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分析

刘彤,祁欢

河北筑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300110

摘要: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设计理念及海绵城市理论下生态湿地公园施工的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论来施工生态湿地公园,通过山体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水体修复等方面,既能提升城市绿化面貌,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还能有效缓减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生态湿地公园;双修示范区;山湖海绵体系

海绵城市是一种能够自由储水、吸水、用水,灵活应对环境变换和自然灾害的城市,在全球资源日渐枯竭的大环境下,城市要想得到稳定发展,就必须寻找到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海绵城市理论为现代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生态湿地公园施工建设中,既能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场所,还能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打造人类发展最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一、海绵城市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设计理念

1.1 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论,其核心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由三个理论共同组成,包括最佳管理措施理论、低影响开发理论、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1.2 设计理念

在生态湿地公园施工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建设城市双修示范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水方面:通过建设环人工湿地保护圈能够形成“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圈层保护结构,可净化附近自然排入的雨水,同时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 2) 山方面:通过台阶内回填植土种植乔木,山体V槽复绿等方式,对已经发生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进一步提升林地覆盖率,提升山体水土涵养率,控制水土流失问题。( 3) 城市方面:使用海绵城市理论中“渗、蓄、滞、净、排、用”的方法,形成以项目地为中心,逐步向周围发散的“海绵层”,提升整座城市在适应环境变换和应对雨水带来自然灾害方面的弹性和韧性,有利于打造生态、和谐、美观、绿色的文明城市。

二、海绵城市理论下生态湿地公园施工的要点

2. 1 重视山体修复

山体修复是打造生态湿地公园的主要项目,山体修复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形整理工程

按照工程地形地貌,在不破坏原来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改,将裸露在空气中的岩石,覆盖一层土层,种植上绿色植物,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施工方法为:先进行地质测量,确定需要整修的具体位置,开展有针对性的山体治理,尽量不使用大面积爆破,否则容易造成二次破坏,影响施工的安全性,也不利于周围环境的保护。对那些小平台的位置,在保护山体原有样貌不破坏的基础上,可采取人工开凿和小炮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绿化率。对那些地势陡峭的位置,可选择小型爆破施工方法,在降低断崖高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爆破后形成的渣土进行放坡施工,然后进行绿化。

(2)山体排险

在山坡上有很多松动的石子,不利于保证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将松散的石子和浮石清理干净,将影响山体修复的障碍物全部清理,并用石块补砌孔洞,再用高压水冲洗。对裂缝较大的山体,采用灌浆或勾缝处理,同时布设一定数量的泄水孔,在边坡松散孔洞处和坡脚位置,根据现场合理预留出一定的数量和长度。

(3)苗木种植工程

苗木种植是山体修复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提升苗木种植之后的成活率,要先进行土壤整治,浇水施肥,将好土布置在植物根系生长层,以提升苗木的成活率。种植穴开挖需要结合待种植苗木的种类和土球大小,合理确定种植穴的直径和深度,挖出的表层土要和底层分块堆放,清除土中的垃圾和杂物,作为回填土。有时候,施工工期紧张时就要采取随挖随栽的施工方法,起苗时按照各种乔灌木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状态,以及施工季节的不同,做好注意事项。如:要尽量在秋季休眠之后或者在春季萌动之前进行起苗,选择生长健壮、树形端正、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木,作为起苗树种。起苗之后要用草绳法做好包装,先打好腰箍,从土球中部水平方向进行围扎,防止土球在搬运时发生外散。腰箍的宽度一般要缠绕4~5圈以上,具体结合土球的大小及土质状况确定,扎结腰箍应把经木块或砖石敲打的草绳打入土球表面的土层中,做到紧实牢固不松动。

2.2 基础设施施工

在基础设施施工中为深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要尽量选择节能物料,减少资源的浪费。比如:在应用施工材料时,要选择使用性和价值都比较高的塑木,既能降低施工难度,还能有效节约施工资源及成本;在生态湿地公园人行道和车行道道路以及停车场地面铺装时,尽量选择透水砖,以便雨水能够下渗到地下存储起来,或者通过管道系统,汇入湖泊中,提升地表水的渗透性;不应过度追求表面浮夸美观的植物,而要选择低碳美观的景观建设,营造出自然、绿色、生态的公园景观;要提高对湿地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利用率,降低湿地建设成本,减少水资源浪费量;适当在湿地公园周围建设下凹式绿地,以提升降水在城市中的滞留能力。

2.3 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是海绵城市在生态绿地公园施工中的核心内容,在水体修复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提升水体的作用和价值,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1)加强生活污水治理

要充分利用生态湿地公园内部湖泊生态系统,采用无动力生态技术,对排污口进行强化处理,如通过氧化塘、人工湿地等先进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治理,使生活污水不直接排放到城市水体环境中。同时还要结合园林景观生态植被来截污,降低污水对湖泊造成的污染,逐步恢复湖滨带的自然条件、植物类型以及生态功能。氧化塘是一种经过人工适当修正的土地,通过设置围堤和防渗层形成的污水池塘,主要机理是通过自然生物自净能力促使污水得到有效净化,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水在氧化塘中的净化过程和自然水体的净化过程基本相同。

(2)雨水处理

雨水落到地面之后,污染物比较多,水质比较差。可通过下渗砖、雨水收集沟槽等,将雨水汇集到一起,进入污染物处理控制系统中进行净化。净化之后的雨水水质比较好,可再漫出沟槽,渗入边坡绿化植被中,通过植物的根系作用进一步净化,更好地减少污染物。雨水经过绿地净化之后,有机质会被快速分解,再通过植物和土壤层净化,渗入地下,就能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实现水体循环,增加城市空气湿度,营造宜人舒适的环境。

(3)湖岸到湖滨植物群落的重建

可采用大量乡土植物,重建湖岸到湖滨植物群落,也可充分利用本地生长的水生植物来达到这一目的。湖滨生态植物带可分为四个级别,包括湖岸、近岸湿地植物及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种植带。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态湿地公园施工要点,得出海绵城市理论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城市雨洪管理理论,将其应用到生态湿地公园施工中,能够有效拓宽设计思路。结合生态湿地公园现状和原有地质条件,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山体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水体修复等方面,既能提升城市绿化面貌,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还能有效缓减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惠珊.基于海绵城市原理的湿地公园规划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0,236( 2) : 201-206.

[2]肖海文,孟令剑,成水平,等.海绵城市雨水湿地公园水系统设计案例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20,520( 20) : 170-176.

[3]王洪伟.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20, 594( 33) :58-59.

[4]尹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研究[J]. 城市建筑,2019, 322( 17) :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