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究颅脑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本院50例颅脑肿瘤患者(2021.06-2022.08)深入分析,均分别采用普通增强扫描、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对比诊断效能。结果:两种诊断方式在肿瘤信号、边缘情况、肿瘤血供诊断中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颅内肿瘤病变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诊断价值高。
【关键词】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颅内肿瘤;肿瘤信号
我国目前颅内肿瘤发病率增加,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指颅腔内所有组织来源的肿瘤,如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等,若颅腔内组织增生,极易增加颅内压,损伤神经组织,危及生命,所以需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1]。目前,临床诊断方法包含磁共振成像(MRI)、CT、脑血管造影(DSA)等,其中DSA是临床标准诊断方法、CT存在漏诊情况[2]。MRI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方法能够单次获取全脑容积图像,可通过一个方位扫描获取图像,并依据病变部位具体情况重建平面提高诊断准确度[3]。本文以本院50例颅脑肿瘤患者为例,探究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50例颅脑肿瘤患者(2021.06-2022.08)深入分析,男女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2.5岁。本研究经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行颅脑MRI诊断;②病历资料均完善;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免疫性疾病;②无法使用顺磁性造影剂;③颅内出现脱髓鞘改变;④精神异常患者。
1.2方法
患者扫描前取仰卧位,头部保持静止,耳部塞耳塞。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MR进行扫描。普通增强扫描:颅脑轴位T1FLAIR、T2WI、T2FLAIR,眦耳线为扫描基线;扫描参数:T1FLAIR(TR、TE分别为1750 ms、24 ms;层厚、层间距分别为6 mm、1 mm;FOV、矩阵分别为24×24 cm、256×128)、T2WI(TR/TE为6000/87ms,层厚、层间距为6mm、1mm;FOV、矩阵为24×24 cm、256×128)、T2FLAIR(TR、TE为8500 ms、155 ms,层厚、层间距为6mm、1mm,FOV、矩阵为24×24cm、256×128)。在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TR、TE为1750 ms、24 ms;层厚、层间距为6 mm、1 mm,FOV、矩阵为24×24 cm、256×128。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其扫描参数:偏转角度为20°,TR、TE为8.7 ms、2.8 ms;FOV、层厚、矩阵为24×24 cm、1.4 mm、256×256。图像采集数量为240幅。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在肿瘤信号(均匀:强化后信号保持均匀一致;不均匀:病变部位囊变、出血)、边缘情况(整齐清晰:可清晰观察周围组织与病变界限;模糊: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瘤血供(显示供血动脉、显示引流静脉、均显示、均不显示)中的对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X2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肿瘤信号、边缘情况
两种诊断方式在肿瘤信号、边缘情况诊断中的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肿瘤信号、边缘情况[n,%]
组别 | n | 肿瘤信号 | 肿瘤边缘 | ||
均匀 | 不均匀 | 整齐清晰 | 模糊 | ||
普通扫描 | 50 | 33(66.00) | 17(34.00) | 23(46.00) | 27(54.00) |
3D扫描 | 50 | 9(18.00) | 41(82.00) | 38(76.00) | 12(24.00) |
X2 | 23.645 | 9.458 | |||
P | <0.001 | 0.002 |
2.2 肿瘤血供
两种诊断方式在肿瘤血供诊断中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肿瘤血供[n,%]
组别 | n | 显示供血动脉 | 显示引流静脉 | 均显示 | 均不显示 |
普通扫描 | 50 | 5(10.00) | 4(8.00) | 0(0.00) | 41(82.00) |
3D扫描 | 50 | 21(42.00) | 7(14.00) | 4(8.00) | 18(36.00) |
X2 | 4.029 | ||||
P | <0.001 |
3 讨论
颅内肿瘤属于恶性病变,其脑膜瘤信号受病理组织影响,蛛网膜帽细胞为其主要细胞,可出现出血、钙化、囊变等,极易改变T1WI、T2WI信号,同时与肿瘤内纤维分隔密切相关。此肿瘤有充足的血供,其脑膜中动脉、颈内动脉脑膜支为其提供丰富的血液,均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血管[4]。因该疾病病理复杂,术前需进行全面诊断,MRI诊断方法应用频率逐渐增加,既往采用的常规MRI增强扫描无法对微小病变准确扫描,很难重建不同方向的增强图像,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
研究发现,两种诊断方式对比,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可显示肿瘤边缘清晰度,肿瘤信号均匀度以及动静脉血供情况,可能是因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时间短,可随时进行图像的重建,且图像清晰,能够于不同角度、平面对病变情况全面观察。此诊断方法TR、TE短,同时容积采集技术快速更新,通过单次扫描可对整个脑部图像进行呈现与观察,此过程时间较短;扫描期间无层间距,可有效缩短扫描时间,对病变部位具体情况全面了解[5]。
综上所述,颅脑肿瘤诊断中,磁共振3D容积增强扫描技术诊断价值更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苏晓晨,王绍凯,廖羽佳.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在小儿颅内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2,31(2):124-127.
[2]牟海维,郭颖,全星慧,等.基于改进U-Net的磁共振成像脑肿瘤图像分割[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21,58(4):257-264.
[3]李海,姜梦达,任继亮,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8):6-8.
[4]杨毅,师勇.动态对比增强扫描MR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J].医学临床研究,2022,39(7):1068-1071.
[5]刘琪琳,刘建华.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应用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1,42(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