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创”生态圈的构建方法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高职院校“产学研创”生态圈的构建方法与路径

毛俊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如一的初心。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二十条》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和“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更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职教二十条》和加速职教改革发展的最优路径。而基于产办学,产学结合促研,研优而创的职业教育办学路径,是推动和促进产教融合的有力手段。产、学、研、创如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将有助于上述目的的实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打造现代学徒制升级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和创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将是产学研创四者协调发展的最佳方式与路径。

一、打造现代学徒制升级版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这是现代学徒制的1.0版。而升级后的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实习实训设施的提质,更加提倡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对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联重科共建的“工程机械中联学院”是一个2.0版现代学徒制的典范。

2019年1月,湖南工业职院与中联重科共建“中联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暨实训设备交付使用仪式在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举行。双方将在工程机械制造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海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搭建面向海外综合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标准+技能+语言+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助力湖南工程机械类产品、服务、人才“走出去”。此次建立“工程机械中联学院”是双方战略性合作的全面升级。通过这个合作平台,实施校企深度对接,双方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实现共生发展。在校企共建的工程机械中联学院实现“五对接”,即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就业实习与生产制造对接、学校名师与企业工匠对接、学校科研与企业成果对接,教师培训与企业培训对接,为公司储备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与发展,工程机械中联学院办学成果丰硕。姚树曾是第一批“中联班”的学生,从一名售后服务人员做起,再做到区域经理,如今已是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在中联学院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历经锻炼走上重要管理岗位,有的成为行业状元、技术标兵、国家级大师,参与企业创新成果研发和工艺创新技术路线的制定。中联学院不仅为中联重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行家里手,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业内翘楚、优秀校友。

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在于学生素质。产学研创四个环节中,“创”的素质最宝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源自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源自实习实训过程的企业导师指导。在这方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产、学、研、创为着力点,打造“产学研创”生态圈,统筹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匹配与对接,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并取得了成功。

河南省柏盛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院由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郑州亚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联合发起成立,主要致力于无人机先进技术研究,注册资金3000万元,拥有一支包括5名博士、5名硕士和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技术团队。两家机构通过人才、场地、设备资源共用,教材共编,优势共享等方式,打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产:无人机学院依托亚柏公司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整的生产线及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实习岗位。学:无人机学院依托校企联合成立的河南省柏盛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院,围绕无人机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开设无人机操纵、无人机制造与维修、智能飞行器设计与应用等专业;开发无人机概论、无人机结构与系统、无人机飞行原理等专业课程;共建无人机生产实训基地、无人机装配实验中心、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中心等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学习环境。研:河南省柏盛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院由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提供办公和研究场所以及相关配套试验设备,郑州亚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担无人机研发、生产及实训课教学任务,河南雷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实训场地。研究院全面承担无人机项目的研发任务,联合三方开展高空高速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新型无人机攻关项目。创:针对无人机现实应用,集中建设无人机航拍、航测、植保等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积极支持学生自主进行航拍、航测、植保等创新创业。

学校通过打造“产学研创”综合体,构建“产学研创”生态圈,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同时完成了对企业的专业、课程及人力资源配送,校企合作已由初期的“签单就业”转化为共荣共生的发展共同体。目前校企合作“生态圈”正在不断扩大,并形成体系趋于稳定,校企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三、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方案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是核心,课程是关键。产学研创生态圈的构建环节中,“学”是学校、师生最为拿手的。在职教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下,如何突出“教”、优化“学”,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三教”改革无疑是最为有力的举措。推进课程改革的方式很多,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是最佳路径。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很有特色。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合作成立“京东湘商学院”,由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校企合作共建京东客服实训中心。中心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由京东公司长期派驻校方两至三名经理,由校方安排一至二名教师,协同进行中心管理。校方安排实习学生,每期3个班,以每6周为一个单元(1周岗前培训+5周岗位实习)进行非模拟的全真岗位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真实的客户线上投诉,运用师傅教授的交流技能,进行真实的电商客服服务,帮助用户解决实际的问题。实习结束,由企业方经理按照实习学生的业务量、客户好评度、事件响应率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科目成绩。实现了“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考核评价真实”的“三真”实习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由企业方经理与校方教师合作开发《电商客服技巧》等课程,统一按照京东公司的客服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进行电商客户服务,达到了缓解用人单位人员短缺、降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学生网络客服技能、培养学生忍耐坚毅品格的目的,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合作共赢的效果。

四、创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职教二十条》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可见实习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通过实习实训,学生能把在教室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车间实际,既能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训练动手能力,还能考取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实习实训效果的措施较多,其中创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无疑是最有效最迅速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其核心成员包括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华宝塑胶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等,是一个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支持组建的“产学研创”综合平台。多年来,浙江工商职院通过探索实践“县校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走”,围着高技能人才需求而“转”。

早在2012年成立之初,“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就定位于服务地方产业群,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确定了以“模塑制品表面装饰技术”为核心的领域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做强模塑制品贴膜装饰、做精贴膜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做大产品个性化设计。目前,中心已成为扎根产业土壤的“产学研创”综合平台。至今,中心已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信息研究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省级教学改革等近三十个研究课题、项目,横向到款980万元。平台所释放的红利,使政、校、企各方得以互惠共赢,而最直接受益的就是学校的师生。

截至2017年,中心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248项,其中14项专利转让、50多项专利成功应用于生产,教师的研发能力和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涌现出许多校园“发明大王”和“创新创业明星”。不仅如此,中心还培养出了一批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及工匠精神的精品毕业生。2015年毕业生胡涛涛被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中心录用为研究员;2012年毕业生卢星星,从987名来自8所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学员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大众顶岗实习期间就完成3项技改,被评为“金牌学员”并赴德国总部深造。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9 年度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高职教育“产学研创”生态圈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9140,主持人:毛俊)

作者简介:毛俊(1979—),男,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