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的防制策略与新型疫苗研制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IBD的防制策略与新型疫苗研制的研究进展

辛辉, 

    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赤峰市   02403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可直接侵害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导致雏鸡的B淋巴细胞受到损伤。IBD在流行病学、病原特性及防治上的突出变化是流行毒株抗原性变异,出现血清亚型、强毒和超强毒株,直接导致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IBDV履于双RNA病毒科,禽双链RNA病毒属(Avibirnavirus)的双旋螺结构,无囊膜,分血清型(鸡型)和血清型(火鸡型),血清I型对鸡有致病性,Ⅱ型分离自火鸡,但对鸡及火鸡不致病。 

IBD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在感染现场病毒可以长期存在,给现场防制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近十几年来由于疫苗使用及免疫程序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致使该病毒毒力和抗原性发生了变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又出现了血清型变异毒株(Variant)和超强毒力株(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使疾病的防制更加复杂化,最终导致传统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常常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该病仍是IBDV免疫学的研究重点、热点和难点。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接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仍是日前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有效手段。

一、生物安全措施由于IBDV对环境有相当的抵抗力,会持久地存在于污染的环境中,当环境中病毒粒体的浓度高时,鸡群受攻击的潜在机率会增大。因此一个鸡场一旦发生此病,随后鸡群还会再发此病。若加强鸡舍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可大大地降低鸡群早期暴露于病毒的机会,再加上适时的预防接种,会使鸡群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力。疫苗弱毒也是很稳定的,而且容易从一个鸡群传递到另一鸡群,它可能成为永久的病毒,可能会感染低母源抗体的雏鸡,会导致主动免疫力的产生,从而防止野毒的感染。

加强育雏舍的防疫管理,作好隔离消毒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消毒隔离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鸡舍内野毒的数量,从而降低IBD野毒的致病力。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给鸡群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鸡群所受到的应激,特别是作好马立克氏病、J型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干扰,这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对鸡进行的马立克氏病攻毒实验表明,人工接种鸡马立克氏病强毒约5天后,即可见到法氏囊及胸腺组织的显微病变和萎缩现象,鸡马立克氏病毒感染造成鸡群的免疫抑制不仅能增加对其它传染性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而且能够降低机体对其它疫苗包括IBD苗的应答水平。对法氏囊组织提供的保护效果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免疫马立克氏病疫苗的生物学及经济学意义等同于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

二、免疫防治策略

IBDV是一种抵抗力非常强的病毒,容易被携带和保存(在污染房舍中可存活4个月以上),单纯依靠卫生措施几乎不可能将其清除掉。此外,当致病性IBDV毒株(比如vvIBDV)和致弱的IBDV株(疫苗)同时存在于污染房舍中时,致病性毒株感染鸡的时间通常早于弱毒株。这是由于致病毒株可突破较高水平的残留母源抗体滴度,并且在体内的增殖速度较快,同时还存着疫苗的免疫空白期。这就意味着存在着一个易感期,即雏鸡对致病性IBDV已经易感,但对活疫苗接种尚有“抗性”。为使这个易感期尽可能地变得狭窄,鸡群应保证尽可能少与强毒接触,因此,需要做好鸡棚的清扫、消毒和限制外来人和物与鸡群接触。另一方面,雏鸡也应该尽早尽快地实施疫苗接种。

但这取决于所用疫苗的类型。用传统的中等毒力疫苗免疫时,要求根据母源抗体水平调整疫苗接种日龄,或者采取多次疫苗接种的方案。然而,一些新的免疫策略己被建议用于高水平母源抗体的雏鸡,它们包括:应用致弱程度不高的活疫苗(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它们具有较强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对昂贵雏鸡(种鸡雏)注射灭活疫苗;使用经反向遗传学技术研制的IBDV基因工程重组活疫苗,或用禽痘病毒、禽腺病毒或火鸡疱疹病毒作载体表达IBDV的VP2保护性抗原的重组活载体疫苗;胚内注射病毒—抗体复合物等。

对于IBD的防治必须采用有效的免疫程序,合理的免疫程序与母源抗体密切相关,母源抗体水平不同的鸡群,其IBD的免疫程序也不同。14-28d龄是雏鸡IBD抗体相对较低的时期,这段时间雏鸡最易受到IBD野毒的侵袭,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雏鸡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不论有多高,雏鸡IBD母源抗体都以一定的半衰期平稳下降,2-3周以后,母源抗体将不能有效地保护雏鸡免受IBD强毒的侵袭,所以对雏鸡进行IBD免疫,使其尽早获得主动免疫是当务之急,但免疫成功与否,与接种疫苗时IBD母源抗体高低有很大关系,如果接种疫苗时母源抗体太高,将对主动免疫造成干扰,如果接种疫苗时间太晚,则母源抗体消失,雏鸡得不到保护,所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接种IBD疫苗是IBD免疫成功的关键。国内外普遍采用给种鸡接种IBD疫苗,使雏鸡获得母源抗体。从而使雏鸡在早期得到保护,这一方法在IBD超强毒出现之前是合适的,在IBD超强毒出现之前,流行的IBD毒株不引起大的死亡。雏鸡早期感染致病毒株以后,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造成2-3周龄以内雏鸡的免疫抑制,也就是说,如果在2-3周之内保护雏鸡不被感染,那么IBD就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IBD母源抗体不能抵抗超强毒的攻击。目前我国IMD的流行情况很复杂,除了经典的血清I型毒以外,还有超强毒和变异株,有时是超强毒和变异株同时存在。IBD的流行常常造成雏鸡的大量死亡,所以用高母源抗体来保护雏鸡免受IBD侵袭的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对我国是不合适的,为了更好地控制IBD的流行,华南农业大学毕英佐教授提出了种鸡产蛋前不免疫IBDV油乳剂灭活苗的观点。其观点一是在肉用种鸡中取消IBD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二是在子代鸡中采用ld龄皮下注射接种1头份温和型IBD活疫苗或者0.5头份IBD双价苗,随后用IBD双价苗进行2次左右的重复免疫。

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会大大地削弱IBD疫苗的免疫效果,使得该病仍然存在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免疫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给0-5周龄幼鸡接种活的IBDV致弱毒,或者用IBD活苗或灭活苗免疫母鸡,使后代幼鸡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但是来自经典株很多对vvIBDV并不能提供100%的保护,其中弱毒株对无母源抗体和母源抗体低的雏鸡有效,接种后对法氏囊不呈现组织损害,但易受母源抗体的干扰。与活疫苗相比,灭活油乳剂苗主要针对种鸡进行免疫,种鸡在产蛋前免疫两次灭活油乳剂苗后其母源抗体可以给其后代雏鸡从一出壳开始即可提供2~3周的保护,这对IBD的防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新型疫苗的研制及其进展

传统的活毒疫苗由于疫苗本身的毒力与毒株的条件限制,使得免疫效果不理想、免疫保护率不高。因此,研制高效、安全、不受母源抗体干扰、不产生免疫抑制、毒力适中的疫苗已成为IBD新疫苗研制的关键。目前我国及国外一些国家在IBD的新型疫苗研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 重组活载体疫苗、压力失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以及核酸疫苗,近年来,国外在IBD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如采用野毒株VP2的cDNA序列插入重组禽痘病毒(rFPV)中进行蛋白表达,获得的重组疫苗即核酸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