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双流区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综合病区610203 2成都市双流区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0203 2 成都市双流区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0203 3毕学琦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610200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68例,采用随机投掷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4例,对照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耳穴压豆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中医眩晕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眩晕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耳穴压豆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并且对中医眩晕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耳穴压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治疗效果
眩晕症属于一种临床表现综合征,常由多种病因导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眩晕。后循环缺血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其较容易引发眩晕症状【1】。后循环缺血主要由椎动脉血管狭窄、血管痉挛以及闭塞等,进而出现供血不足以及低灌注,导致患者脑干、小脑以及前庭系统出现缺血情况【2】。临床上采用的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主要方式为改善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调整血脂等,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具有较高的潜力,能够发挥优势,治疗效果良好【3】。此次实验,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后循缺血性眩晕症患者68例,使用随机投掷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4例,其中实验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1-70岁,平均(55.56±12.62)岁,病程2-4年,平均(3.10±0.26)年,合并症:高血压病13例,高血脂6例,血糖异常1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3-72岁,平均(56.28±11.28)岁,病程2-4年,平均(3.08±0.31)年,合并症:高血压病14例,高血脂8例,血糖异常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纳入标准:①依据《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4】中相关标准,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②中医辨证为痰浊上蒙证;③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随抑郁症等精神疾病;②伴随心、脑、肝、肾功能不全;③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如脑卒中;④对此次实验所用药物过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降压、抗血小板聚集和调整血脂治疗,并且给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6mg)进行治疗,温水吞服,6mg/次,3次/d,持续14d。
实验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西药治疗方案,并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以及耳穴压豆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方为:泽泻15 g,川芎10 g,生姜10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甘草5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大枣6枚,天麻12 g。对于伴随严重眩晕的患者,药方中添加僵蚕、胆南星等药物,其能够加强化痰熄风;对于伴随头痛的患者,药方中添加蔓荆子、白蒺藜等药物,其能够祛风止痛;对于伴随呕吐的患者,药方中添加代赭石、竹茹以及旋覆花等药物,其能够镇逆止呕;对于伴随耳鸣患者,药方中添加石菖蒲、郁金、葱白等药物,其能够通阳开窍;伴随脘闷不食患者,药方中添加白寇仁、砂仁等;对于气虚患者,添加党参、黄芪等药物。对药物进行浸泡30min之后,用水煎煮取400ml药汁,1剂/d,分2次服用。耳穴压豆取穴:取肾、枕、神门、内耳等穴,并选取肝、脾等为配穴。进行单耳压豆,隔天更换另一侧,中等力度进行按压。3-5次/d,2-3min/次。治疗期间指导患者饮食应清淡,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1)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眩晕症状消失;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但是伴随头微有昏沉,且未出现景物或自身晃动的感觉;无效:眩晕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眩晕评分,具有6个方面,每项0-5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3)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计算与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法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法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n=34) | 14(41.18) | 19(55.88) | 1(2.94) | 33(97.06) |
对照组(n=34) | 12(35.29) | 16(47.06) | 6(17.65) | 28(82.35) |
χ2 | 3.981 | |||
P | 0.046 |
2.2中医眩晕评分
治疗后两组中医眩晕评分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眩晕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恶心呕吐 | 头晕目眩 | 汗出异常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实验组(n=34) | 4.32±0.42 | 1.17±0.08* | 4.15±0.51 | 1.48±0.04* | 4.11±0.38 | 1.11±0.06* |
对照组(n=34) | 4.22±0.51 | 2.11±0.10* | 4.19±0.68 | 2.62±0.11* | 4.13±0.40 | 2.43±0.17* |
t | 0.883 | 42.800 | 0.274 | 56.792 | 0.211 | 42.694 |
