育影响着人才的规格,从教育的专业角度解析,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特质,是有区别的。
我们以课程为变量,简要描述一下。课程重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格局初定之后,在课程内容的维度上,进入、流动、升级、淘汰的变化会一直存在下去。我们把“创+”课程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追求“技术——效率”为主。这是一个不破不立的阶段,要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迅速的改变,所以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搞各种小发明、小项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获奖。
2.追求“学法——效果”为主。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阶段,师生们一起探索创造的方法、规律,着眼更全面的教育效果,课程更加丰富。狭义的校本课程热,足以满足面向全体学生的需求。
3.追求“建模——效能”为主。课程走向整合,在宏观的课程结构、中观的学科内容、微观的学习实践等多个维度上寻求建模,以全面提高创造教育的效能为目标。这里所说的课程迭代,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一个持续的积累增值过程。
六是职业增值
“创+”的第六“+”,是课程伴随教师的发展,即教师实施创造教育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进步问题,而是要为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做一道连+法,我们追求综合的育人效应。创造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教师的创造之旅与学生的创造之旅在和谐对位中可持续延伸。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养,我们通过区域引领--校本教研--领悟提升,助力教师建立学科教学规律与创造教育理论的对接。
1.评价导行
“创+”评价,保证学校创造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实施“三度”策略。一是关于深度:深刻理解学生年龄特征,挖掘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适合的课程。二是关于广度:保证全员参与,真正使创造教育实现“全员、全科、全程、全面”的推进。三是关于效度:学校修订“创
+”各学科课堂量表,从教学目标、学科素养、创造力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四个方面,评价创造课堂的高效性。
2.主题引领
在当今多元化课改实践的背景下,文化路小学既广泛吸收广大同行的先进经验,又紧紧咬住创造教育的主题,为学校教师的业务成长开辟一个方向明、不折腾的内部环境。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秘诀。
3.项目深化
我们深知,教师的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将其设计成序列化、长行程、有质感的项目。比如我们的课程开发,就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抓手,一大批教师通过课程开发历练成创造教育的草根型专家。
4.系统提高
学校的“创+”课程由粗线条课程外观向精致型课程外观的变化、发展、升级的过程,催生了名师工作坊的建立,推动课程呈现自创性、生活性、序列性、传承性和发展性五个特点。学校拥有了一批国家级优秀课教师、省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引领区域教师们积极探索科研方法,优秀的教师团队不断积聚力量。
随着学校在集团化办学格局中的担子越来越重,创造教育不仅做为具体的教育理念而推广放大,创造教育的行为文化也在助力集团化改造进程。创造教育的品牌非文化路小学独有,但“创+”文化深入人心让我们有了自己的特色。师生们发展了“创+”文化,“创+”文化也成就了师生。
作者信息:王丽,(1965.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小学生创造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