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佛冈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地质环境条件差,是广东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之一。有资历记录来,区内共497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162处,崩塌330处,泥石流2处,地面塌陷2处,地面沉降1处,工程治理或自然消亡的地质灾害点440处,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主要分布在石角镇。研究认为,多雨年份和每年的4~6月份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其中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周期性、突发性、复发性、链生性、滞后性等特征。区内以小型地质灾害居多,威胁人口多,治理费用高,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以“监测预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
关键词:佛冈县;地质灾害特征;致灾特征;
0 引言
广东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佛冈县位于广东省中部,清远市东南角,北江支流潖江河的中上游。境内群山环抱,山岭广布,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土体破碎,地质环境较差,雨水丰富,地质灾害发育,尤其是强降雨季节、汛期,严重威胁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依托广东省佛冈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数据,对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地质灾害致灾特征,从而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佛冈县是清远市东南部的山区县,区内东、西部和中南部三面环山,群山环抱,山岭广布,山脉走向呈东西向和北东向,海拔900m以上山峰有10余座,崇山峻岭,巍峨壮观,属中低山~丘陵地貌。以潖江、烟岭河水系形成了东西向和北北东向的平原区及洼地,属河谷平原。
1.2地层条件
区内地层发育不齐全,出露面积较小,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及北西缘,由老至新发育有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和第四纪,地层区面积达270.56km2,约占区内总面积的20.90%。其中以第四纪分布最为广泛,达地层区总面积的47.85%,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洼地、现代河床及城镇区等;次为震旦纪及三叠纪,约占地层区总面积的44.13%;石炭纪和泥盆纪分布较少。
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1024.4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9.10%。侵入岩形成于侏罗纪和白垩纪,以侏罗纪侵入岩最为发育,岩性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
1.3地质构造
佛冈县北部及南部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体,中部总体上由西自东由一系列北东向-北东东向褶皱连接组成,涉及地层主要为晚泥盆世至晚三叠世,局部被晚三叠世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佛冈县共存3条主要褶皱带,分别是:
羊角山向斜:位于佛冈县城南侧,西端起于低村,向北东经羊角山至马鞍山一带被花岗岩切断,再向北东东断续零星出露。
下莲塘背斜:位于佛冈县城北侧下莲塘至铜场一带,轴向东西。轴部岩层为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砂页岩,两翼岩层为下石炭统石灰岩。
柑子洞背斜:位于石角镇西缘柑子洞一带,呈东西方向延伸。轴部岩层为中下泥盆统桂头下亚群砂岩、片岩夹砂砾岩组成,两翼岩层为桂头上亚群砂岩、片岩组成。
1.4气象水文条件
1.4.1气象
据佛冈县气象局资料,佛冈县平均降水量2152.3mm(1989-2020年),日最大降雨量达294.9mm,时最大降雨量达124mm,丰水年最多达3011.1mm(2016年),枯水年最少为1183.8mm(1991年),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对比相差近3倍。据统计:一年中,雨量多集中于4~8月,降雨量达1539.0mm,占全年的71.5%。根据汛期(4~9月)统计,暴雨平均每年6.6次,5月份出现暴雨的几率最大。特大暴雨平均每年2.1次。出现大暴雨的几率6月最大,为36%。
1.4.2水文
佛冈县内河流众多,河系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地处北江中下游,境内由于“观音山体系”的屹立,形成一个自然的分水岭,使两大江河南、北分流,潖江向南流入北江河,烟岭河向北流入翁江。由于境内河流都属山区型,集雨区山地陡峭,河床坡降大,汛期暴雨后,洪峰大,历时短,河道渲泄不畅,易造成洪涝灾害。
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2.1地质灾害类型
有资料记载佛冈县有各种类型地质灾害497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滑坡162处,崩塌330处,泥石流2处,采空地面塌陷2处,地面沉降1处。本次核查了497处地质灾害点,核查结果为工程治理或自然消亡的地质灾害点440处,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
2.2基本特征
2.2.1滑坡
佛冈县有162处滑坡地质灾害点,其中包括6处现状在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及156处历史滑坡地质灾害点。按成因类型划分,土质滑坡有147处,岩质滑坡有15处。依据滑坡规模分,大型12处,中型22处,小型128处。从地质灾害产生的诱发因素分析,自然因素诱发的滑坡有37处;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有125处。
滑坡多发生于人工边坡,多位于坡度30~60°之间的陡坡地带,按滑坡物质组成结构分析,滑坡以土质为主,一般厚度较薄,多小于5m,一般上部厚下部薄。滑移结构面一般较为单一,多为组合接触面,如松散覆盖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强风化与弱风化接触带、强透水层与相对弱透水层接触带等。
2.2.2崩塌
区内共330处崩塌地质灾害点,其中包括50处现状在册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及280处历史崩塌地质灾害点。按岩土成因类型划分,土质崩塌有293处,岩质崩塌有26处,岩土复合崩塌有11处。依据崩塌规模分,大型7处,中型42处,小型281处。从地质灾害产生的诱发因素分析,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有35处;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有295处。
a土质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0°,坡高大于5m的人工边坡临空面,为降雨等自然因素诱发产生,具有突发性强,危害性较大的特点b岩质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70°,坡高大于10m的人工边坡临空面,为降雨等自然因素诱发产生。一种常见于区内露天开采的建筑用花岗岩矿山采坑边坡;另一种常见于区内岩体差异性风化较严重的花岗岩区斜坡。c岩土复合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60°的人工边坡,为降雨等自然因素诱发产生。此类崩塌主要发育于砂岩、泥岩区。
