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王琳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10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历程中,根据合理地规划园林绿化建设,可以确保城市化建设达到社会发展和人民实际需要。“十二五”期间,“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现阶段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并运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的目标,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研究;景观设计;运用

随着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加速,水资源日益急缺的状况日益凸显,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等状况,促使城市化发展环节中水生态体系受到损坏。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历程中,为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与强度,应有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合理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实行海绵城市建设环节中,还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1区域自然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环境仍需修补;2城市水生态局部退化,水环境仍需改善;3、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统筹协作有待加强。因此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理论,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 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一个全面改善。

1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是如今的社会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指与海绵一样具备高度延展性的城市的发展构造,在修建环节里能做到相应的目标,进而合理地平衡城市生态体系。在目前,在城市排水系统层面,运用排水管道设备来进行城市排水系统作业是无法确保城市优良园林绿化效果的。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下,依靠对园林景观的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旱溪等多种形式,可以在完成城市环境园林绿化效果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平衡城市生态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

2景观规划与海绵城市的关联性分析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景观规划的作用日益显现,通过绿地规划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活动场地舒适居住环境。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科学规范的风景园林规划直接影响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建设通过对园林景观合理规划及运用,改进城市水土自然环境,提升空气质量指数,推动城市生态体系的共享发展。

3海绵城市理论及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对策

3.1海绵设施在城市道路系统的运用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转变城市道路建设理念,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提高城市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新建城市道路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周边绿地空间,设置低于路面的下沉式绿化带,预留溢流口,控制雨水流速,并与市政管道相衔接。同时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开孔侧石、间歇式侧石等多种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带,增加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透水基础,增加透水性,确保城市道路系统的排水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控制径流污染。

3.2海绵型公园绿地实施要点

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保障原有城市绿地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空间布局和建设要素,因地制宜地优化绿地建设,通过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等形式,增强渗滞能力。在公园绿地内广场铺装、步行系统、停车场等宜采用透水材料,提升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能力,同时利用景观水体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统筹兼顾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的控制。街头绿地宜结合城市景观,休憩停留等功能,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优化雨水的径流路径,增强蓄洪排洪能力,净化雨水径流,最大程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文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保护生态环境。

3.3雨水收集利用

雨水收集利用是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对城市雨水的利用,包括雨水的集蓄和利用。利用自然水体、湿地、鱼塘、人工设施等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一般包括弃流、收集、储存、处理和雨水回用。建筑小区屋面雨水收集通过屋面设置雨水斗、雨水管道等对其进行收集,广场通过管道收集,市政道路、绿地通过绿化带或树池等溢流收集,该措施既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念,又为确保水源的合理节省和高效运用给予了不错的保障。在建设过程中收集雨水通过人工设施或自然渗透设施是雨水渗入地形,补充地下水资源,保持地下水的稳定,其次,在城市广场和公园建设中设定对应的储水系统软件对应的水处理工艺沟方式,以搜集路面上的降水,为园林绿化浇灌、蓄水池补水造就资源优势如城市广场硬质地面等,将水处理工艺沟间隔控制在20m之内,并融合地面铺装、倾斜度等各种因素,保证水处理工艺沟作用充分发挥既能保证广场之间的连通性,又能完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念下,对集雨方法做好运用,既能保障水质,又能有效地减轻园内过度

用水问题,不断提升城市降水资源使用率。

3.4植物选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植物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进行海绵城市植物配置选型是应该综合考虑最长水淹时间及干旱时间,选择植物品种时,应遵循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以既耐水淹同时又能耐干旱瘠薄的本土植物品种为主,如在广州地区则可选用木棉、细叶榕、秋枫、落羽杉、夹竹桃、细叶紫薇、散尾葵、葱兰、美人蕉就、翠芦莉、睡莲、荷花、千屈菜、风车草等乔灌木、地被,在充分保障植物能够应对各种生存条件的同时兼顾植物搭配所产生的美化功能,从而既满足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也保证了景观效果。

结语

在当今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历程中,应当依照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开展风景园林建设,在有效高效地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情况下,保证在海绵城市理论运用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逐步推进自然环境的合理净化处理,确立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基础。应用海绵城市建设基础理论,其优势十分明显,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粉尘状况,在风景园林基本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护等是其明显的优点,而在风景园林建设规划中极为重要,应用海绵城市基础理论,在提升净化处理、提高循环利用水源等层面效果非常显着,节省了资源。所以,在开展园林景观建设的风景园林设计时,应当积极推进和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彭小峰.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4):103-104.

[2]李伟.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9(14):148-149.

[3]李佰林,刘艳秋.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33):115.

[4]汪晓春.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J].现代园艺,2018(14):132.

【5】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指引(2016-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