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构建海绵城市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构建海绵城市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杨永强

缙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园土空间规划服务中心  浙江省丽水市  321400

摘要: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新时期下,城市水问题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为将城市水问题解决,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但在海绵城市建设期间,暴露出的问题逐渐增多,诸如海绵城市建设重指标、情实际等,导致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无法达到预期。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应该将海绵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合理制定海绵城市空间建设策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系统;构建

0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对我国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涉水问题的综合性解决有很大促进作用,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明显。为推进城市化稳定发展进程,应该先进行系统且科学的规划,对各方工作高度整合形成综合效应。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整理海绵城市规划与当前各级规划之间的连接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便于海绵城市落地的规划和管控措施。

1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的重点

1.1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的目标和指标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海绵城市系统构建要从实际出发,将海绵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作为总体目标,新建区要将目标作为导向,建成区要将现存的问题作为依据,以黑臭水体治理、城市内涝治理等作为突破口,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雨水径流问题严加管控。对国土空间加强保护并提升利用质量,除了可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之外,还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海绵城市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应该围绕中心城区内为已经建成的区域,逐步拓展和延伸直至覆盖整个区域。具体如表1所示系统构建的目标指标。

表 1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目标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

指标说明

范围

指标层级

1

水安全

城市排水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排水能力

市域、中心城区

预期性

2

城市防涝

城市内涝灾害防治重现期

市域、中心城区

预期性

3

城市防洪

满足国家既定要求

市域、中心城区

预期性

1

水环境

水环境质量

最低地表水标准为Ⅳ类,不能比当前的水质差

市域

预期性

2

城市面源污染的管理与控制

严格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中心城区

预期性

1

水资源

雨水直接应用现状

雨水利用量可对自来水的比例加以替代

市域、中心城区

预期性

2

污水再次利用情况

污水处理量与再生水利用量比

市域

预期性

3

供水管网的损坏情况

供水总体用量和管网漏水量比

市域

预期性

1.2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的思路与内容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在建设海绵城市系统过程中,应当把工作重心置于与土地空间规划内涵、目标的结合上,合理地对海绵城市内容变化和调整,以解决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之间的关系相互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加强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和用地地表径流系数,确保最终形成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具有复合特征,从而让海绵城市规划系统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

图 1 控制线和海绵城市规划范围关系

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海绵城市系统构建对策

2.1 构筑自然安全格局

海绵城市系统的建立要在遵循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基础上,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形成自然安全的全新局面。

(1)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加强优化,打造新生态空间格局。在构建海绵城市系统期间,区域生态功能发挥的作用很大,不仅要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空间,还要承担生态保育作用,让城市的人们能始终呼吸到新鲜空气,解决传统城市建设期间出现的空气污染问题。为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应该从自身城市角度考量,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相关管理措施严格落实,保护好生态功能区,让区域能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给予绿地生态功能高度重视,采取可行的办法恢复和建设,重点关注大型城市绿地,建立健全的绿地布局结构,保护绿地开敞空间,使之形成健全的绿地网络体系,凸显开放性和完整性特点,确保城市环境质量能持续优化,城市中的景观类型更加多样化,打造良好且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1]

(2)对河道、水库保护控制线明确划定,切实落实蓝线管理规范和水系保护。划定的保护控线要保证合理,加大水体和岸线的保护力度。针对制定的蓝线管理标准,应该严格执行,确保不会出现水体空间被破坏的问题。对河流水系加强维护,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提升防洪和供水的安全性。同时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出发,预先控制水源工程以及河流水系的保护。围绕水资源保护要求,对水源保护区域持续改进,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应用违法建筑和菜地消除、推进饮用水源截污工程等可行办法,让水源保护地区的地表生态系统能恢复到原本状态,促进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增强,降低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出现概率[2]

2.2 加强灰绿基础设施建设与统筹

对污染问题系统化治理,加快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步伐,彻底解决水体黑臭问题,为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

(1)对点源污染逐一解决,形成健全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并落实,真正实现扩容提质,使中心片区、城市更新带的高效管理要求能真正达到要求。不论是旧城改建区或者新建设的区域,都要根据雨水分配政策实施。对城中村或者老城区应该推进雨水分流改造建设进程。如果区域内在的施工阶段存在着分流改造困难问题,必须把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视为CSO问题的解决方向。同时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力度,全面净化城市污水处理厂水尾,保证能达到对河污染物整体消减的目的。重点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品质,使景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的需要得到解决,切实做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3]

(2)对面源污染加强管理,严格进行较低强度的建设与开发,使高强度建设地区的水文条件影响能彻底缓解,以此达到对径流全方位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实施中等强度的降雨管理,做好系统的布局和整合,改造传统的方式,形成健全的城市降雨管理系统。

(3)将治水提质工作现状作为依据,严格执行一河一策,利用分段或者分功能的办法开展治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将污染严重的水体彻底消除。应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办法,在综合流域特征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地制定应对办法。

2.3 促进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

为保证城市水安全,在海绵城市系统建设期间,应该在依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与特点的基础上,促进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1)采取可行的办法对河道断面加强整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深入开展河道断面拓宽等工程,着力促进河道防洪能力的增强,保证能将产生的灾害彻底减小。从防洪安全角度考量,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预留充足的河道宽度。同时将生态化的整治工作实施到位,强化对河流净化、生态景观等综合功效的有效利用。针对沿河的生物群落,应该制定合理的办法加强保护。沿河道适当设置亲水节点,给市民创造便捷的休闲空间。

(2)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城市规划设计情况,对排泄渠道灵活设计和布置,使超标雨水的排出问题彻底解决。以河道水系为基础,把明沟、暗渠等用作排涝渠道,对长度合理设定。同时对调蓄系统加强建设,使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雨水调蓄系统相衔接,对收集到雨水高效使用,用作道路冲洗等,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能提升,避免出现浪费问题。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下,城乡规划管理职责与海绵城市规划紧密衔接,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在新的趋势和更高的要求下,应该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基础,加强对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不仅要将新理念渗透其中,也要对具体内容不断深化,提高系统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戴忱,姚秀利,陈凌.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1,36(1):7.

[2]蔡云楠,温钊鹏,雷明洋.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J].规划师,2022,32(12):7.

[3]寿银海.空间综合治理背景下的海绵城市格局规划研究[J].建筑技术研究,2022,5(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