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学生社区融合生存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2
/ 2

特殊需要学生社区融合生存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吴善亮 ,王玉兰

镇江市特教中心   江苏镇江   212000

创办于1937年的镇江市特教中心是一所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康复教育,融听障教育、智障教育和特教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以感恩•自强教育为主线,秉承“关爱每一个残障儿童,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自201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江苏省前瞻性项目“特殊需要学生社区融合生存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着重在社区融合康复、社区融合德育、社区融合教学、社区融合职训和社区融合心理等五个方面培养特殊需要学生的综合生存能力,探索出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实践路径,初步形成了有效、务实的做法,促进了特殊需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个别化社区融合康复增强了适应力

1.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一是利用镇江市特殊教育爱心融合协作联盟平台拓展残障学生社区融合康复实践活动,邀请李拉教、何侃、李晓庆、昝飞等十余位知名教授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魏燕主任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讲座。二是开发了镇江市特殊需要学生个别化康复和教育平台,系统在教师教育评估的基础上自动生成TEP,为个别化康复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平台的搭建既有政策层面,也有实践层面的支持,为课题研究和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2.打造基地、多元融合。我们以评估为基础,实施“五步式”融合康复。即:“评估——实施——再评估——调整——再实施”。根据项目目标,确立了残联、医院、家庭、社区、普校五个社区融合康复实验试点基地。

(1)与残联相结合,实施“互补式”融合康复。一是在残联成立聋培学前康复实验班,定期组织聋培低年级学生走进残联开展康复训练,共享康复资源。实现双向互补式融合。实验班设置在我校,将聋培学前儿童进行融合,建立蒙氏教学、感统训练和言语个训等康教融合工作机制。我校派一名教师在实验班对另两名残联派驻的康复教师进行康复技能培训。(2)与医院相融合,实施“订单式”融合康复。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建立融合康复协作单位,由课题组教师将有需求的学生带入这些医院,由专业的医生对他们进行医疗康复。(3)与社区相融合,实施“个别式”融合康复。学生在学校中的康复训练不能完全满足其在社会上的适应需要。我们带残障孩子到社区,在超市练习上下电梯,练习走路牙,进一步提高他的社区生活适应能力。(5)与普教相结合,实施“双向式”融合康复。一是残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实现普特融合。二是利用普通学校的优势,普通学生进入特教学校,引进普校优秀教师为残障学生送来别样的教育和关怀,实现普特双向融合康复。

(二)生活化社区融合德育增强了交往力

1.以德育积分考核为重点,增强学生自强意识与自强能力。我们主要开展了“六会一技能”德育积分管理;加强“适性教育”框架下的“一技能”培养的同时,围绕学生“六会”打造“三线一体”德育体系。“六会”即“学会遵守公德,我记牢;学会自信负责,我能行;学会敬业吃苦,我不怕;学会主动参与,我来做;学会合作生存,我来帮;学会感恩他人,我珍惜”,“一技能”即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者生活技能。“三线一体”即:校长—德育处—备课组长—任课教师为主的德育教育主线;学生会—团组织—少先队—班委会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主线;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德育网络主线;总体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生命,会生活,能生存,乐成长”的人。培高中金琳琳同学获得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聋高三吴泱毓同学在2020年获评“江苏省最美中学生”。

2.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构建生活化公民教育德育课程。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将德育课堂开设在社区、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活化社区融合德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开展了《共抗疫情,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设计;开展抗疫征文活动;邀请抗疫英雄与学生面对面;80余名聋生参加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广场演出镇江分会场暨金山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与镇江市图书馆共同开展“书香校园 馆校联盟”无障碍电影进校园播放活动,连续播放3场;与镇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举行“一盔一带,守护安全”122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参加“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与市广灯处联合开展“听三千年历史,观三千里江山”融合活动等。

(三)情境化社区融合教学增强了学习力

1.加强培训,掌握技能。组织开展社区融合教学专项培训10多次;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拉教授签订共建协议,在我校成立了融合教育专家工作坊,李教授定期来我校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学校购买了部分融合教育书籍供教师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能力。

2.依托社区,挖掘资源。将学生带入社区,利用医院、超市、普校、银行、交警部门等资源进行融合教学。今年助残日,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和高新区悦尚超市成为融合教学实践基地,为我们学生的融合教学提供了新的社区资源。

3.制订计划,开展活动。精心设计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组织大型学生社区融合教学活动10多次。走进超市、医院、普校,学习如何购物、如何看病、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与交往能力。利用社区生活场所为听障学生提供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其它沟通方式与沟通技巧训练等实践平台。邀请专业医生、交警等进入学校,对学生开展讲座、技能培训等。

4..潜心研究,形成模式。社区融合教学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确定方案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方案协调活动,教研组长与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根据每月活动主题,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开展校外社区融合教学实践活动。我校社区融合教学已形成了一套有序的教学管理模式,从注重科学知识逐渐转变成重基础,重实践、重生活,重体验。通过实施社区融合教学,打破学科界限,将学生个体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进行调适、统整,在行动中学习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行为的改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技能化社区融合职训增强了就业力

以“学市场所需之职业素养,会社会所要之就业能力”为办学宗旨,不断创新实训思路与提升内涵发展,优化我校职业课程设置和大力提升职训专业结构与项目品质。现已形成以学校实训大楼为主阵地;8个实训创业实践基地为主依托;10多个社会名师、名企非遗大师工作室为主课堂;30多个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的“镇江市社区融合教育爱心协作联盟”为主纽带的社区融合职训构架。立体化、多元化地打造我校职训课程体系,建构我校职中生学习、实习、就业、创业一条龙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对聋部、培智部中职实行分类培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二是确立“三段六阶式”课程培养目标。三是完善知识教育类、技艺教育类、康复训练类、就业培训类“四位一体”的职业课程结构。四是以本校职业课程和实训课堂为主阵地,设置茶艺、汽车美容、美甲美容、家政物业、餐饮服务、烹饪面点、种植栽培、工艺美术(编织、刺绣、绘画)、装裱制框、陶艺等10多门课程。五是完成学校实训大楼功能室建设,打造7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

(五)浸润化社区融合心理增强了自信力

1.利用校内外融合资源,加强心理辅导体系建设,构建三级危机干预机制。目前学校具备心理健康初级资格证书教师24人,中级4人,70%的班主任取得镇江市教育局评定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学校建立了心理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情绪干预室、音乐治疗室、蒙特梭利室、感统训练室等。学校利用健康教育课、团体活动、沙盘游戏等形式开展心理辅导。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课程的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把心理辅导有机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比如,从语文学习中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早实施必要的辅导与干预。每天上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大脑反映的灵敏度,调节身心、促进健康。每学期举办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学校网站宣传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宣传教育。评选班级心理委员,让这些自身充满阳光的少年,开展班内“同伴心理互助”,倾听同学心声,协助老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动周围伙伴阳光地学习、生活。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讲座、团体心理活动等形式,给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学校还编写聋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形成具有科学、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理论。心理辅导手册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交往”3个版块来表现,涉及学生的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培养、耐挫力培养、青春期辅导等各个方面,并重点突出“快乐交往”这个方面的辅导。

社区融合生存力培养的实践开启了特殊教育一条崭新的途径,必将在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注入全新的动能,我们将一如既往探索下去,永远在奋斗的路上。

作者:镇江市特教中心校长吴善亮,江苏省特级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3本,在全国推广介绍镇江经验20多场次。

作者简介:吴善亮,(1966.2-),男,江苏扬中,汉族,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特殊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