2.2.3泥石流
佛冈县有2处泥石流地质灾害点,规模等级为小型,属花岗岩残坡积砾(砂)质粘性土夹微风化花岗岩块石、孤石构成的沟谷型泥石流。从其发生的地质环境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属降雨型泥石流,持续降雨导致“V”型沟道两侧及沟内土体吸水饱和、软化崩解形成群发性的崩滑地质灾害;②物源区沟道两侧斜坡较陡,上覆松散土层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冲刷而发生水土流失或崩滑。
2.2.4 地面沉降
佛冈县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共1处,规模等级为中型。诱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是采矿过量抽排地下水,在采空区周围一带的早石炭世长垑组隐伏可溶岩含水层赋存有大量的地下水,由于长期的抽排水形成了采空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土层内的地下水压力降低,使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增加,第四纪松散含水地层因压力增加而压缩,进一步加剧了地面变形的发展,最终产生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开裂和建筑下沉。
2.2.5地面塌陷
佛冈县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共2处,规模均为小型,属采空型地面塌陷。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据资料,其1989~2020年年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2152.3mm,而4~9月为佛冈县主要降雨期,4~9月的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1685.02mm,占年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的78.3%,尤以5月和6月为多雨月,占全年的38.4%;10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月,降雨量较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之和为467.2mm,占全年的21.7%。
对497处地质灾害点中已发地质灾害点发生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已发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4~6月,占全区已知发生时间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0.18%,由此可见,本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多由连续降雨及特大暴雨诱发,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产发时间基本相一致。
3.2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从佛冈县历史地质灾害点及在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各镇的分布情况来看,石角镇分布最多,有128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包括23处在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其次为高岗镇及迳头镇,分别有103处地质灾害点及99处地质灾害点;龙山镇、水头镇、汤塘镇地质灾害点分布数量较少。
4地质灾害致灾特征
4.1群发性
降雨是导致区内崩塌、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集中发生的最主要诱因,每年汛期在强降雨的控制和影响之下都会导致群发性的地质灾害的产生。只要降雨量值超过了特定的地质灾害预警阈值,则易引发强降雨范围内的多处地质灾害。
4.2周期性
区内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集中发生的周期性与区内汛期强降雨发生的周期性基本相一致。从区域内各季节的降雨量方面分析,调查区内每年的夏季汛期降雨量猛增,与此同时也是调查区内各种地质灾害的频发期和高发期,即每年4~8月是地质灾害的频发高峰期。从宏观气象水文条件方面分析,调查区每值丰水年,其区内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亦更为频繁。
4.3突发性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成灾条件比较成熟,在汛期降水相对集中且强度相对较大时,区内崩塌、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易发性较强且启动时间较短,形成过程比较迅速,预防预警的难度相对较大,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4.4复发性
在强降雨反复、长期影响的作用下,在具有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区域会再次产生地质灾害。
4.5链生性
区内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比较密切的互联性和链生性,表现为某一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发生之后会伴随发生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或者同类型新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
4.6滞后性
区内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对降雨的即时响应较好,但存在少数地质灾害在降雨结束后1-3天才发生,特别是花岗岩残积土饱水后会存在一个蠕滑的阶段,蠕滑至加速滑动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5结论
(1)有资料记载佛冈县有各种类型地质灾害497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滑坡162处,崩塌330处,泥石流2处,采空地面塌陷2处,地面沉降1处。
(2)石角镇分布最多,有128处地质灾害点,占25.75%,其中包括23处在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其次为高岗镇及迳头镇,分别有103处地质灾害点及99处地质灾害点;龙山镇、水头镇、汤塘镇地质灾害分布数量较少。已发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4~6月,占全县已知发生时间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0.18%。滑坡以小型残积土层滑坡、浅层滑坡为主,破坏形式以滑移-拉裂破坏为主,主要发育于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地带;崩塌以小型残积土质崩塌居多,以小型、低位崩塌为主。
(3)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周期性、突发性、复发性、链生性、滞后性等特征。
(4)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增强科学防灾避险意识,提高全民的地质灾害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