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泰安 271514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5例肺部炎性病变患者,将其归入对照组。另外选取55例肺癌患者,将其归入观察组,针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双源CT双能量扫描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病变位置肿块的体积和CT值情况,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keV下腺癌、鳞癌CT 值同炎性病变相比较明显更低(P<0.05)。比较两组患者标准化碘含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肺部良恶性病变,应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查方法,可以从患者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体积加以鉴别,也可以借助不同keV下平均CT值加以鉴别,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部良恶性病变;双源CT双能量扫描;应用价值
肺部病变影像学定性诊断一向都是放射学研究的相关热点,胸部CT增强检查是对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比较常用的一种辅助方法,一般患者首先实施胸部CT平扫,然后实施多期增强扫描,但执行操作期间患者接受了较大的辐射剂量。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借助一次性进行双能量增强扫描,获取病灶虚拟平扫图,不但减少了辐射剂量,同时可以获取相应的碘分布图[1]。此次研究选取我院的55例肺部炎性病变患者和55例肺癌患者,观察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55例肺部炎性病变患者,将其归入对照组,其中包括41例男性,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9.1±7.7)岁。肺炎患者23例,肺结核患者18例,化脓性肺炎患者14例。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55例肺癌患者,将其归入观察组,其中包括40例男性,1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9.3±7.5)岁。鳞癌患者25例,腺癌患者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双源CT对患者进行检查,执行扫描操作前,让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患者采用仰卧位,足内头外方位,对患者加以叮嘱,保持双臂抬起状态,手放在后脑勺位置,以尽量减少扫描过程中由于双上肢与肩部导致的扫描伪影。扫描范围由肺尖到肋膈角,以实现对整体肺组织的有效覆盖。全部患者都在能谱扫描模式下实施双期增强扫描处理,对比剂应用碘海醇,使用剂量是1.2mg/kg,使用高压注射器予以静脉注射。X线球管相应旋转速度设置为0.5s/r,扫描层厚和层间隔设置为5mm,准直器宽度设置为40mm,自动毫安80-140kVp瞬时切换,分别在对比剂注入以后的28s、45s实施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操作。针对扫描后相应的动脉期原始数据信息,于GEADW 4.4工作站上完成相应的重建,使用GSI View软件对其加以处理。病灶选择中间层面,有效规避坏死组织、空洞、钙化和血管等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受到影响的位置,但相应分析范围需要超过同层面实质肿块的一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实验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表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病变位置肿块的体积和CT值情况
患者病变发生位置肿块体积及CT值对比情况详见表一所示。
表一 两组患者发生病变位置肿块的体积和CT值情况对比
指标 | 观察组(n=55) | 对照组(n=55) | t | P |
肺块体积(cm3) | 28.01±22.01 | 12.01±21.02 | 3.899 | <0.05 |
容积平均CT值(HU) | 44.01±28.02 | -8.01±37.82 | 5.672 | <0.05 |
平均容积CT增强值(HU) | 37.01±18.02 | 18.01±21.02 | 5.089 | <0.05 |
容积CT剂量指数值(HU) | 27.51±18.01 | 12.52±18.01 | 4.365 | <0.05 |
容积CT净增值(HU) | 50.53±27.01 | 35.52±23.01 | 3.137 | <0.05 |
2.2 不同病理组织在不同keV下相应的平均CT值情况
不同keV下腺癌与鳞癌相应的CT值显著低于炎性病变,差异明显(P<0.05)。但腺癌和鳞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二所示。
表二 不同病理组织在不同keV下相应的平均CT值情况对比(HU)
组别 | 腺癌# | 鳞癌# | 炎性 | F | P |
40KeV | 141.15±58.25 | 134.81±48.90 | 223.83±79.01 | 14.622 | <0.05 |
50KeV | 140.51±48.90 | 131.72±51.71 | 198.92±71.23 | 9.465 | <0.05 |
60KeV | 131.81±48.91 | 127.45±51.35 | 182.53±69.35 | 6.973 | <0.05 |
70KeV | 91.62±28.91 | 88.60±26.80 | 157.80±16.35 | 73.126 | <0.05 |
80KeV | 70.60±23.71 | 67.81±18.92 | 138.55±58.82 | 23.405 | <0.05 |
90KeV | 62.60±18.82 | 61.35±16.36 | 113.81±56.25 | 14.901 | <0.05 |
100KeV | 54.25±16.25 | 52.15±14.81 | 98.35±41.33 | 19.901 | <0.05 |
注:#表示与炎性病变相比较,P<0.05。
2.3 两组标准化碘含量值情况
两组标准化碘含量值情况详见表三所示。
表三 两组标准化碘含量值情况对比
组别 | 例数 | 碘含量值(mg/ml) |
观察组 | 55 | 0.271±0.086 |
对照组 | 55 | 0.415±0.106 |
t | - | 7.824 |
P | - | <0.05 |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病灶相应体积大小的变化,针对其性质的判定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影像检查表现不是十分显著的小病变,对其体积的动态变化予以充分掌握,对于病变的定性具有相应帮助[2]。通常状况下,良性病变肿块体积倍增的时间多于1月,慢性炎性病变2年以内体积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恶性肿瘤体积会在短时间内倍增,尤其是侵袭性较高的小细胞癌,在较短的1月内体积便会倍增。本次研究表明,恶性病变肿瘤体积要显著大于良性病变,同时相应的CT值也都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以上指标由CT值的层面表明,恶性病变的体积和CT剂量均显著高出良性病变,所以临床医师可以针对体积和CT剂量异常的相关病变组织加以遴选,同时实施更为深入的检查。
双源CT可以一同生成40-140keV范围相应的单能量图像和组织能谱曲线,可以实现对图像密度分辨力和信噪比的有效加强,这样对于病灶的显示也会更为清晰。本次研究发现差异主要集中于40-100keV范围内,针对该区间段相应的CT值加以对比观察到,不同keV下腺癌与鳞癌相应的CT值显著低于炎性病变,差异显著(P<0.05),但腺癌和鳞癌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充分表明炎性物质成分的强化相对比较显著,不同肿瘤病理类型相互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有研究表明,在肺内产生病变的情况下,相应的供血血管亦会随之变粗,然而同肺癌相比较,炎性病变血管的增粗更加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炎症的反复性刺激,促使相关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及其肉芽组织的大量增生所造成[3]。与此同时,炎性病变还会对肺外体循环相应的血管加以刺激,产生很多新的分支构成相应的血管网,促使病变附近产生较为丰富的血管网,这些血管网所造成炎性病变的强化程度,要高出癌性病变。然而伴随病变的逐渐进展,血管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不同时期病变会表现出不相同的密度和强化程度,使用的标准化碘剂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显示,在碘含量上,癌性病变标准化要显著低于炎性病变(P<0.05)。充分表明癌性病血供同炎性病变相比更少。
综上所述,使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可以针对肺部良恶性病变从体积上加以鉴别,也可以利用不同keV下平均CT值针对肺部良性病变加以鉴别,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海,赵琳,李兴杰.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肺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观察[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09):63-64.
[2]宁思阳,尚乃舰,姜智允,康平超,蔡妙田,牛羊羊.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肺病灶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09):1593-1596.
[3]白丽,苏雪娟.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肿块的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