P | 0.381 | <0.001 | 0.785 | <0.001 | 0.833 | <0.001 |
续表2
耳鸣耳聋 | 倦怠乏力 | 发作频率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4.16±0.44 | 1.21±0.08* | 4.34±0.61 | 1.16±0.08* | 4.28±0.54 | 1.03±0.07* |
4.20±0.41 | 2.68±0.12* | 4.36±0.58 | 2.42±0.14* | 4.30±0.49 | 2.11±0.21* |
0.388 | 59.433 | 0.139 | 45.564 | 0.160 | 28.449 |
0.699 | <0.001 | 0.890 | <0.001 | 0.873 | <0.001 |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
2.3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组别 | 全血高切黏度(mPa·s) | 全血低切黏度(mPa·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实验组(n=34) | 6.58±1.53 | 5.21±1.01* | 19.17±3.58 | 13.24±1.52* |
对照组(n=34) | 6.61±1.28 | 5.98±1.27* | 19.16±3.52 | 17.26±2.22* |
t | 0.088 | 2.767 | 0.012 | 8.712 |
P | 0.930 | 0.007 | 0.991 | <0.001 |
续表3
血浆黏度(mPa·s) | 纤维蛋白原(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2.12±0.48 | 1.42±0.41* | 3.48±0.87 | 2.60±0.44* |
2.15±0.44 | 1.87±0.40* | 3.51±0.79 | 3.01±0.58* |
0.269 | 4.581 | 0.149 | 3.284 |
0.789 | <0.001 | 0.882 | 0.002 |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
后循环系统常指椎动脉、基底节以及大脑后动脉组成的系统,主要作用是为脑干、小脑、丘脑、部分额叶以及枕叶和脊髓上段提供血液【6】。当患者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时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后循环缺血,其主要病理机制有:(1)当患者出现大动脉狭窄以及闭塞时,导致血流量低灌注,血栓形成以及动脉源性栓塞等情况出现。(2)约40%的患者后循环缺血是由栓塞所导致,椎动脉颅内段以及基底动脉远端是栓塞最常出现的位置【7】。(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等病变,在脑桥、中脑以及丘脑等位置容易发生。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相关描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做眩”、“无痰不做眩”的说法。其反应了眩晕和肝、脾、肾等器官有密切关系,现代中医认为眩晕病主要病因为脑部区域,病性为本虚标实,和肝、脾、肾关系密切,当中的“痰”为人体津液代谢异常的产物,常作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以及疾病代谢产物【8】。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药物,其对耳内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帮助消除患者淋巴水肿,并且有效改善脑内血流量,达到治疗效果。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耳穴压豆治疗方式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多种中药成分,其中半夏能够降逆止呕,天麻能够止头眩和平肝熄,结合耳穴压豆对穴位进行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脏腑血气,进而有效达到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眩晕评分、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方中,半夏和陈皮能够增强半夏的化痰效果,并且陈皮能够行气除滞,两者联合取二陈汤精髓,遵循祛痰先理气,气顺痰自消之法,有效加强燥湿化痰的效果。脾是生痰之源,茯苓以及白术能够健脾渗湿,在源头上阻止痰液生成。天麻能够平肝息风,能够有效减轻眩晕症状。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天麻中的活性成分能够营养脑细胞,并且抗血小板,具有镇静、安神等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半夏、陈皮、甘草等药物能够增强天麻素的药效。半夏能够舒张血管,起到镇静作用,茯苓能够安神调脂。此方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同时能够抗血小板,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
综上所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耳穴压豆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中医眩晕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毛真真,姜国珍,于得海.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18):16-18.
[2] Tang Leitian, Wang Jingq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post circulatory ischemic vertigo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J] World's Latest Medical Information Abstract, 2021, 21 (83): 32-33, 38
[3]罗一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进展[J].健康管理,2021(17):32.
[4]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5]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
[6]Luo Jiaolong, Zhang Yangpu, Xia Wenguang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ory Ischemic Vertigo with Baihui Acupoint Pressing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J] 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020,39 (9): 1138-1141
[7] Ge Jing, Zhao Feng, Zhang Jinghua,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ory Ischemic Vertigo with Huatan Zhixuan Formula [J] Chinese Medical Emergency, 2019, 28 (4): 652-654,670.
[8]孟雪莲.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72-74.