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县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1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8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各40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低剂量组接受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统计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大幅超过低剂量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92.50%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标准剂量组患者的75.00%明显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超过低剂量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标准剂量,低剂量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更佳,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炎症的改善效果更好,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替普酶;丁苯酞;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临床效果
近年来,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可达(525~873)/10万人左右[1]。临床上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导致患者心脑血管不良预后发生率的上升,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疏通脑部血流、开通闭塞血管为主要治疗目标,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是一种常用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是一种血栓溶解药,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含526个氨基酸,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进而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对再通血管紧缩具有疏通作用,可有效改善脑细胞及脑神经缺损程度[2]。本研究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患者为研究对象,刍议不同剂量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且<55岁,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与疑似闭塞血管支配区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局灶神经功能缺损。(2)发病时间6小时内。(3)头部CT排除颅内出血,脑实质低密度改变<1>大脑中动脉区域,后循环低密度影范围<脑干及单侧小脑半球1/3。(4)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或患者直系亲属理解并签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最近3周患者有颅内出血史。有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2)血糖<2.8mmol/l 或>22.0mmol/l。(3)急性出血体质,凝血因子缺陷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7或血小板计数<100×10*9/L。(4)预计生存时间<90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剔除标准:(1)治疗过程中死亡者;(2)术后半年内失访者;(3)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者;(4)实验数据丢失或记录不完整。严格依照上述入选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将所有患者采用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个组别即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低剂量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0.58±12.36)岁;标准剂量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9.67±11.78)岁。两组受试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数据相近,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建立绿色通道救护措施,均进行相应体征检查,快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低剂量组组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应用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为60 mg,15%首剂量应在1 min内静脉推注完,其余剂量应于1h内静脉泵入。标准剂量组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应用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为90mg,10%首剂量应在1min内静脉推注完,其余量应于1 h内静脉泵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6 h应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100ml/次,输注时间60 min,2次/d,2组患者治疗均持续2周。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给予低谢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等常规药物支持治疗,溶栓后24~36 h,对头颅实施CT复查,如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则需随时复查头颅CT。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GCS评分、mRS评分,治疗后24h的NIHSS评分,GCS评分、治疗3天后NIHSS评分、GCS评分,治疗
2周后NIHSS评分、GCS评分、mRS评分,患者治疗后并发症(颅内出血、肺部感染、脑疝形成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天后、治疗2周后的炎性因子(hs-CRP、TNF-α、PS、IL-1、IL-6、IL-8)水平。
临床疗效根据NIHSS量表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治愈为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减少程度达到91%~100%;显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NIHSS评分减少程度达到45%~90%;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NIHSS评分减少程度达到17%~44%;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NIHSS评分较治疗前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HISS量表评价,总分为45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佳。炎性因子水平检测:于清晨空腹下采集3mL静脉血,将其置于15IU/L的肝素抗凝玻璃试管中,300r/min离心,分离血浆,置于20℃环境下保存。样本收集完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hs-CRP、TNF-α、IL-2、IL-6水平进行检测[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其中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且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率(%)表示;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大幅超过低剂量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标准剂量组 | 40 | 37.25±10.31 | 27.14±5.25 |
低剂量组 | 40 | 38.11±11.24 | 19.35±2.26 |
t | - | 0.309 | 7.465 |
P | - | 0.759 | 0.000 |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与低剂量组92.50%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标准剂量组患者的75.00%明显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n(%)] |
标准剂量组 | 40 | 6 | 9 | 15 | 10 | 30(75.00) |
低剂量组 | 40 | 15 | 13 | 9 | 3 | 37(92.50) |
x2 | - | 4.501 | ||||
P | - | 0.034 |
2.3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超过低剂量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3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 | 例数 | hs-CRP(mg/L) | TNF-α(ng/L) | IL-2(ng/L) | IL-6(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标准剂量组 | 40 | 13.15±2.63 | 6.84±1.23 | 49.35±10.47 | 28.12±6.35 | 20.17±3.58 | 13.12±2.56 | 94.38±12.38 | 57.38±5.67 |
低剂量组 | 40 | 12.87±2.57 | 4.26±0.97 | 50.24±11.06 | 14.56±2.17 | 19.86±3.21 | 7.56±1.33 | 96.11±13.18 | 43.26±3.85 |
t | - | 0.417 | 9.021 | 0.320 | 11.068 | 0.353 | 10.556 | 0.524 | 11.284 |
P | - | 0.678 | 0.000 | 0.750 | 0.000 | 0.725 | 0.000 | 0.602 | 0.000 |
3 讨论
近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比例越来越高,不同国家溶栓比例有所差异,但均较低,约1.4%-14.6%;研究发现,仅有15%-32%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到达医院,这些患者中40-50%满足静脉溶栓标准,而最终能够溶栓的患者则更少[5]。静脉溶栓自1996年批准用于临床以来,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益,目前多数指南均推荐静脉溶栓作为早期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案。阿替普酶是一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的溶栓制剂,对纤维蛋白有高亲和力,即仅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对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无明显的纤溶作用,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不大,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故有选择性局部溶栓作用,为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但其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使用的普及[6]。关于阿替普酶量效关系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美国及欧洲国家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建议0.9mg/kg为静脉溶栓常规标准剂量,而日本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建议0.6mg/kg为最佳剂量[7-8]。但针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何种剂量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一直缺少相关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葛淑瑜等人[9]通过比较小剂量与标准剂量静脉阿替普酶治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比较上,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
24h和90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剂量组溶栓后90d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小剂量组;安全性比较上,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治疗后90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标准剂量组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小剂量组。但此项研究为Meta分析,国内仍然缺乏具体的临床研究证实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所达到的效果是否一致,不良反应是否相同。
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成份是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能显著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动物药效学研究显示,丁苯酞通过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神经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明显缩小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可能的机制为:促进内源性 VEGF 表达,快速有效建立侧枝循环,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脑血管内皮 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调节缺血状态下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脑缺血后认知功能恢复[10]。
本次研究中,我院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不同剂量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后,结果发现,治疗前,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NIHSS评分大幅超过低剂量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92.50%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标准剂量组患者的75.00%明显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超过低剂量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相比于标准剂量,低剂量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更佳,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炎症的改善效果更好,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5):356-36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玄丽慧,张娴娴,易琼,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93-1095.
[4]Liao X,Wang Y,Pan Y,et al.Thrombo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Investigators.Standard dose intravenous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stroke is better than low doses[J]. Stroke, 2014, 45(8):2354-2358.
[5]Towfighi A,Markovic D, Ovbiagele B. Consistency of Blood PressureControl After Ischemic Stroke: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J].Stroke,2014,45:1313-1317.
[6]田月明,佟旭,曹亦宾,等.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23(8):588- 592.
[7]Adams H,Adams R,Del ZG,et a1.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2005 guidelines updat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e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5,36(4):916-923.
[8]Wolff V,Zinchenko I,Quenardelle V,et al.Characteristics and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Cannabis Users Compared With
Non-Cannabis Users[J]. JAm Coll Cardiol, 2015, 66:2052-2053.
[9]葛淑瑜,于妍婷,陆绪亮,等.小剂量与标准剂量静脉阿替普酶治疗国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J].心电与循环,2018,37(4):229-236.
[10]李园园.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12(1):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