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反思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反思探讨

王震

陕西中智瀚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710061

610112198209232533

摘要:现阶段,在全新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乡村旅游发展打通我国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道,进而全面落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振兴发展的总目标,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反思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规划;反思;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概述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抓手,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乡村旅游的核心旨归在于解决国家贫困户温饱问题,立足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地方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旅游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民群体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均是聚焦三农问题,所以两者在目标层面有着耦合性。基于目标实现程度生成的社会效果而言,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立足于深化乡村地区绿色发展,塑造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全新发展格局。而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生态宜居目标相契合。换言之,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生成的社会效果之间相辅相成,两者在目标效益层面有着耦合性。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目标效益耦合能够推动旅游扶贫快速转型升级,推动两者有效衔接与融合发展。

2 乡村旅游规划重解

2.1 乡村旅游规划对象与目标要再定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不仅是游客休闲游憩的场所,更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延续的地方。空间功能延续下的乡村旅游,服务对象不仅是游客,还包括乡村居民,他们既是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也是乡村风貌和设施的受益者。因此,乡村旅游规划应以乡村居民和游客为共同服务对象,以建立主客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目标,在规划内容、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时满足游客与乡村居民需求,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契合一致。归根结底,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实现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中国梦。

2.2 乡村旅游规划内容要全涵盖

乡村旅游规划应以乡村文化为内核,聚焦乡村振兴,从形式到外延,进行全局性的开发与建设。因此,规划内容要着眼于现实,循序渐进,协调各部门,以产业融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以多元业态壮大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乡土文化升华乡村旅游文化气韵、以“智慧服务”延伸乡村旅游美好生活; 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2.3 乡村旅游规划地位及关系要明确

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为基础,与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等融合对接,协调上下级各类规划。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逐步形成,正在进入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的“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新时代,国土空间是一切国民经济社会活动开展的空间基础和载体,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须严格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反思和内在逻辑的转变。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反思

3.1 重理规划逻辑

(1)统筹城乡关系,市场上,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群体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规划需要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前提,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合作上,同一区域的乡村旅游与都市旅游产品具有互补性,通过合理的产品组合与空间布局,能够弥补单一产品的缺陷,放大其旅游价值;发展上,乡村作为交通节点的末梢,需要与城镇畅通互联,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与支持。因此,应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统筹设计,将乡村旅游规划全面纳入城乡规划中。(2)融入风险意识,动态调整乡村旅游规划规划中要有风险意识,旅游业不可避免的脆弱性和波动性特征使乡村发展不能脱离乡村产业,而完全依赖于旅游业,任何规划都必须建立在乡村完善、稳定的产业基础上。因此,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规划,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韧性,将旅游业作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调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流动性和活力。在规划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预测与评估,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动态调整体系。(3)坚持底线与反向思维,创新乡村旅游规划强调底线思维,对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既要视角前瞻,以创新创意激发活力,还要坚持适度原则,尤其是对涉及农业基本生产底线的,要坚持农业生产为根本,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保护村落原生自然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两条控制线。同时,与都市完整成熟的旅游服务系统和配套设施相比,乡村旅游基础条件的薄弱也制约着乡村旅游各要素的平衡发展。因此,要以反向思维指导规划,通盘考虑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以创新思维发挥乡村产业优势,弱化劣势,突破局限。

3.2 重构规划路径

(1)以文化为内核,回归“原真性”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根与魂”,立足乡村,凝练乡村文化,为静态历史文化注入时代灵魂,营造乡村文化传承与体验氛围,为乡村文化注入活力与生命。如同古建筑的修旧如旧,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理念,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核正是人们心中的那股“乡愁”,“原真性”是乡愁的最佳呈现方式。乡村旅游的原真性表述,既可以通过物质的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非物质的潜移默化,既可以回归日常生活场景中,也可以融入农事生产中。“原真性”的表达应该是广泛的,也需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延伸。(2)以大文旅观挖掘资源价值,撬动乡村动能现有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多依托于旅游规划中的资源评价方法和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融入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特征,以动态、全域旅游视角挖掘和评价旅游资源价值,建立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乡村资源评价体系。以大文旅观深度挖掘、开发旅游资源潜力,不仅对自然、人文等显性旅游资源评估开发,还要将乡村的产业资源、甚至乡村氛围等全面纳入乡村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体系中。(3)以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标志,区域协同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多落实在“村”一级的行政单位范围内,村落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竞争性,在资源相近的村落中,极易造成以借鉴为名义的照搬照抄、千村一面,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局面。(4)以空间布局为规划前提,延展空间功能乡村旅游规划中要充分将“三生”空间与乡村旅游开发融为一体,严格保护耕地,时刻紧绷生态红线意识,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导规划,在“三生”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和开发旅游价值,实现旅游空间的延展。乡村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不仅要考虑到旅游项目及辅助设施的空间布局,还需将乡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全面纳入到乡村旅游规划布局中,既与乡村规划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全面有效的利用和规范乡村旅游的活动空间。

结束语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乡村振兴连续作出重要部署,文件中多次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乡村旅游规划应顺应时代发展,以务实管用、标准严格、科学规范、完备有效的高质量规划体系和内容,保障乡村旅游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刘佳恒,丁一,魏玺,等.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实践[J].北京测绘,2019,33(10):1268-1271.

[2]王婷,姚旻,张琦,等.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8):140-146.

[3]朱鹤,张圆刚,林明水,等.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J].经济地理,2021,41(0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