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浅谈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

孟玉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523000

摘要:自诺贝尔奖创立以来,经历了百余年历史,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奖,但中国总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目前为止排除存在政治争议奖项,中国大陆地区仅有2人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回顾诺贝尔奖的设立与评选,分析诺贝尔奖的意义可发现,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科研机制问题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都是影响中国人获奖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缺乏实践。为此应该从更高的高度分析中国与诺贝尔奖的渊源,关注科研环境与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培养更多对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关键词:中国;诺贝尔奖;分析

  诺贝尔奖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奖项,长期以来一直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许和争取从不间断,但直到今日获奖人数寥寥无几,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的讨论与争论也甚嚣尘上。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一问题,还应该从诺贝尔奖的创立、评选,以及我国的科研与人才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对诺贝尔奖的认识

1、诺贝尔奖创立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命名的奖项,根据其1895年遗嘱共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五个奖项,用以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共颁发五个奖项,而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了“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并于1969年首次颁发,这一奖项也被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1]

2、诺贝尔奖评选程序

  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分别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瑞典文学院,以及位于奥斯陆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和平奖评定委员会。上述四个机构共同负责诺贝尔奖项的审议和决定,一般甄选委员会会在每年10月公布诺贝尔奖得主,颁奖典礼则定于每年12月10日,也是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从颁奖当年的前一年秋季开始,按照诺贝尔奖章程由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而后由评定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评选[2]。从2月1日起,6个诺贝尔评定委员会根据提名正式进行奖项评选,在这一过程中可邀请任何国家的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委员会将推荐书递交颁奖机构,并最晚于11月15日前做出决定。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获奖者可获得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诺贝尔奖只颁发给个人,但和平奖可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得奖可在死后授予[3]

3、诺贝尔奖的意义与局限

  诺贝尔奖设立的意义在于表彰“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在其发展百余年历史上,诺贝尔奖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和艺术文化的提升,诺贝尔奖是衡量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象征,也是激励无数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为美、英、德、法,除此以外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也有获奖,他们对于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推进作用[4]。虽然诺贝尔奖项的设立意义远大,但在其实际评选与颁发中,也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与颁发会受到政治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和平奖更是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导致奖项颁发的存在争议。除此以外,诺贝尔奖奖项覆盖范围有限,并未能够对数学、生物、天文等学科提供激励,因此,在分析诺贝尔奖时也需要客观考虑到其局限性。

二、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问题

  中国的教育体制依然为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其发展潜力和能力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知识的灌输,无法让受教育者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也无法产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基础教育扎实,知识储备相对丰厚的人才,但应试教育唯分论才的情况也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中缺乏创新,形成死读书的学习习惯,考试能力很强但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也无法培养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先进人才[5]。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随着国家发展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不断变化,我们对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教育体制也需要与之相对应,如此才能摆脱应试教育条件下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疏于主动思考的问题,从而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2、科研机制问题

  我国科研机制上的问题也是无缘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从建国以来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几经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发表刊物为重心的评价机制,对于学术成果评价的重视度不断降低,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往往会得到较多鼓励,而真正能够用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往往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在畸形的科研机制下,越来越多新一代科研人才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表文章上,专注科学研究的能力减弱,科研环境逐渐恶化,也影响了我国的科研能力提升。另外,在科研机制影响下,人才评价也更加注重学历和职称,留洋背景、院士头衔、博士学位等都成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所追求的目标,而其能够放在科学研究与实践上的精力逐渐减少,影响了人才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6]。此外,国家对于科研工作本身也不够重视,不注重发掘科研人才,导致真正有理想、有希望拿奖的学者终身不能出头。例如能够与华罗庚比肩的陆家羲学者,他的科研事迹的传播竟然是来自于国外学者,国内竟然尚无人知道他的科研成果。而且直到陆家羲在贫困交加中去世之后,才得到国家的重视,他的科研成成果才得到肯定,这真的是非常讽刺。科研机制的问题不解决,国家不能为真正有学识、有才能的学者提供支持,只会导致中国人距离诺贝尔奖更遥远。

3、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同样是中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之一,相较于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严密逻辑思维,中国文化则倾向于直观、类比的形象思维,我国古代科技体系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科学体系,也影响了当前的科技生产力发展。中国文化除了在体系上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外,对于创新、标新立异也并不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提倡中庸,长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导致现阶段中国的人才也欠缺足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难以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科研成果和文化作品。

4、实践的缺乏

  回顾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渊源可发现,我们在思想上、科研上乃至人才培养机制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但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失利,主要还是缺少实践。无论是教育体制的不足、科研机制的落后、固有文化思想的差距,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欠缺足够的实践。教育机制倾向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环境更偏向于理论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缺乏构建优秀实验的环境和条件;思想上更专注于形象思维模式,对精确、具体内容的挖掘缺乏。上述内容都导致了实践缺乏,最终影响了科学与社会的进步发展。

结束语:

  诺贝尔奖象征着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能够获奖的个人与团体无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丰功伟绩,但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如今,中国人获奖次数寥寥无几。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除了受到各种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外,我们的教育机制、学术环境、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最重要的实践欠缺,都是需要客观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比尔金.走近诺贝尔——诺贝尔奖与中国[J].红蜻蜓,2021,14(12):20-23.

[2]郑永春.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界的启示[J].中国科技教育,2019,28(11):74-75.

[3]孙玉涛,陈灵芝.诺奖候选人学术影响、提名人身份与获奖概率[J].科学学研究,2019,37(09):1550-1557.

[4]梁伟,李菡丹,王碧清.屠呦呦 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J].中华儿女,2018,07(03):72.

[5]操治国,汪天平.浅谈诺贝尔奖与中国[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6,14(01):60-62.

[6]赵丽生.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J].会计之友(上),2007,25(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