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人民医院感染性重症科 2216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渐进性运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6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观察组(n=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渐进性运动训练,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生存质量(SF-3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肢体运动功能(FMA)。结果:观察组护理后3d、6d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3d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渐进性运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渐进性运动;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效果;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
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指的是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好发于有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家族视情况的人群[1]。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继发性)与非外伤性(自发性)两大类。近年来,虽然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然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存活者的残疾率也较高。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长期卧床与约束制动时间长,因此早期肌力康复训练必不可少[2]。但是,对于早期渐进性运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象,探讨早期渐进性运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20年10月-2021年6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6-82)岁,平均(64.24±5.77)岁;病程(7-38)个月,平均(23.13±0.46)个月。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5-81)岁,平均(64.34±5.79)岁;病程(8-39)个月,平均(23.42±0.49)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每日测量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对患者给予康复指导、语言训练、心理干预、社区与家庭干预。出院时进行健康宣教。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早期渐进性运动训练。首先,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第1阶段,取良肢位或功能位,练习关节压缩、被动屈伸以及局部牵伸,每次10-20min,每天练习三次,视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及深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排痰,每次15-30分钟,每天3次;对于恢复良好患者可指导其练习站立、步行,每次20-40分钟,每天3次,待患者病情好转、稳定后转普通病房。
1.3 观察指标
(1)生存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3d、护理后6d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生存质量量表(SF-36)包含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8个领域。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高[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4]。日常生活活动指一个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天所进行的必要活动,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功能性移动包括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等。采用FIM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7分制,每一项最高分为7分,最低分为1分。总分最高分为126分,最低分18分。分数越高患者独立程度越高,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越高[5];(3)肢体运动功能(FMA)。上肢运动功能总分66分,下肢运动功能总分34分,共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存质量(SF-36)比较
两组护理前生存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3d、护理后6d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卫生、总的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肌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SF-36)比较(分,)
组别 | 躯体功能 | 躯体角色 | 肌体疼痛 | 活力 | 社会功能 | 情绪角色 | 心理卫生 | 健康状况 | |
观察组 | 护理前 | 10.2±3.2 | 11.8±5.1 | 82.6±5.3 | 16.9±3.4 | 18.6±5.3 | 16.3±3.4 | 18.9±5.2 | 15.4±3.4 |
护理后 3d | 92.2±1.2ab | 90.4±5.7ab | 26.3±4.1ab | 82.5±3.1ab | 86.4±4.2ab | 82.9±3.1ab | 86.4±5.1ab | 82.5±3.1ab | |
护理后 6d | 94.3±1.4ab | 92.4±5.2ab | 16.4±4.3ab | 90.5±3.2ab | 96.4±4.1ab | 92.9±2.9ab | 90.3±4.9ab | 89.2±3.2ab | |
对照组 | 护理前 | 10.3±3.2 | 11.6±5.1 | 83.2±5.2 | 16.8±3.4 | 19.1±5.2 | 16.8±3.5 | 19.1±5.3 | 15.8±3.2 |
护理后 3d | 31.9±2.1b | 31.3±5.9b | 74.3±4.6b | 34.6±3.8b | 44.3±4.9b | 38.3±3.28b | 40.3±4.9b | 38.3±3.8b | |
护理后 6d | 34.3±1.2b | 42.4±5.2b | 66.4±4.3b | 50.5±3.2b | 49.4±4.1b | 52.9±2.9b | 48.3±4.9b | 42.2±3.2b |
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
两组护理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护理前 | 护理后3d | 护理后6d |
观察组 | 25 | 58.57±14.61 | 100.25±12.29 | 114.3±14.9 |
对照组 | 25 | 57.41±13.98 | 70.23±11.12 | 89.4±14.1 |
t | / | 1.296 | 5.435 | 5.623 |
P | / | 0.124 | 0.019 | 0.012 |
2.3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比较
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FMA)评估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出现运动障碍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比较[n(%)]
组别 | 例数 | 轻度运动障碍 | 中度运动障碍 | 明显运动障碍 | 严重运动障碍 |
观察组 | 25 | 1(4.00) | 1(4.00) | 1(4.00) | 0(0.00) |
对照组 | 25 | 4(16.00) | 3(12.00) | 5(20.00) | 4(16.00) |
/ | 6.891 | 4.345 | 8.012 | 5.993 | |
P | / | 0.032 | 0.049 | 0.014 | 0.031 |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临床上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常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症等症状,一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低钠血症、血糖增高、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肺栓塞等等,同时容易出现头痛、头部不适等后遗症。有学者指出,早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虽然临床上对于此认识尚存在争论,但是近年来,早期渐进性运动在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得到应用,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3d、护理后6d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卫生、总的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肌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渐进性运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肌体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既往研究表明:早期渐进性运动在患者麻醉苏醒后立刻进行训练,能够帮助患者被动屈伸,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有效咳嗽和排痰指导能够刺激患者肌体感觉,减轻患者痛苦程度及不适感。手、肘、肩的活动动作可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关节肌肉功能障碍,从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渐进性运动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独立功能状态。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出现运动障碍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渐进性运动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早期渐进性运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子明,蔡涛.炎症反应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作用及治疗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25(02):91-93.
[2]谢雨珂,郭科成,彭建华,庞金伟,周牮,古龙,张丽芳,尹世刚,陈礼刚,江涌.双糖链蛋白聚糖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0(02):138-139-140-141-142-143-144-145.
[3]韩雨薇,王晨辰,李晓明.齐墩果酸调节HMGB1/TLR4/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0,23(01):5-9.
[4]李贝贝.超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1):140.
[5]杨幸.超早期康复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19,33(0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