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龙峰小学322200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劳动是一种基本最基础的项目,更是提高道德的有效方式。职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中心工作场所教育。传统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小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及劳动思想的养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性。由此可见,在“以劳育德”视域下,探究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是有重要的育人意义。
关键词:以劳育德;小学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
劳动教育与德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以劳育德,建构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新型教育体式,开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大主题。劳动教育因本身蕴含的深厚时代内涵与教育意义,值得学界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
1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
1.1播下梦想,提升道德认知
在传统的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是一种自由的、幸福的教育。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创造、发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展望未来,让他们播撒下梦想的种子,提升道德认知。例如,在美术课上,有学生不小心将颜料洒在墙面,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将墙面处理干净,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化丑为美。学生发现颜料难以清除,就在原有颜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色彩,将其变成装饰教室的涂鸦图案。教师鼓励学生:“你不是梦想当一位美术大师吗?你看,今天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为我们班级创作了一幅精彩的壁画。”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加以引导,以劳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劳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样学生自然对未来充满憧憬,也提升了道德认知。教师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以劳育德,让学生在愉快的劳动中,提升道德认知,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
1.2养成劳动习惯,坚定道德意志
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劳动技能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害怕吃苦,容易在劳动的过程中打退堂鼓。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力,缺乏奉献精神,既害怕劳动的艰辛,也不愿意付出。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坚定道德意志。例如,在体育课上,不论严寒酷暑,学生都要协助教师搬动运动器材;在美术课上,学生要自主清理泼洒出来的颜料,整理废纸;在数学课上,学生要协助教师整理尺子等教具。此外,学生还要养成习惯,积极主动地清理黑板,帮助教师开关投影仪等。在上述劳动过程中,学生还要相互提醒,如果有同学出现倦怠、厌烦的心情,其他同学要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中。这样,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坚定道德意志。
2“以劳育德”视域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2.1创设“以劳育德”主题环境,营造良好的劳
动教育氛围。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对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导向作用。“以劳育德”视角下,学校及教师应依据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身心发展特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多种场所资源,积极创设丰富的“以劳育德”的主题环境,在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力度的同时,深化师生有关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的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整体调控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以劳育德的实施保障
劳动教育是广泛的,但是它的本质指明的是促进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并确认了教育的道德价值。如何发挥“以劳育德”的效用,是一个有挑战性的命题。首先,要明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与融合性,彰显其育德之效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可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开展新形式的劳动教育,如合作体验、生产劳作、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紧扣劳动教育中的育德目标,从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进行德育的拓展延伸。通过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并使其逐步养成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道德品质。在服务类劳动中,通过学生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友爱他人、热情善良的品质。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与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以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外显的劳动行为,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其次,要保证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发挥学校的抓手力量。劳动教育作为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同等重要性,不应沦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附属品。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保证课时数量,给予充分的教学与实践时间。同时,根据实际,可设置“弹性”的计划,安排课程之外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主阵地,有义务承担起劳动教育课程在时间与空间设置上的责任,且应依法依章程对教师的执教进行监督,督促并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为课程从政策文件迈向现实生活发挥重要的抓手力量。
2.3整合“以劳育德”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实现“以劳育德”的关键所在,因此,“以劳育德”视域下,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整合校内劳动教育资源、优化社会劳动资源、挖掘利用家长资源等方式统筹“以劳育德”的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开发如农场、社区、公园等适合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场所,持续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参与劳动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校内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创设“角落花园”劳动教育环境,开展种植花草、蔬菜等小型植物的种植活动;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学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身边的劳动小事为突破点,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及责任心。在开展校外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时,学校应充分挖掘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使其在社会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投身实践,从而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以劳育德”主题环境,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设置“以劳育德”教育课程,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提升师生及家长对劳动育人价值的深刻认识;充分整合“以劳育德”教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协同家校劳动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是“以劳育德”视域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直接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吴丹娜.以劳辅教,实践育人的探索——以牡丹江市长安小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5):117-118.
[2]范学梅.新时代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J].读写算,2022(3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