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国家新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路径

高歆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速度的不同步、不一致等诸多问题显著。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原本的乡村规划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规划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乡村的规划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确保乡村经济稳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调整乡村规划和空间结构,进而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就国家新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背景;乡村规划;规划建设;发展路径

引言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持续推进,使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城市土地有限,土地资源紧张,也就必然会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乡村土地面积占总土地资源的面积比较大,所以要想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就必须重视对乡村用地的规划,做好乡村规划建设。

1乡村需要什么样的规划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引发的城乡矛盾和“三农”问题不断加深,有效应对城乡关系失调、防范城镇化发展风险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取向。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的一系列加快乡村振兴和建设的政策成为推动乡村规划学科建设和规划实践不断发展的政策背景。当前我国正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乡村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继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正在推进,全域全要素视角下的乡村地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保护文化资源等多重任务,也使乡村地区成为了空间规划治理改革的焦点。不可否认,乡村规划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乡村需要什么样的规划”仍然是需要理清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困惑首先来自实践层面,各地编制了大量的乡村规划,但规划目标和工作内容模糊,存在规划类型混杂、实施主体不清、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对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反复强调要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对纠正当前乡村规划工作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偏差提出了要求。而在乡村规划学科建设层面,由于时间短、本身内生于城市规划,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尚未摆脱城市思维、建设思维,对乡村规划的对象和规划作用的认识尚不够清晰。乡村规划作为一项面向乡村问题的社会实践,需要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要求,从实践视角加深对乡村规划任务与作用的认识,从学科视角加强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体系的建设。

2如何进行农村规划建设

2.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对农村进行规划建设是一个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很多工作是离不开资金和设施的。但是由于农村的发展水平有限,资金有限,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是不足以支撑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发展。

2.2精神引领,提升乡村建设的文化质量

乡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传统文化对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均逐渐减弱,导致乡村规划建设中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缩影,难以体现乡村特色,部分乡村逐渐呈现出沉迷城市文化、追求城市文化的取向。但是,由于乡村的经济条件、基础建设等与城市相差较大,城市文化相对于农村来说,非但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还会破坏乡村自身的文化特色,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严重影响。乡村建设必须要落实精神引领,强调精神文明、乡风文化的建设。构建良好和谐的社区文化,提倡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注重村风、村俗等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新风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与发扬,为乡村建设注入灵魂。

2.3乡村宜居性的修复与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乡村的宜居性。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缺乏、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等,是影响乡村宜居性建设的突出问题。要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延伸乡村的产业链,提高服务业水平,在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农民的收入构成,并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活品质,使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定居之地。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建立起乡村宜居性建设与乡村振兴目标相一致的逻辑框架。乡村的宜居性既包含狭义的物质生活环境,也包含广义的社会再生产能力,其中物质生活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对乡村地区发展的意义则更为深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是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从宜居性视角来看,其中“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基础维度,“产业兴旺”是支撑维度,“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则是目标维度。从狭义的物质环境建设到广义的社会再生产功能修复,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满足并促进人的发展是乡村规划工作的核心价值。乡村宜居性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保障层次,即满足乡村地区居民对生活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二是提升吸引力层次,发挥城乡差异性的价值,并通过新功能的植入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提高竞争力层次,使乡村地区重新成为能够培养人、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具备文化和教育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

2.4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在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要求下,乡村振兴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整合的相关内容实现多线发展。从“以人为本”出发,以乡村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坚持乡村振兴规划的发展原则,将居民需求、发展需要和相关管理办法相结合,体现三区三线的空间规划指导作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制定精细化乡村规划方案,确保规划方案得到更大程度的落实,也有利于提升乡村发展的方向感。

2.5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乡村的环境对村民的生活及乡村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在对农村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乡村的环境。在进行规划时要注重水域面积和绿化面积的规划,可以建立湿地公园,保证乡村的水域和绿地面积,建设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同时,还要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垃圾分类,多使用新能源,将绿色环保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结语

应对乡村发展问题的挑战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之一,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本文在分析中国乡村发展问题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规划议题,并提出了对乡村规划学科建设和规划实践的思考。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治理工具,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从规划问题出发增强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畅.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6):64-65.

[2]刘中奎,潘明辉.浅析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与发展策略:以昌图县大兴镇卡楼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例[J].建材与装饰,2020(14):137,141.

[3]张信得,张云彬,陈浩.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J].江苏农业学报,2020,36(01):2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